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學領域,朊病毒(Prion)的存在堪稱一場顛覆認知的革命。它沒有遺傳物質DNA或RNA,僅由錯誤折疊的蛋白質構成,卻能引發致命疾病,甚至挑戰了生命科學的核心法則——中心法則。
一、朊病毒的本質與致病機制
朊病毒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病毒,而是一種不含核酸(DNA/RNA),具有傳染性的異常蛋白質。
其核心機制在于將宿主細胞內的正常朊蛋白(PrPc)轉化為致病形態(PrPSc),并且通過接觸誘導正常蛋白發生轉變,不斷形成更多致病蛋白。
這種變構后的蛋白質具有高度穩定性,能抵抗高溫低溫、紫外線和常規化學消毒手段,并在神經細胞中聚集成團,導致腦組織海綿化、神經元死亡。
二、致命的朊病毒病
朊病毒可引發人畜共患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包括:
人類疾病:克雅氏病(人類瘋牛病/CJD)、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癥(FFI)、庫魯病(Kuru)等,表現為癡呆、運動失調、精神異常,患者多在發病后1年內死亡。
動物疾病:瘋牛病(BSE)、羊瘙癢癥等,通過食用感染動物組織傳播,曾引發全球食品安全危機。
案例:庫魯病的警示
20世紀50年代,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弗雷部落因食人習俗爆發庫魯病。患者出現癲狂大笑、運動失調直至死亡。科學家發現,食用死者腦組織是傳播途徑,停止該習俗后病例驟減。
這一案例揭示了朊病毒會通過同類相食傳播的恐怖特性。
三、傳播與防控挑戰
朊病毒可通過消化道、醫源性感染或遺傳突變傳播。其潛伏期長達數十年,且目前無有效治療方法,預防成為關鍵:
嚴格監管肉類來源,禁售感染動物制品;
醫療操作中徹底消毒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四、科研突破與新方向
朊病毒相對其它疾病比較罕見,使得在全球也僅有少量實驗室在進行研究,再加上朊病毒的未知性,其研發速度較為緩慢。
科學家曾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細菌,甚至病毒中都發現了朊病毒。
2025年1月,科研團隊利用堿基編輯技術降低小鼠腦內致病朊蛋白水平,使其生存期延長50%,為人類治療帶來希望。
五、持續推進研發
朊病毒的存在,不僅揭示了蛋白質變構的致命性,也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開辟了新路徑。
盡管其威脅仍存,科學界的持續探索正逐步揭開這一“生命異類”的面紗。
未來,基因技術或成為攻克朊病毒病的關鍵突破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