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合肥的地鐵和公交車上都貼滿了無償獻血的宣傳廣告,不少市民都開始議論紛紛,只要無償獻血累計達到2000毫升,就能免費坐地鐵和公交,而且現在官方給出的消息是長期有效。
這么大的利好是之前沒有過的,有很多網友表示非常心動,畢竟獻幾次血就能拿到“免費出行卡”還是非常劃算的。
但也有不少網友提出了疑問,雖然現在官方沒有設定免費出行的終止時間,但這項政策真的可以長久持續嗎?為什么各地對免費獻血的支持力度如此之大呢?
免費乘車大揭秘
政策的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現在合肥市中心血站已經給出了官方回應,只要在安徽省內獻血累計達到2000毫升,就有資格申請辦理《合肥市無償獻血榮譽證》,按照之前的經驗,只要獻血大概10次基本就能獲得這項榮譽。
這種福利對合肥市民來說還是非常友好的,特別是通勤需求比較高的上班族,利好不是一點半點。
當然對普通百姓來說,最關心的還是這個終身到底能不能永久有效,按目前的規定,這政策并沒有明確的截止日期,基本上只要政策不變,那就是長期有效的。
不過未來的事情沒人說得準,政策在未來可能會根據實際情況發生具體變化,一旦有了新規定,可能會有新的時限或條件。
但根據我們國家政策的相關規定,哪怕是未來出現了政策變化,已經拿到證的人大概率也不會受影響,起碼能享受好多年的免費出行福利,所以存有疑惑的網友大可放心!
當然也不是領了證就能一直用到老,持證人每年需要去辦理一次年檢,聽起來有點麻煩,但這其實和大家用“合肥通”卡的年檢差不多,過程相當簡單。
所以我覺得,還是基本上不用擔心因為年檢問題失去免費資格的,而且交通補貼是非常實在的,比起其他那些“雞肋”福利來說,這已經是相當實用的了。
“三免”政策是真好?
這兩年全國各地對無償獻血的優惠政策都挺豐富的,除了安徽之外,江西也推出了針對無償獻血的“三免”措施。
這一政策比單單免費坐車內容豐富多了,基本涵蓋了多個領域的優惠待遇,讓那些堅持無償獻血的市民直接就擁有了更高的社會待遇。
根據政策的規定,只要持有《江西省無償獻血榮譽證》的人,可以免費游覽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園和風景區,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也都可以免費參觀。
別小看這項福利,積少成多省下來的門票錢可不是一筆小數目,而且進出的還都是平時值得打卡的好地方。帶娃、約會、散步全都有好去處,生活質量直接可以提高不少。
第二項則是免費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這個和合肥的政策類似,只要是無償獻血達到一定次數的獻血者,無論是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都可以免費乘坐。
生活在城市里難免要使用公共交通,這是平時最剛需的花銷之一,而這項福利就能讓大家節省不少交通開支。很多人把這稱為政府發給獻血者的“交通紅包”,雖然聽上去有些幽默,卻也體現了這種實打實的關懷。
第三項則是免免除了公立醫療機構的普通門診診察費,這項福利就相當實在了,人人都會有大病小災,能夠省去門診掛號費對人們生活的幫助非常明顯。
雖然門診診察費的金額看似不算非常大,但也算給大家的生活減少了一點點經濟壓力。而且手上持有《無償獻血榮譽證》的人,就醫過程中還有一個“綠色通道”待遇,這也是對獻血者的一種優先服務,哪怕看病時也會因為這一福利而更加順暢一些。
這些政策的推出讓無償獻血不再只是一次臨時的善舉,而成了一種長期、穩定的榮譽感。不管是從獻血者個人的生活便利,還是從社會整體的醫療血液保障來看,無償獻血的價值都被體現得更加實在了。
對獻血者來說,不僅僅是幫忙救助了別人,同時也為自己帶來了一系列的優惠和照顧,說這是一份社會榮譽一點兒不為過。
在網絡上對獻血的說法還是千差萬別,那獻血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害?既然獻血是無償的,為什么在等待輸血的病人面前,卻要有償供血呢?
獻血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害?用血為何有償?
隨著這兩年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各種各樣的說法也越來越多,在網上有很多說法認為獻血會導致頭暈、貧血,甚至還有說法覺得獻血會影響人的壽命,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只要按照規定來,獻血對身體不僅沒有傷害,可能還有點好處。這話聽起來有點讓人不敢相信,但事實確實如此。我們國家對獻血量是有明確要求的,每次獻血一般是200毫升到400毫升,這對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基本不會對身體產生什么負面影響。
人體本來就儲備著不少血液,一下子抽出百分之五左右基本上感覺不到什么不舒服,獻血過程也就幾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不過抽完血之后肯定會有短暫的不舒服,但是醫護人員會準備小點心和飲料,休息一會兒就能活蹦亂跳地回家。
網絡上傳的那些負面癥狀大多有些言過其實,獻完血頭暈、惡心甚至貧血之類的大多是某些人在獻血前身體狀態不太好,或者去的是小診所和不正規血站導致的。
只要選擇正規醫院或正規獻血點,這些問題基本不用擔心,有人獻血之后感覺甚至還特別輕松,因為適量獻血能幫助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循環,這樣一來反而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點小幫助。
那每次獻血量是多少?頻率多少合適呢?這是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的,一般每年最多獻兩次血,一次獻200到400毫升的血液。有人算過一筆賬,正常成年人體內有4000到5000毫升的血液,一次只抽一小部分,完全在人體承受范圍之內。
而且大家獻出去的血也不會立刻流入別人的血管中,為了保證血液安全,這些血液要經歷一系列嚴格的檢測,從血型到傳染病篩查的一套操作下來成本不低,這也是我們無償獻的血在臨床使用時卻要收費的原因之一。
但是這個費用是非常公開透明的,根本不存在黑心機構從中賺取差價的可能性,根據現行規定,血站收取的費用基本都用在血液采集、檢測、運輸、儲存這些環節里。
保存血液的過程中,血站配備的冷鏈設備和保管技術是真真正正要花錢的地方。醫院儲存血液還是后面用血都會產生大筆費用,而且在采血時的檢測核對血液的維護也會不停的產生支出。
這些支出都是隱形的,但卻一點都不少,所以別看采取的過程就是把血從人體中抽出來放到冰箱里冷藏,但其中的各個醫學環節每一個都是燒錢大戶。
而且現在醫療機構用血的人很多,血源一直都緊張,費用不僅僅是為補上采集和運輸的開銷,還想通過經濟杠桿調節,讓大家盡量節約這些寶貴的醫療資源。
所以獻血無償,用血卻是要付費的,血液是一種醫療資源,之所以國家制定了免費的無償獻血制度,就是不想讓這種醫療資源成為一種商品,進而催生一系列地下產業鏈。
而且也可以通過這個制度成功建立社會互助精神,一旦血液成為了有償獲取的東西,很多人或許會抱著盈利的心態賣血,不光違背了無償獻血的初衷,也很容易出問題。
因此維護血液的無償性質非常重要,這樣才能保障血液質量和充足供應,醫院也不能靠賣血牟利,收取的費用真的是用在明面上的各環節開銷。
這么看來,獻血對個人的好處也就出來了,除了對社會作出貢獻之外,長期獻血的人群可以通過獻血行為促進體內血液的新陳代謝,幫助保持血管“年輕”。
經常獻血的人因為血液流速加快,血液粘稠度會低很多,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動脈硬化、血栓這類常見“老年病”,能因為這種輕微的血液循環更新延遲或減緩發生。
而且退一萬步講,萬一自己或家人有需要用血時,獻血者的資歷或許還能成為一種有力保障,能夠在關鍵時刻優先獲得血液資源。
結語
適量獻血并不會讓人虛弱、身體素質下降,相反還能有些健康益處,加上不少地方針對獻血者的各種社會優惠福利,其實參與獻血是件低風險高回報的事情。
有的人關心獻血會影響體重、掉肌肉,那就更不要慌了,抽出去的血液對整體身體質量來說根本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連身體的“肥肉”都沒掉幾斤,更不用提跟肌肉有什么關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