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甘肅省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筑牢“四屏一廊”生態安全格局為核心,系統謀劃生態保護與修復、環境質量提升等九大行動,為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擘畫清晰藍圖。
《方案》立足甘肅生態區位特點,將全省劃分為河西祁連山內陸河屏障區、甘南高原黃河上游屏障區、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屏障區、南部秦巴山區長江上游屏障區,以及中部沿黃河地區生態走廊,構建起覆蓋全域、協同聯動的生態安全格局。
在甘南高原黃河上游屏障區,作為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地,甘肅將與青海、四川協同推進濕地保育和草原治理,重點保護瑪曲濕地、尕海湖等關鍵生態節點,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守護黃河“水塔”安全。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屏障區則與陜西、寧夏攜手,以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為抓手,減少入黃泥沙量,改善黃河上游水土流失狀況。中部沿黃河地區生態走廊,蘭州、白銀等城市將與寧夏共同構建黃河流域中上游齊治格局,通過工業污染治理、農業面源防控和生活污水截流,確保黃河干流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及以上。
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蘭州在“四屏一廊”生態安全格局中肩負特殊使命。《方案》明確提出,蘭州將依托黃河生態走廊建設,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深入推進黃河蘭州段水生態監測,實施排污口排查整治,確保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的比例穩步提升;在大氣治理領域,推進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開展散煤“清零”行動,力爭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3.8%以上。
同時,蘭州還將成為生態監測與科技賦能的前沿陣地。通過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蘭州將重點推進黃河流域蘭州段水生態監測站建設,聯合祁連山、黃土高原等生態監測站點,實現對黃河上游生態系統的動態評估。此外,蘭州新區作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將加快完善固體廢物處置體系,探索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新模式,為黃河流域綠色發展提供示范。
在生態保護修復領域,甘肅將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大熊貓、祁連山等國家公園建設,創建若爾蓋國家公園。全力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在河西走廊、黃河“幾字彎”等區域實施重點防沙治沙與生態修復項目;深入實施“綠滿隴原”行動,從鄉村、城市、廊道、農田等多維度推進綠化;持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推進甘南草原治理、濕地修復等工程。
環境質量鞏固提升行動中,嚴格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提升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加快“無廢城市”建設。同時,開展核與輻射安全強基、監測評估數智賦能、監管執法提質增效、環境風險系統防控、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等行動,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體系。
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不僅是環境工程,更是發展機遇。甘肅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為引領,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在蘭州、白銀等地,傳統化工、冶金產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在黃河上游清潔能源基地,蘭州新區、酒泉等地加快布局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導的新型能源體系。同時,甘肅還將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碳匯交易、生態補償等市場化路徑,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方案》明確分階段目標,力爭到2025年,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到2030年底,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森林覆蓋率將提升至12.7%,森林蓄積量提高至3.3億立方米,濕地保護率達到54.35%,水土保持率達到64.14%,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67%;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4%,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的比例達95%左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全方位提升甘肅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服務功能。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萬山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