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之畔,丹江口水庫碧波蕩漾,煙田如綠毯鋪展在青山之間。
這座因水而興的城市,在守護“一庫清水北送”的使命中,探索出煙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從智慧煙田里的“數字大腦”到三產聯動的“雪茄小鎮”,丹江口市煙草專賣局正以“三融合”實踐書寫鄉村振興的綠色答卷。
機藝融合:數字賦能傳統技藝新生
技術員現場調度田間生產
在習家店鎮的千畝智慧煙田里,無人植保機編隊掠過煙壟,精準噴灑的霧滴在陽光下折射出彩虹。
地頭的物聯網基站實時采集土壤溫濕度、光照強度等18項數據,集成在“武當茄香”小程序,實時推送“何時移栽、如何晾制”的種植日歷。老煙農張東旭舉著手機感嘆:“以前靠‘看天摸土’,現在‘云管家’讓我們種煙既無種前顧慮,也無后顧之憂!”
傳統雪茄煙葉晾制工藝也在科技加持下煥發新生。習家店雪茄煙晾制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晾房環境,結合AI算法動態調節通風、加濕或除濕設備,確保煙葉在最佳溫濕度(如溫度22-28℃、濕度65-75%)下緩慢發酵。此外,從煙葉種植到晾制的全流程數據(如土壤成分、施肥記錄、發酵參數)上鏈,確保每批雪茄的可追溯性,滿足高端市場對“故事性”和品質認證的需求。
三員融合:協同共治激活產業動能
專業化服務隊員駕駛自動覆膜機
丹江口創新構建“技術員+網格員+煙農”的“黃金三角”服務體系,依托合作社建立專業化服務隊伍。丹江口煙草局由技術骨干組成“專家智庫”,通過“武當茄香”APP在線答疑;全鎮劃分網格,網格員定期走訪采集需求;煙農代表組成“田間議事會”,直接參與技術方案制定。這種“自上而下指導”與“自下而上反饋”的雙向通道,讓技術落地誤差率降低47%。
在丹江口市均州煙葉專業合作社,一場別開生面的“三員會診”正在進行:技術員分析煙株黃化病圖譜,網格員調取近期農事記錄,煙農描述田間異常細節。三方協作下,病因鎖定為有機肥配比失衡,解決方案當天直達所有社員。這種“問題共解、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使合作社畝均成本下降1200元。
產鏈融合:跨界共生釋放乘數效應
五龍池村油菜輪作現場
丹江口將煙葉納入“水經濟”生態產業鏈布局。在習家店鎮,“煙糧”輪作模式讓土地全年無休:春種煙葉固土保水,夏收水稻提質增產,冬育羊肚菌畝賺萬元。煙稈粉碎后制成菌棒,菌渣還田改良土壤,形成“金葉護水—凈水育稻—沃土生菌”的綠色循環。
立足區域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丹江口市煙草專賣局以“多業融合、協同共生”為導向,創新構建特色農業產業生態圈。通過系統規劃經濟作物種植帶與加工集群的空間布局,深度對接煙草種植區上下游產業鏈需求,打造涵蓋淀粉加工(粉條廠)、油料生產(榨油坊)、生物質燃料等多元業態的復合型原料基地,形成“以煙穩糧、以工促農”的產業聯動格局。依托煙草產業成熟的技術體系與供應鏈網絡,搭建跨行業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品種改良技術向特色作物推廣、專業烘烤工藝向食品加工轉化、煙用農機具向多品類農業服務的延伸應用,同步構建副產品循環利用體系,顯著提升區域農產品附加值與產業集群競爭力。
從智慧田間的科技之光到三產融合的生態之美,丹江口煙葉產業的變革,本質是發展思維的升維。當95后新農人用無人機在煙田畫出“綠水青山”圖案,當移民新村的老匠人將煙葉紋樣繡進漢繡作品,當庫區清水倒映著光伏煙田的斑斕光影,傳統農業與現代文明的深度融合,終將讓每一片煙葉都承載起幸福的重量。(圖片由 葉雪蕾 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