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寧夏,有你更精彩
挖掘鮮為人知的寧夏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寧夏歷史,我是阿威!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寧夏風情!
《江城子?讀西夏》 -威記 亂世稱雄兩百年,興于唐,卒于元。 千里國疆,竟未入史藏。 空留墓冢待人識,襯殘陽,映蒼涼。 入夜捧書讀西夏,戰三方,鎮八寰。 細評無言,合頁暗神殤。 叱咤風云終過往,冇誰賞,又何妨?
西夏王朝從立國到滅亡,一共存在了190年,如果加上前期公元1004年李繼遷攻占靈武,那么西夏占據寧夏這片地方就超過200年了。而要是算上先祖李思恭占據陜北銀、夏、綏、宥一帶,成為有名的藩鎮勢力,那么歷史更是久遠了。
可是,也就是這樣的一個在歷史上彪炳的王朝,卻“竟未入史藏”。在二十四史中,西夏王朝的歷史也僅配作為《遼史》《金史》《宋史》的附屬部分被記載下來。而是被記作“夏國傳”。
這是為什么?
01
西夏滅亡174年后的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藩王朱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奉命從韋州移居銀川。本來想著大展身手,一展抱負的。結果卻遇上四哥朱棣“靖難”上位,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于是朱棣把削藩進行到底。
就這樣,朱栴被擼了下來,成為了一位有名無實的“富家翁”。
百般無聊之下,他只得寄情山水。
可是又想做點什么,因為他是有名的“才子王爺”。于是,他決定編寫一部《寧夏新志》,介紹寧夏的風物和風景。就這樣,在實地考察中,他來到了銀川西盡頭的賀蘭山東麓,看到了一座座高大的“土堆”。
一番了解之后,他在《寧夏新志》中這樣寫道:“李王墓,賀蘭之東,數冢巍然,即偽夏所謂嘉、裕諸陵是也。其制度仿鞏縣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無一物。”
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個記錄,無意間淺窺了西夏王陵的神秘面紗,同時也讓西夏王朝開始漸漸浮出歷史長河的水面。
幾十年后,他的兒子,安塞王朱秩炅也曾到訪這個地方,于是寫下了一首《古冢謠》:
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
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與侯。
這也說明,古人從上至下,對西夏王朝的認識也是很淺的。
02
古代的每一個朝代在更迭之后,都會對前朝進行一個修史的操作,元朝也不例外。
但是讓人費解的是,元朝卻沒有對與遼、金、宋并立近兩百年的西夏王朝進行獨立成史,而是把它編撰為“夏國傳”作為宋史的一個附庸而存在。
要知道,西夏王朝可是一個擁有自己文字、法典與城池的帝國,和遼、金、宋三足鼎立,并稱“小三國”。
這其中說道就多了。
有一個說法就是元朝修史官們對于關乎“正統”的爭論。也就是如何定位遼、金、宋三朝正統的爭論。
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有學士說“宋承唐統”;也有官員說“遼金皆北朝正朔”;而在提到“西夏是否也該單獨立史”這個問題的時候,丞相脫脫這樣說:“西夏事簡,宜附載他史。”
就這樣,爭論半年之久后,結果出來了。
其實這關乎到元朝對于統治合法性的需要。
因為作為草原民族,他們居統治地位,而在具體管理事務上卻是有大量的漢臣士大夫在扛鼎。簡單來說,就是既要滿足漢臣們對于繼承“宋統”的執念,也要維護蒙古貴族對于“草原法統”的認同。
而西夏顯得特殊,它是農牧文明兼具,有些“非胡非漢”的特性,要是單獨給立史,會動搖元朝"混一戎夏"的統治合法性。所以,西夏成為了犧牲品,失去了單獨修史的資格。
于是,據看到了如今所看到的《宋史·夏國傳》《遼史·西夏外紀》等碎片化記載。
03
也有人提出來說,西夏沒有獨立修史的資格,源于成吉思汗臨死前的一道詔令:"殄滅無遺,以滅之、以死之。"這是一道針對西夏王族的絕殺令。
很多人理解為這是因為成吉思汗對于西夏的恨!
因為,西夏是蒙古鐵騎馳騁天下中讓其耗時最長,消滅最難,損失最深最多的一個對手。
從公元1205年首次試探性伐夏,到公元1227年最終覆滅西夏,蒙古大軍總共六征西夏。其過程之慘烈和艱難遠超伐金攻宋。
尤其是最后一次伐夏,在河西走廊由西自東一路走來,每攻下一城,都消耗很大,吃盡了苦頭。因為每城都拼死抵抗。神臂弓的恐怖,西夏軍的勇猛,讓蒙古大軍嘗到了什么叫真正難啃的骨頭!
這也難怪,二者都同屬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可謂勢均力敵。可惜西夏的短板就在于內耗嚴重,加上家底不夠深厚,還不懂聯金抗蒙,不然鹿死誰手還不一定。
也是因為這樣,致使元朝有意識淡化西夏的歷史地位,因為西夏如此強悍,卻還給如此強悍的對手修史,那該如何寫?寫太祖成吉思汗死于征討西夏陣前嗎?這不是在自損武功神話嗎?
04
還有,西夏滅亡有些決斷。使得其在歷史傳承上出現斷裂。
比如,西夏遺民被遣離故地,分散到內地,難以形成文化傳承,雖然被歸入"色目人"中的"河西"類,可是卻沒有話語權,修史的話就有些尷尬了。
同時,文字使用被有意識地弱化。在官方,雖然允許使用西夏文字,可是卻又規定"諸衙門奏目用蒙古字標譯,河西字附注",實際上是被剝奪了官方的話語權;在民間則是因為西夏貴族階層基本消亡,那些掌握西夏文的僧侶、學者逐漸凋零。沒有了傳承的渠道。
簡單來說,西夏文字沒有進入到官方的文字傳承體系。史館總裁官張起巖就曾奏稱:"夏國文書多蟲鳥篆,譯者不能盡通其義。"這也說明了西夏文字的傳承困境。
05
話雖如此,但是西夏王朝的歷史還是被有心人發現并傳承了下來。
比如清人吳廣成在公元1825年完成的《西夏書事》;
比如20世紀黑水城文獻的出土,徹底改寫了西夏歷史研究的面貌。
比如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西夏王陵考古挖掘和發現。
這些都讓西夏王朝的歷史漸漸為人們所熟知,彌補了“竟未入史藏”的遺憾。
話說,了解西夏王朝的歷史嗎?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通過“點贊”給威記鼓勵吧↘↘↘
看完點個分享給更多人再走,謝謝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