馬拉松作為一項極限耐力運動,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隨著參賽人數的激增,馬拉松相關的心臟健康問題也日益受到關注。美國埃默里大學和瑞士洛桑大學的研究團隊基于近3000萬名馬拉松參賽者的數據,揭示了心臟驟停在馬拉松賽事中的發生率、風險因素及救治進展,為賽事組織者和跑者提供了重要的安全參考。
這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的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10—2023年美國443場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賽事的數據,**共納入超過2930萬名參賽者,記錄了176例心臟驟停事件,其中59例事件發生死亡。**研究團隊使用Race Associated CardiacEvent Registry數據庫,對這些事件的發生率、病因及救治結果進行了系統分析,并與2000—2009年的歷史數據進行比較。
值得注意的是,2010—2023年間,馬拉松參賽人數較2000—2009年增加了3倍,但心臟驟停的發生率保持相對穩定,約為0.54例/10萬人。不過,具體到2020—2023年期間,心臟驟停發生率有明顯提升,為0.81例/10萬人,其中原因尚不明確。
研究關鍵發現
1.性別與距離差異顯著
研究發現,男性跑者的心臟驟停風險顯著高于女性,發生率分別為1.12例/10萬人和0.19例/10萬人,男性風險是女性的近6倍。此外,全程馬拉松的心臟驟停發生率(1.04例/10萬人)是半程馬拉松(0.47例/10萬人)的兩倍。這些數據提示,男性跑者和全馬參賽者屬于高風險群體,需要特別關注。
2.病因譜發生變化
通過對67例可調查病例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冠狀動脈疾病已成為馬拉松心臟驟停的首要病因,占40%,**而傳統認為的主要病因肥厚性心肌病僅占7%。這一變化可能與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篩查的普及和肥厚性心肌病診斷水平的提高有關。同時,冠狀動脈疾病導致的心臟驟停生存率為93%,而肥厚性心肌病相關病例的生存率僅為60%。
3.救治進步顯著
與2000—2009年相比,2010—2023年心臟驟停的死亡率從71%大幅下降至34%。這一改善主要歸功于賽事急救體系的優化,特別是心肺復蘇(CPR)和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的普及。研究顯示,在2000—2009年,僅有58%的心臟驟停者及時接受了CPR,48%使用了AED;2010—2023年,這兩項救治措施的覆蓋率幾乎達到100%。
案例在身邊
2025年3月,中國馬拉松賽場上發生了兩起引人關注的心臟事件。在無錫馬拉松中,一名跑者在沖過終點線后突發心臟驟停,醫療團隊緊急啟用直升機轉運,僅用2 min將其送至醫院搶救。同一天,武漢馬拉松賽道上,一名中年男性跑者突發惡性心律失常,心跳驟停,幸得參賽的急重癥醫學專家及時施救,搶回了生命。
這些案例印證了上述研究的核心發現:及時的醫療干預是挽救心臟驟停跑者生命的關鍵。武漢案例中的施救者、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急重癥醫學中心主任詹麗英教授表示:“我們既是運動員,也是急救員,更是一名醫生。能夠在享受奔跑快樂的同時,隨時準備支援隊友,這正是我們的雙重使命”。
給跑者的安全建議
1.賽前心臟評估
常規體檢中的靜態心電圖和心臟彩超往往不足以發現運動相關的心臟風險。專家推薦進行“運動心臟專項評估”,包括:
·平板運動試驗:通過逐步增加運動強度,監測心電圖變化,檢測心肌缺血;
·心肺運動試驗:全面評估運動狀態下的心肺功能、肌肉系統和代謝系統。
2.心臟驟停的預警信號
·運動中出現不明原因的心悸、胸悶或胸痛;
·異常呼吸困難或疲勞;
·頭暈或近乎暈厥;
·大量冷汗。
出現以上癥狀時應立即停止運動并尋求醫療幫助。
3.科學訓練與參賽
·初次參賽者應從半程馬拉松開始,逐步適應;
·避免“周末勇士”式的突擊訓練;
·高溫天氣調整訓練強度和時長;
·比賽日遵循“傾聽身體”原則,不盲目堅持。
馬拉松運動在帶來健康益處的同時,也確實存在心臟驟停風險,特別是對男性跑者和全馬參賽者。近3000萬參賽者的數據表明,通過優化賽事急救體系(如普及AED和CPR),可以顯著降低心臟驟停死亡率。
對個人而言,科學評估、合理訓練和風險意識是安全參賽的基石;對賽事組織者,完善醫療配置和應急流程是保障跑者安全的關鍵。激情需要與理性同行,極限運動必須與安全保障并重。每一位跑者都應當認識到,抵達終點固然重要,但平安回家才是最終勝利。
參考文獻:KimJH,Rim AJ,Miller JT,et al.Cardiac Arrest During Long-Distance Running Races.JAMA.Publishedonline March 30,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