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李國驚名師工作室、張利美名校長工作室、李婷梅名師工作室、胡興迪名班主任工作室、周勤名班主任工作室打破壁壘,共同開展了“過美好而有意義的語文生活”讀寫課堂教學研究專題活動。本次活動以“情境”讀寫為核心,聚焦兒童認知規律,旨在通過真實情境下的閱讀與寫作實踐,引導學生感知文字形象,激發創造思維,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最終達成“善讀會寫、樂學善思”的素養目標。
成都市龍江路小學校長張利美在致辭中表示,此次活動旨在打破各工作室壁壘,以更多元的形式搭建語文教學交流平臺,探索讀寫融合新路徑,她呼吁語文課堂擔起傳承“文以載道”的教育使命,踐行“蒙以養正”的育人初心。
情境感知,思政育人
胡楊洋老師執教二年級詩歌《祖先的搖籃》,讓學生在情境中閱讀、感悟、創作,通過博物館研學、紀錄片觀摩等實踐形式,將語文學習與本土文化傳承有機結合,體會文字背后蘊含的鄉土深情,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文化自信與鄉土情懷,實現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生發思考,激發創作
金蘋果錦城一中附小鄧敏老師帶來三年級兒童詩創作課《我的家》。她以小詩為引,啟發學生捕捉生活場景,師生共寫共評,將抽象情感轉化為生動的詩歌形象。學生通過喚醒生活記憶、整合視覺意象,在詩意的想象中完成了個性化的創作實踐,用童真的視角重構生活經驗,將零散的畫面編織成富有韻律的詩行。
深挖內涵,深度共鳴
李國驚名師工作室何汶娟老師以李白的古詩為例,開展微講座《情境探索,向文本秘密妙處漫溯》。她強調,教師需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經歷,通過情境還原與視角代入,實現與文本、作者的深度共鳴。
專業引領,啟智潤心
全國知名語文教育教學專家、群文閱讀課程研究專家、原四川省教科所小學語文教研員、四川省教育學會小語會秘書長許雙全在專題講座中系統闡釋“童詩教學的特征把握”。他提出“兒童性、形象性、韻律感”三大原則,倡導以兒童視角選材、以畫面與節奏激活語言表達,將語言訓練與審美體驗有機融合,讓詩歌課堂既充滿童真童趣,又蘊含深厚的育人價值,讓詩歌課堂充滿趣味與生命力。
李國驚校長以《過美好而有意義的語文生活》為題,剖析當前語文教學痛點,呼吁教師摒棄“表演式課堂”,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他強調,語文課堂應注重真實體驗與多元互動,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語言魅力,在創造中收獲成長喜悅。
本次研討活動通過課例展示、理論探討與經驗分享,生動詮釋了“情境”讀寫理念的實踐路徑。與會教師在思想碰撞中達成共識:語文課堂應當既是培育語言素養的學習場,更是滋養生命成長的教育場,讓每一個教學情境都成為“潤心啟智”的育人契機。(圖/文 成都市龍江路小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