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汗庭
在一般人的固有觀念中,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先進地區,應該是一種歷史的反動,在元朝的統治下,中原百姓該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境遇十分悲慘。但推翻元朝的朱元璋卻說“元以寬失天下,朕救之以猛”。這意思是說,元朝就是太自由,治理得太寬松了,所以才會滅亡。因此我煌煌大明要約束自由,實行嚴酷治理。
這種言論讓今人很不能理解,難道寬松不好嗎?如果真的好,那么寬松自由的元朝為何國運不足百年,治理嚴酷的明朝卻能持續二百余年?自由為什么造成了元朝的早亡?
一、朱元璋承認元朝寬仁?
在網上,許多網文編輯都寫過:朱元璋說了一段話,內容是“元以寬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寬。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于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
許多讀者就被這段話給誤導了,認為朱元璋說寬猛相濟是治國良方,秦朝以嚴刑酷法治理天下,結果早亡,所以漢朝治理寬松;元朝則因為治理太過于“寬仁”和自由,以至于滅亡,因此明朝要吸取教訓,要嚴苛起來。
看起來這樣理解沒問題。但我們發現,這句話不對!
朱元璋
筆者追根溯源,按圖索驥,發現網絡編輯們撰寫的朱元璋話語的出處是五花八門,有說《皇明祖訓》的,有說《太祖實錄》的,有說《太祖寶訓》的。筆者檢索文獻之后發現,在《明太祖寶訓》中確有類似的話語。
朱棣靖難后,為了體現自己繼位的合法性,令學士胡廣編寫了老父親語錄,名之曰《明太祖寶訓》,內容涉及諸多領域,主要記載明太祖與翰林學士們的論道之言。
在《寶訓》卷一中記載洪武二年正月奉天門大朝時君臣的一番奏對。其中確實有一段提到元朝失天下是因為治理太寬。但朱元璋的本意和網絡傳播的大相徑庭,許多編輯斷章取義!
朱棣
二、朱元璋的原文
《寶訓》卷一《論治道》記載:洪武二年,朱元璋召集舊元官僚詢問元朝滅亡的原因。
馬驥奏對說:“元有天下,以寬得之,亦以寬失之。”
朱元璋則反駁說:聽說過“寬”能得天下,沒聽說過“寬”能失天下的……元朝滅亡在于“縱”!
朱元璋的確認為元失天下在于“寬”,但這并不是網絡流傳的寬仁和自由,而是太過寬縱。寬仁和寬縱不是同一概念,正如寵愛和溺愛是兩個極端一樣。
寬仁是儒家所倡導的禮儀教化,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愛惜民力,但這些形容詞和元朝肯定不沾邊,反而元朝的統治者十分縱容地主階層。如果從這一角度來講,如果說元朝社會是自由的,那么對有權者、對士大夫來說的確是自由的,而且自由的太多了!
明朝奏對
三、元代的自由
如前所說,這些自由都是有權者、貴族、士大夫的權利,和底層百姓根本沒關系,底層百姓照樣如牛馬一樣慘遭剝削。那元朝給了有權者什么“自由”,以至于政權快速崩潰了呢?
首先就是世襲統治權,這特指漢人世侯群體和元朝親王。
世侯是元代出現的特殊群體,在金元宋大戰中,華北地主武裝結寨自保,形成強大武裝,金元宋三方都在拉攏,給予他們諸多特權。至忽必烈時期,形成了以劉黑馬、史天澤、董大哥(董文炳)等人為首的封建集團,他們類似于西周諸侯,在地方享有一切大權。
元朝的新附漢人
雖然因1262年的李璮之亂,蒙古人加大了對漢人世侯的警惕,但史天澤等人勢力依舊不減。
比如,劉黑馬是忽必烈前任大汗蒙哥的心腹漢臣,蒙哥御賜其蒙名為“也可禿立”,實乃當時漢臣未有之殊榮。
史天澤則是忽必烈的寵臣。1274年史天澤當到了中書左丞相,和蒙古大貴族伯顏同官,依舊受命掌控漢軍,出征南宋。死后被封鎮陽王。明修《元史》都評價史天澤“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甚至有人將他比作元朝的郭子儀。
董文炳出仕于蒙哥時期,崛起于忽必烈時期,忽必烈尊稱他為“董大哥”。他參與征討李璮、南宋,大破張世杰,迫使其出海。最后當到了中書左丞,為中書省漢臣二號人物 他的兒子董士選被忽必烈尊稱為董二哥。
忽必烈
元朝親王群體則以安西王阿難答最為出名。他帶甲15萬,為禍西安,并引發大都之變,造成蒙古內部的分裂。萬幸他的陰謀被海山擊破。因此我們說,元朝在地方上除了行省制外,實際上還在搞分封制,像極了漢初的郡國并行制度。對這些諸侯來說,他們絕對會認為元代太自由了,皇帝太“寬仁”了。
元朝親王
有人說,元代不是實行達魯花赤制度嗎,蒙古人才是地方的實際一把手,擁有決策權,這不正體現了蒙古人對地方的掌控嗎?
但問題在于,元朝統治者不愛學習漢文化,以至于許多漢人的制衡制度、先進的權力運行機制,他們都玩不明白。這些達魯花赤到了地方,只滿足于獲得金錢美女,他們根本看不懂文言文,甚至一般漢文也看不懂,更有甚者連漢語都不會講,所以具體操作都是由其屬官、佐貳這些吏員來執行的。
達魯花赤常被吏員左右,而能左右他們的辦法自然就是行賄!
羊毛出在羊身上,給達魯花赤的賄賂,自然有千百倍的辦法從百姓身上攫取,所以對這些直接管理百姓的地方吏員來說,元朝也是自由的。
其次,相權復蘇,臣下權大。歷代皇帝都對相權予以削弱,對臣下實行制衡。只有元代給予宰相大權,對大臣也沒有限制,以至于宰相、權臣迭起,他們能影響帝國繼承人,甚至掀起叛亂。
比如著名的南坡之變。權臣殺元英宗于南坡,權臣便扶植了泰定帝。泰定帝死后,又是權臣知樞密院事的燕鐵木兒在大都發動政變,扶植了元文宗繼位。
隨后又發生了兩都之戰。元文宗擊敗了占據上都的梁王王禪、丞相倒剌沙勢力,才算坐穩江山。
縱觀元代歷史,自忽必烈起皇位就一直不穩,每次新皇繼位幾乎都要腥風血雨,這背后權臣的推動不容小覷。因此對這些權臣來說,元代一定是一個“自由”的朝代。
第三,士大夫的自由。對儒生來說,元朝不興科舉,但儒生們利用蒙古人不識漢字的漏洞,大搞陰陽怪氣,元朝統治者們茫然無知,甚至也懶得管他們。
比如關漢卿那篇膾炙人口的《竇娥冤》。文本里面竇娥大罵“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關漢卿借竇娥之口真的是在罵天地嗎?在古代,誰是天的代表?是天子。明著罵天,實際就是罵統治者和皇帝。這臺詞,放在清代,九族骨灰都被揚了!可元朝皇帝就是不管。所以對士大夫來說,元朝肯定比清朝“自由”。
元朝的貴族大會
第四,元代除正常稅收外,還實行包稅制,以滿足統治者窮奢極欲的生活。包稅,元人稱之為“撲買”或“買撲”,即由商人以較低的數額在規定時間內,一次向國家包繳某一項稅款,承包者再自由地向百姓收稅,稅率自己定,一般遠遠高于繳納稅額,從中獲取差額利益。能包稅者無一不是富商大賈、地方士紳。連賦稅權利都下放了,元朝能不“自由”嗎?
第五,元朝不抑兼并,是商人、尤其是大商人的夢想朝代。元朝商業和外貿十分繁榮。元朝皇室浪費無度,造成財政短缺,因此特別仰賴色目人的商業謀利。什么羊羔利、驢打滾利,甚至皇室本身就是高利貸的股東,他們利用各種高利貸剝削百姓,可謂敲骨吸髓。對這些商人來說,元朝可謂“自由”。
壁畫展現的元代色目人
文史君說
通過論述我們知道,元朝的確展現了許多和前代不同的“寬松”,這些“寬松”某些方面確實符合時代潮流,比如發展商業、開放外貿、言論自由等。但這種新特點不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而是因統治者文化落后,無法處理漢地事務。他們甚至想過進入中原后摧毀中原一切文明,將中原變為牧場。元朝統治者只是將漢地當作私產肆意盤剝,只滿足于從漢地攫取財富,根本不善于經營,由此就出現了“寬縱”的治理景象。這種“寬縱”是對有權者的“寬縱”,而底層百姓,不僅是漢人,甚至蒙古人和其他民族也是備受剝削。一個政權,寬縱有權有勢的少數群體,不能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才是元朝失天下的原因。
參考文獻
劉政:《斡脫商業與元代社會》,蘭大碩士論文,2011年。
劉海威:《元朝滅亡文化因素的思考》,《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01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