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長期用阿莫西林拖地致幼童反復感染”引發廣泛關注,社交平臺上涌現諸多“阿莫西林妙用”如洗頭、清洗洗衣機、拖地等“生活小妙招”視頻。這些小技巧真的靠譜嗎?為何不要濫用抗生素?
并非“妙用”,而是“偽科學”
“不到兩塊錢就解決!”近段時間,“抗生素洗頭”“阿莫西林拖地”帖子席卷各大社交平臺,帖子發布者稱用阿莫西林搭配洗發水可以止癢去屑,搭配清洗劑可以對洗衣機殺菌除臭。
阿莫西林真的有這么多功效嗎?其實,帖主們說的這些都是“偽科學”。據介紹,阿莫西林是半合成青霉素之一,而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臨床上主要適用于敏感細菌引起的感染。頭屑相關的微生物和洗衣機內常見的霉菌均屬于真菌,阿莫西林對此無效。
濫用青霉素洗頭、清洗洗衣機、清洗地板,有可能導致青霉素過敏,而青霉素過敏可能致命,輕則皮疹瘙癢,重則喉頭水腫甚至休克。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相關專家介紹,即使沒有服用,外用抗生素也有可能導致人體接觸性皮炎、破壞環境菌群平衡等情況,濫用抗生素會無差別殺死有益菌,讓耐藥菌和真菌“占據上風”。研究顯示,這類環境下真菌感染率可飆升30%以上。
該專家表示,最近已接到類似病例,有人“家中長期使用阿莫西林溶液拖地,導致地板耐藥菌滋生,3歲幼童反復出現皮膚化膿性感染住院”。
濫用抗生素,加劇耐藥性
已有研究表明,抗生素被機體攝入吸收后,絕大部分以原形通過糞便和尿液排出體外,而環境中的抗生素絕大部分最終也都會進入水環境。早在2015年,首份中國抗生素使用情況摸底結果就顯示,我國部分河流已檢測出抗生素濃度超標。受調查的全國58個流域中,北方的海河、南方的珠江流域抗生素預測環境濃度值最高,東部流域的抗生素排放量密度是西部的6倍以上。
人和養殖動物大量服用的抗生素絕大部分以原形排出體外,進入水環境中,再通過水產等食物進入人體,此條惡性循環鏈條正在危害人類健康。
環境抗生素污染對人體健康有什么影響?飲用有抗生素殘留的水有沒有危害?華南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應光國教授解釋,通過飲食進入人體的抗生素非常微量,相比醫用治療中使用的抗生素少得多,微量的抗生素殘留進入人體并沒有直接危害。抗生素濫用、環境抗生素污染的真正危害在于加劇耐藥性的情況。
細菌的自我保護:耐藥“進化”
耐藥性,并不是人體對抗生素產生耐受,而是指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發生改變,“進化”為具有多重耐藥性的“超級細菌”,使原有針對性的治療藥物變得無效,且微生物還會進一步傳播,但人類對付細菌的有效武器將越來越少。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青山教授介紹說,所謂“超級細菌”,是指對幾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這種病菌的可怕之處并不在于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普通殺菌藥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細菌耐藥性是怎么產生的呢?天然的抗生素是細菌的代謝產物,用以抵御其他微生物,保護自身安全。面對生存環境中其他細菌以及人類使用的抗生素的壓力,敏感的細菌被殺死被淘汰了,但一些細菌為了“活下去”,通過基因突變,改變自身結構,來削弱抗生素的作用效果產生耐藥性,如產生能滅活藥物的酶、改變細胞滲透壓、通過對細胞壁加強修飾抑制藥物攝取、修飾藥物靶標使藥物無法結合發揮藥效等,這便是自然選擇下細菌耐藥性的由來。
細菌耐藥原理。來源: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耐藥菌甚至能把耐藥基因傳播給其他種細菌,使多種細菌對不同類的抗菌藥物產生多重耐藥性,從而導致更多的問題。因此,耐藥性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哪怕你不吃抗生素也會和你有關系。
抗生素的濫用,加速強化了細菌的“耐藥”技能。自青霉素被發現至今的幾十年中,人類曾多次遭遇過超級細菌的挑戰。1943年橫空出世的青霉素藥物盤尼西林,在1947年就出現了第一例耐藥病例;誕生于1971年的第一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頭孢唑林,如今面對最常見的大腸桿菌,每10位患者就有6位無效;具有極強耐藥性、含有NDM-1的超級細菌于2009年左右開始出現。
據悉,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抗生素耐藥性列為全球公共衛生十大威脅之一。全球每年死于耐藥菌感染的人數眾多,一篇發表在《柳葉刀》的論文顯示,2021年全球估計有114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性,預計這一數字到2050年將達到191萬人。2025年至2050年間,全球預計將有超過3900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性。
當前,人們已知的超級細菌主要屬于“ESKAPE”范疇。“ESKAPE”實際是由六種超級細菌的拉丁學名首字母組合而來,分別代表屎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和腸桿菌屬。
世界衛生組織于2024年5月17日發布了其更新的《2024年細菌類重點病原體目錄》,其中包括15種耐藥細菌,依照重要性分為關鍵、高度和中度優先級,為開發新的和必要的治療方法以阻止抗菌藥物耐藥性傳播提供指導。
《2024年細菌類重點病原體目錄》。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耐藥,如何破解?
耐藥細菌和敏感細菌在致病性方面差異不大,細菌獲得耐藥性并不改變其致病能力,一般也不會產生新的感染類型,最主要的挑戰在于細菌獲得耐藥性后,治療困難,對感染者治療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增加、醫療費用會大幅上漲。
有無有效手段殺滅這些耐藥的超級細菌?人類在和細菌斗爭中,特別針對耐藥細菌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期望通過以下方式克服細菌耐藥:一是直接針對耐藥細菌研究開發新的抗菌藥物,期望只要有一種耐藥菌就開發一種新抗菌藥物,這是最理想辦法,但細菌耐藥產生的速度遠遠超越抗菌藥物研究速度,且抗菌藥物研究開發難度越來越大。
二是克服耐藥機制,恢復細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如研究合成酶抑制劑,將酶抑制劑和抗菌藥物聯合使用,在克服細菌耐藥同時發揮抗菌藥物的殺菌作用等。根據大量研究,最有效的辦法是避免細菌耐藥,保持抗菌藥物活性,要達到這一目的的最終辦法是: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當前應對抗生素耐藥性的策略中,加強抗生素使用的監管是關鍵措施之一。許多國家已經認識到抗生素耐藥性問題的嚴重性,并出臺了針對抗生素使用的規定和限制。我國也早在2004年就頒布了相關政策文件,此外,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多個部門在2016年和2022年聯合制定并發布了《遏制微生物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和《遏制微生物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應對抗生素耐藥帶來的挑戰,并通過中國細菌耐藥監測網(CHINET)、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CARSS)、全國血流感染細菌耐藥監測聯盟(BRICS)組成細菌耐藥性監測網進行相關工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類和細菌之間的博弈還將持續。專家們指出,微生物耐藥問題復雜,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從醫生到公眾多方努力,才能讓抗生素使用更加科學規范。對于公眾來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避免隨意使用抗生素,特別是無醫生處方情況下。在使用抗菌藥物過程中,務必遵循醫生的處方和用藥指導,嚴禁擅自調整劑量和療程。要正確使用抗菌藥物,避免濫用和過度使用。
出品:南都官微運營部
統籌:李湘瑩
整合/編輯:許樂
美編:蔡沐晗
資料來源:南都此前報道、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國家衛健委、新華網、人民網、上游新聞、南方周末、珠海婦幼、《臨床醫學進展》《家庭用藥》《環境科學與技術》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