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5月3日率領執政黨工黨贏得2025年聯邦選舉。繼加拿大選舉后,“特朗普因素”也影響了澳大利亞選舉結果,成為工黨支持率反超的原因之一。
澳大利亞
根據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3日晚發布的數據,工黨預計將獲得超過80個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眾議院席位,超過總計150個席位中的一半,獲得組建多數黨政府資格。反對黨聯盟黨領袖達頓3日晚在布里斯班承認敗選。
自由黨和工黨都承認,“特朗普因素”影響了選情。“這對澳大利亞保守派政黨來說是重大打擊”,自由黨發言人、參議員詹姆斯·帕特森說,“我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是一個因素”。
在阿爾巴尼斯上屆執政末期,由于民眾對物價等方面的不滿,工黨的支持率落后于聯盟黨,直至2月情況都是如此,但隨后發生反轉。
特朗普上臺后揮舞“關稅大棒”,即使澳大利亞這樣的傳統盟友也未能幸免。選前民調顯示,“特朗普因素”成為影響澳大利亞選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民調,48%的澳大利亞選民把特朗普政府政策引發的不確定性作為最關注的五大事項之一;68%的人認為特朗普對澳大利亞不利。
阿爾巴尼斯對特朗普政府展示強硬,在競選中稱“美國加征關稅的行為無異于自殘”,澳方不會向美國妥協,將堅持自己的政策。他還試圖把自由黨與特朗普政府掛鉤,稱自由黨領導的保守派政府將給澳大利亞帶來“混亂”,“走美式政治道路,讓澳大利亞人陷入分裂和內斗”。
多名澳大利亞自由黨人士曾在選戰期間對路透社說,澳選民對特朗普的厭惡心理的確影響了選情。
加拿大
在加拿大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在“特朗普因素”的影響下,主張“對美強硬”的加拿大自由黨實現支持率的反超,最終在4月贏下大選。
當今年1月初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宣布將辭職時,自由黨的支持率正處于一個近年來的低點,反對黨保守黨在民調上的領先優勢超過20個百分點。不過,在本屆美國政府上臺、并頻發關稅和“吞并”加拿大的威脅后,加拿大民調開始反轉。
到了今年3月,卡尼當選為自由黨新領導人時,兩黨的支持率已經不相上下。到了4月,自由黨的支持率已經反超保守黨。在4月28日舉行的加拿大第45屆聯邦眾議院選舉中,加拿大自由黨再次擊敗保守黨,成為眾議院第一大黨,加拿大自由黨領袖馬克·卡尼連任總理。
有分析認為,卡尼承諾在關稅問題上對美國采取強硬態度,而且本身有處理經濟問題的經驗,這讓他在特朗普關稅威脅以及隨之產生的加拿大愛國主義熱潮中,獲得了更多的好感,并且從其他的黨派中吸收到了很多選票。
在“特朗普因素”的影響下,主張“對美強硬”的加拿大自由黨實現支持率的反超
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 麥克杜格爾: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過去幾周的影響,確實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局面。他用關稅威脅加拿大經濟,然后又在社交媒體上,用那些“吞并”言論,威脅加拿大主權。如果沒有這些,我認為自由黨很難取得現在的成績。這場選舉實際上變成,要選出處理對美關系的最佳人選,而不是聚焦在基礎的民生問題上,比如居民負擔能力,住房和碳稅問題等等。看起來卡尼更好地證明了,他是處理加美關系的最佳人選。
延伸閱讀
2004年來首次,澳大利亞現任總理成功連任,反對黨領袖連議席都丟了
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3日晚,澳大利亞媒體稱,總理阿爾巴尼斯率領工黨贏得聯邦選舉。阿爾巴尼斯將成為2004年以來澳大利亞首位獲得連任的總理。
兩個月前在民調中領先的反對黨聯盟黨領導人達頓失去議席,成為史上首位失去議席的反對黨領導人。
有評論稱,與加拿大大選劇情相似,工黨在過去幾個月實現驚人逆轉,“特朗普效應”再次顯現。
絕對多數
當天晚間,工黨總部響起熱烈歡呼。阿爾巴尼斯發表講話,“懷著深深的謙卑和深刻的責任感”宣布勝利,感謝民眾再次給予機會。
5月3日,在澳大利亞悉尼,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在競選集會后與支持者互動 圖/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預計,工黨將獲得眾議院150個席位中的75席以上,贏得絕對多數。澳媒預測,工黨將獲得86席。
澳分析人士稱,工黨保住了每一個邊緣席位,有望以“壓倒性”多數結束大選;阿爾巴尼斯將成為近21年來首位連任總理。這些都具有歷史意義。
種種跡象顯示,澳大利亞大選與上月的加拿大大選如出一轍:“特朗普效應”下,競選軌跡在最后幾周戲劇性逆轉。
過去三年,工黨政府在抑制通脹方面取得成效,但食品、燃料和房租價格仍居高不下。
反對黨借此攻擊政府,并呼吁選民遠離執政黨,“讓國家重回正軌”。今年2月,反對黨領導人達頓在民調中人氣領先。
3月底,工黨政府按下大選“啟動鍵”,兩黨都將重點放在民眾的最大關切——緩解生活成本擔憂上。工黨提出減稅、醫療補貼等主張;聯盟黨則承諾降低燃料價格等。
最近一個多月,隨著特朗普關稅政策“震動”全球,民調顯示,“應對特朗普”日益成為選民的重點關注。
“特朗普主導了本次選舉的軌跡。”澳大利亞政治專欄作家肖恩·凱利表示,其引發的全球不確定性使得“阿爾巴尼斯的無聊成為一種頗具吸引力的商品”,促使選民傾向于立場平和的現任總理,而遠離他的保守派對手達頓,后者的政策和言論與特朗普如出一轍。
有評論稱,從歷史紀錄看,阿爾巴尼斯的勝利既非同尋常,又在意料之中。
5月3日,在澳大利亞悉尼,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在競選集會上致辭 圖/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澳大利亞政界有這樣一條真理,那就是澳大利亞人經常會給政府第二次機會。”墨爾本拉籌伯大學國際關系教授麗貝卡·斯特拉廷稱。
群龍無首
3日晚,聯盟黨方面氣壓很低。有評論稱,本次大選最大看點莫過于達頓的落敗。他失去議員席位,成為史上首位失去議席的聯盟黨領導人。聯盟黨將面臨“群龍無首”的局面。
達頓稍晚時候承認,他對聯盟黨的失敗“負全部責任”。
達頓表示,他對聯盟黨的失敗“負全部責任” 資料圖
外界普遍認為,這位前警官在競選末期犯了一系列錯誤,包括令人尷尬的失實陳述、在關鍵問題上反復無常,推出類似于特朗普、反對多元文化的主張等。
“工黨的競選活動一直很敏銳,聯盟黨的競選活動很糟糕。”前政府顧問凱利說,事實證明,選民已經厭倦了沖突。
49歲的堪培拉居民馬修·史密斯說,達頓在過去幾年發生了轉變,變得非常民粹主義。“我覺得他有點像特朗普。他已經將聯盟黨的自由主義品牌帶離軌道。”
三角關系
工黨繼續執政,它面對的世界已與三年前截然不同。
有澳大利亞學者稱,盡管阿爾巴尼斯和達頓都在競選中盡力回避國際問題,但澳大利亞新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管理華盛頓、北京和堪培拉之間的戰略三角關系。
美國是澳大利亞重要的安全盟友,中國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經濟伙伴。自2023年以來,阿爾巴尼斯政府推動緩和與中國的關系,阿爾巴尼斯成為近年來首位訪問中國的總理。
如今,澳大利亞所依賴的國際秩序正受到沖擊,新一屆政府需要做出適當回應。它能否以緩慢但穩定的步伐,帶領澳大利亞度過可能曠日持久的全球貿易動蕩,延續多邊平衡的外交路徑,同時推行其一系列進步的國內議程。外界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