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綠,又逢清明祭掃時。”清明時節的鐵路出行既承載著千年文化的厚重,也考驗著文明秩序的構建。鐵路部門在迎來客流量高峰的出行浪潮中,如何讓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成為檢驗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祭掃的深層意蘊,在于“慎終追遠”的倫理傳承與“敬天法祖”的精神延續。這種文化基因與當代文明出行的價值追求不謀而合,古人在清明踏青時講究“不毀草木,不擾先靈”,恰如今日旅客候車時遵循“先下后上,有序通行”的規則,二者都詮釋著對公共空間的敬畏之心。數據顯示,今年清明假期鐵路運輸將呈現總量高、峰值長的特點。面對潮汐般的人流,文明實踐正悄然升級:西安北站的“銀發服務隊”幫助老年旅客使用智能設備,重慶北站的“無痕祭掃”宣傳片倡導環保新風,這些場景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當代演繹。鋼鐵動脈中流淌的不僅是人流,更是一脈相承的人文溫度。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古人的暢快行旅,在今日高鐵時代已成日常。中國高鐵4.8萬公里的運營里程背后,是智慧管理與科技力量的雙重躍動。鐵路部門構建“信用+出行”管理體系,將“霸座”“倒票”等行為納入征信聯動機制;深圳北站的“客流熱力圖”系統實時監測候車密度,讓“扎堆擁擠”成為歷史。更具特色的是服務設計的創新:成都東站的“共享充電+飲水”綜合艙化解旅客燃眉之急,南昌西站的“靜音候車專區”延續“食不語”的傳統禮儀。當科技注入人文關懷,秩序與溫情便如春日的柳枝般自然生長,這是“春風得意”的現代注解,更是文明進階的生動注腳。
“獨行快,眾行遠。”清明祭掃的集體記憶,恰似一簇文明之火,需全民共護方能長明。清明前夕,我們可以通過“云祭掃”活動,讓英烈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南京站的志愿者隊伍中,退休教師講解禮儀,外賣小哥分享經驗,不同身份者共同譜寫文明協奏曲。旅客的一次禮讓、志愿者的一聲提醒、工作人員的一份耐心,都在編織文明的經緯。這種共建共享的生態,讓傳統節日的儀式感與現代規則意識相融合,恰似“眾人拾柴火焰高”,微光匯聚,終成星河。
從“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意惆悵,到“千萬旅客有序行”的現代交響,鐵路出行的變遷史正是文明演進的縮影。當文化傳承融入治理實踐,當科技創新激活傳統智慧,當全民共治凝聚社會共識,我們見證的不僅是安全有序的出行場景,更是一個古老文明在現代化征程中的精神蝶變。(楊鵬、蒲昱至)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