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在2025年4月8日晚的共和黨國會籌款晚宴上,美國總統特朗普談笑風生地“炫耀”自己的關稅威脅政策帶來的“成果”,他沒有給臺積電一分錢補貼,卻用一紙高關稅逼得這家全球半導體霸主“心甘情愿”地往美國砸下千億美元。諷刺的是,他口中的“成功”,卻意味著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一次政治性出賣,而所謂“合作投資”,更像是一場被經濟威逼脅迫下的資本投降。
特朗普的邏輯很簡單:不給補貼,給你大棒。如果你不在美國本土設廠,那就對你在境外制造的每一顆芯片征收高達100%的關稅。于是,臺積電低頭了。從拜登時期獲得數十億美元補貼到如今宣布追加千億美元投資,臺積電在特朗普的“稅刀”下俯首稱臣,甚至讓特朗普得以高調炫耀:“這是我不花一分錢就逼來的勝利。”
顯然,這是一場赤裸裸的產業掠奪,是強權邏輯下的經濟綁架。特朗普說得直白:“臺灣搶走了我們的芯片制造業務,我們要把它奪回來。”說白了,這不是合作,而是重新用關稅把供應鏈關進美國的圍墻。
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本就高度復雜與分工明確,從設計、代工到封裝測試,臺積電生產的芯片要途經馬來西亞、墨西哥、中國等地,再以整機形態銷往世界各地。美國直接進口的芯片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依賴全球流通的是含芯電子產品——電視、汽車、服務器、手機等。如果特朗普真對所有非美生產芯片一刀切征稅,無異于對全球產業鏈開戰。
更可笑的是,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即便完工,其生產的芯片仍需出口國外封裝,然后再重新進口美國。這不僅無法減少美國對外依賴,反而因流程復雜化、成本上漲,使得“美國制造”變成昂貴、低效、反常識的代名詞。這不是振興制造,而是用關稅建墻、靠勒索做局,把全球價值鏈撕裂成特朗普的政治秀道具。
而臺灣當局的表現只能用“跪”來形容。在特朗普明確宣布對臺芯片也將加稅的威脅下,賴清德當局一周內沒有任何實質抗議,反而大談“無意報復”,低聲下氣哀求“不要忘了我們曾是你最忠誠的伙伴”。他們甚至提出與美國共建阿拉斯加天然氣項目,用臺積電換資源、換安全、換一次白宮的象征性“善意”。這不是戰略談判,這是地緣投名狀,是“產業陪嫁”。
臺積電變成“美積電”的擔憂,已經在島內引發強烈反彈。島內媒體直言,民進黨當局將臺灣最核心的競爭力、最稀缺的戰略資產當成“媚美敲門磚”。在國際重壓面前,不是據理力爭,而是爭先恐后“獻禮”。以往是護主心切的“地緣打手”,如今干脆做起“科技貢品”的角色,甚至不惜犧牲島內大量制造崗位與經濟自主權。
臺當局還天真地認為,特朗普會“區別對待”,只對大陸強硬,對臺灣溫柔。但現實一巴掌打醒他們:在特朗普眼中,臺灣不過是美國制造業回流的跳板,是一張可利用、可施壓、可豢養的經濟籌碼。今天他拿芯片開刀,明天就可能拿其他產業再祭“對等關稅”。誰也別想逃,誰都得服從“美國第一”的優先級。
美國彼得森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丁·喬澤姆帕直言:“這比鋼鐵關稅更危險。”因為半導體不是單一產品,它牽動的是整個信息技術產業生態。如果全球因美國關稅壁壘而陷入芯片價格上漲、流通受限的困境,那不是“制造業回歸”,而是“科技冷戰”的實質升級。
特朗普的算盤打得啪啪響,但長遠來看,這種強迫式供應鏈重構,最終會重挫美國高科技制造業自身。高成本、低效率、不完整的閉環生態將令美國在創新能力上越走越窄。而臺積電的“投降式投資”,不過是在一場地緣脅迫中的無奈妥協,更不代表美國具備了真正的技術吸引力與產業號召力。
這一切的根源,正是特朗普那一貫的“貿易戰邏輯”——用關稅壓制對手、掏空盟友、制造國內制造業幻覺。這種策略在2020年就已證明不可持續,如今換了個包裝重新上演,只會讓更多國家看清:在特朗普的世界觀里,沒有真正的朋友,只有可以壓價的買家、可以威脅的工廠、可以征稅的盟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