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子、小禮帽、大頭鞋、拐杖、像鴨子一樣的步伐,這些都是世界級藝術大師卓別林的獨有標識。
與其說卓別林是一個喜劇人、藝術家,不如說他是一位“戰士”,因為他常常在自己的作品里明里暗里的表達,資產階級是如何剝削底層勞動人民的。
卓別林太火了,他的作品影響力也很大,所以司法部不得不引起重視,將卓別林趕出了美國,并威脅他,永遠不要回美國。
美國不待見卓別林,但世界人民都喜歡他,比如中國人民,以及新中國領導人周總理,說起來,周總理和卓別林之間還有一段廣為人知的佳話。
一個是西邊的藝術家,一個是東邊的政治家,這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之間又有著怎樣的一段故事呢?
初次見面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但這對于中國來說,只是階段性的勝利,偉大領袖毛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深知,要讓中國穩穩屹立在世間,得到被別人的認可,必須要盡快拓展外交關系。
在建交的路上,中國一直是穩扎穩打,一步步從與社會主義建交過渡到與世界各國建交,為了提高中國影響力,1954年4月,周總理還領著中國代表團去參加的“日內瓦會議”。
會議持續了三個月,在這期間,周恩來總理不但忙著和世界各國討論著“和平”問題,還要忙著接見政壇以外的知名人物。
比如卓別林夫婦。
據悉,當時卓別人接到周總理的邀請函時,年過六旬的他高興得像個孩子,像他這樣不受西方政界待見的藝術家,竟然能得到東方著名領導人的青睞,這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卓別林想也沒想地就答應了赴約,為了會見這位東方領導人,卓別林夫婦還特地去定做了新衣服,以表示對周總理的崇敬之情。
很快就到了約定見面的日子,卓別林喜悅的心情卻變得忐忑起來,他心里清楚,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這種難以跨越的思想理念,真的能讓這次見面變得愉悅嗎?
卓別林也去過中國,見過很多中國人,中國人的善良、熱情和純粹給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只是不知道中國的領導人會不會也是這樣。
一路上,卓別人都在和夫人奧娜.奧尼爾討論著,應該用一種什么樣的姿態去面對周總理,見了面之后,兩人又該聊點什么話題呢?
很快,卓別林夫婦的車就到達了中國代表團的駐地,當卓別林懷著忐忑的心情走下車時,一群中國人已經等在了大門口。
卓別林一眼就看見了站在人群前面的周總理,雖然兩人這是第一次見面,但他曾在報紙上見過周總理的照片,是他,他就是新中國的領導人,他竟然親自出來迎接自己了,這讓桌別林顯得有些手足無措。
看見卓別林夫婦下車,周總理主動迎了上去,緊緊地握住卓別林的雙手,這位主張和平的藝術家,他早就想見一見了。
周總理一見卓別林就打開了話匣子:“我認識您已經40年了,有緣得以一見,很榮幸,您的才華著實令人驚嘆”。
聽了周總理的話,卓別林緊張的心情頓時放松了不少,在這位東方領導人身上他沒有看到政客的影子,倒像是一位重逢的老友。
卓別林大師感受到的熱情是真真切切的,事實上,這樣一次見面,周總理早在一年前就在期待中做了安排。
思想理念的重逢
中國的電影事業相較于世界來說,起步算很晚了,最初因為國內影片資源少,所以很多電影資源都是從國外引進的,第一批引進的國外電影資源里便有卓別林的默片。
這種新型的戲劇形式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喜愛,年輕時的周總理也十分喜愛,尤其是卓別林從電影里傳達出的一些理念,讓他記憶尤其深刻。
1953年是卓別林生命里最煎熬的一年,已經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他,遭到了美國政客的抵制,被逼無奈之下,他只能攜帶家眷一起到了瑞士生活。
卓別林離開的時候,心情極度惆悵,他在美國生活了40年,深深地熱愛著那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以這樣的方式離開實在是令他難以接受。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雖然美國政客不待見他,但世界人民都支持他,既然美國反對卓別林倡導自由與和平,那國際社會就給卓別林頒發“國際和平獎”,這是對卓別林作品藝術價值的肯定,也是對美國的公然抵制。
這給了卓別林極大的信心,頒獎儀式結束之后,他馬不停蹄地就發表了一篇“反氫彈戰爭宣言”,為了證明自己維護和平的決心,他還將所有獎金全部捐了出去,讓相關組織用于維護和平事業。
當時,作為外交部部長的周總理一直關注著卓別林,得知他獲了獎,周總理特別高興,這證明世界人民是向往和平的,只要全世界都心向和平,中國就能有發展空間。
雖然兩人沒有見過面,但是周總理十分欣賞這位偉大的藝術家,想著這位藝術家曾遭遇的那些不公平對待,周總理便決定為其做點什么事情。
有一次,周總理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卓別林接受采訪時說:“希望能有幸看一看中國的電影,尤其是梁山伯和祝英臺。”
要知道,當時世界上有很多資本主義國家都在有意無意地遏制中國的發展,根本不允許中國的東西傳過去,所以,卓別林想看《梁山伯與祝英臺》并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
為了表達自己對這位和平天使的尊敬和欣賞,周總理排除萬難,讓外交部專門為卓別林大師安排了一個電影專場,圓一圓卓別林的梁祝夢。
卓別林懷著激動的心情看完了整部影片,并給予了《梁祝》高度贊揚,看完之后他還給周總理寫了一封感謝信。
卓別林在信中表示,他還有一個不切實際的愿望,就是能見一見周總理,但之所以說這個愿望“不切實際”,便是知道這不可能實現。
卓別林知道新中國剛剛成立,周總理應該有很多事情要忙,根本沒有閑工夫接見一個普通人。
他在信中低調的稱自己為“普通人”,但周總理不這么覺得,在周總理眼里,卓別林有著最高尚的品德,是世界級的藝術大師,而自己僅僅是他千萬粉絲當中的一個。
兩位大人物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仰視的對方,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惺惺相惜了吧!
從那個時候起,卓別林的第二個愿望,周總理就記在了心里。
直到第二年,周總理要出發去瑞士參加日內瓦會議,出發之前他便讓人將“約卓別林夫婦吃飯”這件事情安排到了行程里。
得知周總理來到了瑞士,卓別林特別激動,他想去拜訪周總理,當面感謝一下他細心安排的“梁祝專場”,但又覺得周總理到瑞士是來辦公,不好意思叨擾。
正當卓別林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時,周總理的請帖卻先一步來到了他的手上。
相談甚歡
直到親眼見到周總理時,卓別林還是覺得如夢似幻,眼前的這位東方大國領導人身上,沒有任何“殺伐”之氣,卻又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和那些西方政客完全不同。
周總理的善談讓卓別林的心情尤為放松,兩人一見面就滔滔不絕地談論起了各類電影作品。
在見卓別林之前,周總理在百忙之中抽空回顧了一下卓別林的《城市之光》,作為一個在西方生活了40多年的老人,卓別林在作品中對“資本主義”弊端的抨擊更為深刻,讓周總理感受頗深。
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東方領導人的認可,這對于卓別林來說,也是一個莫大的安慰了,事實上,卓別林本人比他的藝術作品更有深度,在得到周總理的高度贊揚后,他也不再拘束,將自己對和平的理解一股腦地全部講給周總理聽。
在這位藝術大師說話時,周總理儼然一個學生的模樣,細心地聆聽,能聽到政界之外的人士對政治的看法,這樣的機會實在是不多。
卓別林的很多想法和周總理不謀而合,聽得周總理連連點頭。
兩人聊完了西方作品,又聊起了東方作品,尤其是提到《梁祝》時,卓別林站在藝術家的角度給予了一個十分中肯的意見。
卓別林覺得,《梁祝》在拍攝手法上還有些許瑕疵,重復的畫面有些多了,近景也有些少,但就電影內容而言,他覺得《梁祝》比《羅密歐與朱麗葉》棒多了,《羅密歐與朱麗葉》讓人悲傷絕望,但《梁祝》的結尾讓人充滿希望,就這一點而言,梁祝實在是一部偉大的影片。
周總理聽完連連點頭,趕忙讓身邊的人將這話記了下來,到時候帶回國去,讓中國的電影人參考參考。
見周總理這么重視自己說的話,卓別林當時就紅了眼眶,既然周總理愿意聽,那自己就多講一些。
兩人一直聊到了傍晚,還覺得意猶未盡。
晚宴時間到了,聽說周總理特地準備了一桌中國菜招待自己,卓別林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
席間,周總理還拿出了專程接待貴客的家鄉特產“茅臺酒”,卓別林是第一次喝中國的酒,當酒端到面前時,一股醇香的氣息撲面而來,他忍不住淺嘗了一口,唇齒之間的韻味頓時就在口中迸裂開來,令人回味無窮。
他興奮地對周總理說:“這個香檳的味道很奇特,我很喜歡!”
說著他還豎起了大拇指,這個偉大的藝術家惹得在場所有人都哈哈大笑。
隨后兩人就著茅臺酒和中國菜又聊開了,不一會兒,一瓶茅臺酒就喝沒了,當時卓別林還有些意猶未盡,于是向周總理直言:“我能帶一瓶這個中國香檳回去做紀念嗎?”
周總理笑道:“當然沒問題,我等會兒讓人幫你裝上兩瓶,咱們家鄉的酒能得到您的肯定,將來必定能走向世界啊!”
說完兩人又哈哈大笑起來。
這時,服務員又端上來一道名菜“北京烤鴨”,周總理告訴卓別林,這是他專程為他準備的北京名菜,希望他能喜歡。
卓別林感激周總理的用心,可看到這道北京烤鴨,他卻遲遲沒有動手,這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疑惑了,難道卓別林不喜歡這道菜?
看出了大家的疑惑,卓別林解釋道:“不瞞您說,我本人對鴨子有著特殊的感情,從我最早的作品中您可以得知,那個時候的人物形態就如鴨子一般,鴨子步的靈感就是從這些可愛的鴨子身上得來的,為了感謝這些鴨子給世界人民帶來的歡樂,我就再也沒有吃過鴨肉了。”
聽完卓比林的話,眾人才恍然大悟,為了尊重卓別林的信仰,周總理連忙讓人將這道菜撤下去,可卓別林卻在這個時候將烤鴨攔了下來。
卓別林對周總理說:“我剛又想了一下,這個鴨子不是美國鴨,是中國鴨,中國鴨我應該可以吃。”
不愧是喜劇界的天花板,卓別林本人十分的幽默風趣,說出的話總能讓人捧腹大笑。
話說完,他就直接用手拿了一塊鴨肉吃了起來,吃著吃著他還當眾表演了一段“鴨子步”,整個宴席上笑聲不斷,氣氛十分愉快。
愉快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宴席結束后,分別即將來臨,卓別林不希望讓分別變得傷感,于是在臨走前又開始演了起來。
卓比林先是夸贊中國烤鴨名不虛傳,值得全世界推廣,隨后又話鋒一轉和周總理抱怨起來:“鴨子是好吃,就是肉少了點,我還沒有吃夠,也不知道以后我想吃北京烤鴨時該怎么辦!”
聽了卓別林的話,周總理會心一笑,趕忙讓人又包了兩只鴨子,讓卓別林夫婦帶回去慢慢品嘗。
傷感的氛圍立刻煙消云散,周總理親自將卓別林夫婦上了車,并目送他們離開,看著卓別林的車消失在視野中,周總理感嘆道:“卓別林的確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他有著最高尚的品格和最有趣的靈魂,值得世界人民尊重!”
周總理用實際行動告訴人民一個道理,藝術不分國界,美好的事物值得全世界人民享用和欣賞,與其一味地抵制,不如敞開胸懷,發現別人的好,認同別人的好,接納別人的好,從而達到學習和進步的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