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如何讓中小企業茁壯成長、辦成大事?國家工信部在部署舉措中,放出了兩個“大招”。
其一,是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隨著北交所的成立,和各省市發展實體經濟的軍備競賽,這項事關產業鏈“排頭兵”發展的重點工作,漸已眾所周知。
其二,是認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今年3月,工信部開展了2025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推薦工作,廣東省、廣州市聞令而動,不到半個月內接續發出工作指引。
如果說,“小巨人”企業彰顯的是經營主體個體的價值,那么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下稱“集群”)則體現了群體的價值。獲得推薦的集群中,往往有可觀的總產值、一定規模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數量,以及若干集群企業主持制定的行業標準、有效發明專利等。
自2022年工信部開啟第一批國家級集群認定工作以來,全國目前已累計認定300家國家級集群;廣州已培育了6個國家級集群和12個省級集群(包括前述國家級集群)。
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中小企業抱團“聚變”,將為廣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強大的“鏈式反應”。
破譯基因:中小企業“團結就是力量”
顧名思義,集群具有三大特征。
首先,核心土壤是縣域。集群申報表格中,有一項“集群占地面積”的指標。其分布區域面積,通常不超過100平方公里。地理空間上的聚合,保障了集群主導產業聚焦、優勢特色突出、資源要素匯聚、協作網絡高效、治理服務優質;
其次,關鍵主體是中小企業。2024年末,廣州市集群包含了中小企業1463家。其中,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4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7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00家,分別占全省集群的21.14%、47.06%、28.66%和25.46%;
此外,重要價值在于產業協作。無論是真金白銀的合作往來、資源共享,還是深刻影響行業發展氛圍、環境乃至規則的“默會知識”,都是在產業協作中產生的。特別是擁有龍頭企業的集群,更將自帶生態效應,形成“產業公地”。
廣州花都打造有箱包皮具產業集群 關振倫/攝
從地區分布看,有集群的地方,都有強勁的經濟實力和響亮的區域品牌。一個地區擁有國家級集群數量的多少,甚至可被視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晴雨表”。
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情況報告》,截至2023年,全國范圍內國家級、省級集群年產值規模達15.3萬億元,占所在縣域工業總產值的平均值為36.8%,入駐中小企業20.4萬家。國家級集群東中西部地區的分布數量分別為161個、70個、69個;浙江、山東、廣東、江蘇等省份的集群數量居全國前列。
從產業分布看,傳統、新興產業集群居多,未來產業集群逐步崛起。東部地區新興、未來產業發展更為迅速,中西部地區則傳統、優勢產業較為突出。
全國300個國家級集群中,傳統產業128個、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8個領域)125個、優勢產業43個、未來產業(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9個領域)4個。
“黃埔區有機高分子材料產業集群”由華新園運營
在全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加力提速的背景下,在全市“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中,廣州發展培育集群,將中小企業“團結起來”、集群式發展,是增強縣域經濟實力、挺起產業硬支撐的有力抓手。
鍛造韌性:“軍團作戰”強化產業內核
實體經濟是區域經濟的命脈和基石,關系著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韌性。事關于此,全國全省的集群建設,可謂是百花齊放、百舸爭流。
放眼全國,就國家級和省級的集群數量而言,上海有35個、北京市22個、深圳有16個,廣州有12個;
聚焦全省,12個地市印發了市級集群管理辦法,全省已獲批認定國家級集群22個,培育認定省級集群76個;
細察全市,廣州12個集群中,傳統產業2個、優勢產業2個、新興產業5個、未來產業3個;它們分布于黃埔、番禺、白云、花都、荔灣、海珠6區,其中黃埔、白云兩區擁有最多的3個省級以上集群。
廣州市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數量分布
若將廣州的集群建設情況放置在全國坐標下觀察,并在省市中心工作中考量,可以看到——
廣州集群有基礎,已大有作為。
2024年,廣州集群總產值達2058.14億元,接近規上工業總產值的10%;集群內中小企業研發經費投入47.38億元,占全省集群9%。目前,廣州一批集群已為集成電路、汽車、工業機器人、工業母機、顯示器件等產業鏈提供了重要配套能力和應急儲備能力,有力支撐了重點產業鏈鍛長補短;近三年,全市63.7%的集群單位產值能耗累計降低率超13.5%,高于全國平均值。
廣州集群需突破,仍大有可為。
客觀來說,廣州集群雖“很能打”,但其多為自然生成,政策引導推進企業聚集和協調發展的方法和措施不足,導致集群產業鏈存在缺鏈、鏈短、鏈弱等困境,如品牌龍頭企業少、設計和銷售端缺乏、原材料端缺失等產業鏈不足。此外,廣州5個行政區集群數量為零,集群整體分布尚不均衡,集群內部中小企業發展成色和技術創新能力亦有差距。
認清形勢、明晰方向,接下來廣州將如何推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建設?
“歸納起來,三句話六個字:挖掘、培優、賦能。”廣州市工信局服務體系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推動各區發掘特色產業,申報國家級和省級產業集群;逐級向上培優過程中,國家級集群力爭打造成全國全省中小企業發展標桿;聚焦補鏈、強鏈、延鏈,以上下游協同布局創造集群發展生態。
具體實操中,廣州市工信局將通過“123工作法”引導培育,即召開一次年度全市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工作會議;舉辦兩個培訓班,區局班和春秋班;為集群合伙人、集群服務官、集群培訓師頒發證書。
廣州白云打造有化妝品產業集群
隨著集群深挖潛力、補齊短板,廣州中小企業“軍團作戰”迸發的產業勢能,將重塑城市發展韌性。
培植沃土:集群養成的“雨林式生態”
正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集群培育要久久為功。根據集群的功能定位、時代使命和現實之需,廣州市區聯動、政企攜手,共同探索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廣州路徑”。
番禺區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組織企業參加廣東時裝周
因地制宜,聚焦特色優勢產業。
廣州市印發工作指引,引導11個區構建相關的惠企政策,并在相關領域制定了多個關于集群的文件。各地結合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精準定位集群主導產業,規劃發展路徑,如《白云區促進“白云美灣”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番禺區構建“鏈長制”推動燈光音響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花都區實施“鏈長制”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等。
完善生態,提供發展優越環境。
一方面,推動上下游協同,構建產業鏈生態圈;另一方面,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推動企業協作與共享。白云區化妝品產業集群按照發放智能制造、上云上平臺代金券近4000萬元,支持300多家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荔灣區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2024年推動冷勁松院士團隊未來增材制造研究院項目等重點項目落地;番禺區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企業希音公司已累計幫助超130家合作供應商工廠43萬平方米的廠房實現了升級改造,全年開展全鏈路培訓超620場。
加大支持,增強集群發展動力。
全市構建“1+11+N”政策體系,形成了多個市級《集群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及扶持措施;各區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專項的企業支持政策,對產業集群中小企業實施分級分類培育。通過財政金融、人才培育、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的市區接力支持,相關集群獲得了長足發展。例如,黃埔區6家集群企業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花都區組織集群企業參加廣交會、亞太皮革展(香港)等活動,助力集群企業開拓市場獲取訂單。
打好政策“組合拳”、高舉產業“特色旗”、牽住創新“牛鼻子”、構建多維“合作網”、建強服務“保障營”……廣州多措并舉下,打造了“熱帶雨林式”集群培育體系,實現了中小企業從“單兵突圍”升級為“軍團作戰”,推動特色集群從“一區一品”進化為“產業星座”。
廣州市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
黃埔區有機高分子材料產業集群(國家級、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番禺區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國家級、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番禺區燈光音響產業集群(國家級、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白云區化妝品產業集群(國家級、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黃埔區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國家級、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花都區箱包皮具產業集群(國家級、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白云區軌道交通機電裝備產業集群(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黃埔區新一代通信設備和終端制造產業集群(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荔灣區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集群(省級企業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花都區智能汽車智能終端產業集群(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海珠區服務型制造業產業集群(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白云區智能家居產業集群(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來源:南方plus、廣州工信
你與洞察行業的距離只差一個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