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到通知
尊敬的各位專家、學者和同仁:
由我單位主辦的“2025年全國藥用植物化學及植物資源藥用開發與利用發展研討會定于2025年4月18日-20日在廈門市*成功酒店如期召開”現將會議第二輪會議通知(報到通知)發給您,請接到本通知之后盡快預定車機票以便準時參會。
一、報到時間:2025 年 4 月 18 日(18 日全天報到)
二、報到地點:廈門成功酒店
三、地 址:廈門市湖里區禾山路310號
四、住宿費用:標間 350元/間/天(含雙早)
單間 350元/間/天(含雙早)
五、會議費及標準:
4月15日前提前打款繳費:1800元/人,研究生1300元/人
4月15日以后及現場繳費:2000元/人,研究生1500元/人
(含會議籌辦、參會邀請、專家邀約、場地、用餐等)。住宿統一安排,費用自理。
六、行車路線:
1.廈門機場T3-成功酒店:6.5公里,打車約20元。高崎機場T3站上車乘坐41路公交車到禾山路站下車,步行280米到達成功大酒店。
2.廈門機場T4-成功酒店:6公里,打車約20元。 高崎機場T4站上車乘坐41路公交車到禾山站下車,步行280米到達成功酒店。
3.廈門站-成功酒店:9.5公里,打車20元。火車站上車乘坐42路公交車到達禾山站下車,步行280米到達成功酒店。
4.廈門北站-成功酒店:20公里,打車60元。地鐵乘1號線到達 塘邊地鐵站,步行1.2公里到達成功酒店。
七、組委會聯系方式:
馬老師 135-2009-3605(會務)
八、演講嘉賓注意:
1.本次會議現場屏幕比例為 16:9,為了保證演示質量,請發言的嘉賓在設計演講文稿時將頁面設置為上述比例。謝謝!
2.PPT 您可以在會場會議開始前(人多提前 20 分鐘為宜)自行拷貝到電腦上,并檢查能否正常播放。也可以于報到前一日將匯報用PPT 微信發給會務組工作人員。
3.友情提示:現場同步騰訊會議且電腦錄屏,請您緊扣會議討論議題發言,不發表錯誤言論和政治言論。
九、溫馨提示:
1.就餐:正餐會議統一安排。請各位參會代表保管好餐券,用餐時需要出示餐券。家屬需另外購買餐票或自行附近餐廳就餐。
2.嚴禁在會議室內外散發或者擺放未經組委會許可任何學術或者產品資料。
3.會議期間進入會場須佩戴胸牌,否則謝絕您進入會場。
4.報到后請您保管好會議資料,以免遺失。
十、其它事項:
1.請各位代表按以上乘車路線自行到達酒店。
2.本次會議由廈門市華培會議服務有限公司接待承辦,會議費發票由接待單位出具。
一、會議形式:
線下報告、線上同步(騰訊會議方式,有償服務)
二、會議主題:
藥用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藥用開發與利用發展
三、會議規模:150人-200人
四、學術交流和報告討論范圍(包括但不限于):
1. 特色藥用植物資源保護、育種技術與遺傳改良;
2. 藥用植物栽培種植技術;
3. 藥用植物資源化學研究與資源發現;
4. 藥用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5. 植物藥用次生代謝物生物合成與合成生物學;
6. 藥用植物資源功能產品開發與研究;
7. 藥用植物功能基因研究;
8. 植物藥及新藥研發;
9. 藥用植物資源低碳加工利用;
10.藥用植物化學與化學生物學;
11.藥用植物及植物藥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
12.藥用植物環境特征研究;
13.藥用植物及其內生真菌活性成分研究;
14.藥用植物生態種植;
15.藥用植物遺傳育種;
16.藥用植物逆境生理與分子生物學;
17.藥用植物菌根分子生物學;
18.藥用植物種質資源保護與遺傳育種;
19.藥用植物生物技術及新藥開發;
20. 青年學者創新論壇。
五、會議時間地點與安排
會議地點: 福建省 廈門市 廈門成功酒店
報到時間:2025年4月18日(全天報到)
會議時間:2025年4月19日-20日(20日中午結束)
酒店地址:廈門市湖里區禾山路310號
住宿標準:標 間 350元,含雙早
大床房 350元,含雙早
(住宿提示:①如您住會議酒店可讓會務組給您預留房間,也可以您自行通過網絡預定其他酒店!②組委會不提供拼房服務,如您需與他(她)人合住,請您自行聯合或者協調,謝謝!)
酒店住宿環境
六、確定出席本次報告專家,邀約中……
(排名不分先后)
劉建利西安培華學院醫學院藥學系 學科帶頭人 博士生導師,藥學專業學科帶頭人。國家保健食品評審專家,陜西省藥學會常務理事、中藥與天然藥物及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員。曾任西北大學中藥學系主任,承擔國家科學基金3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1項,陜西省13115工程重大科技專項1項,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1項等,發表科研論文百余篇,曾獲陜西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劉建
韓春超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老師。山東省西部經濟隆起帶科技人才、山東省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專家、日照市產業領軍人才、云南省基層科研工作站專家。主持企業產品開發(轉讓)課題近20項。已培養60名碩(博)研究生。主要從事中藥相關大健康產品開發研究工作。
陳集雙遵義醫科大學特聘教授遵義醫科大學特聘教授,南京工業大學生物資源工程研究所所長,江蘇省生物資源研究會理事長。南京工業大學生物資源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江蘇省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負責人,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生物資源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柿子產業協同創新共同體理事長,江蘇省生物資源研究會理事長。
胡麗萍遼寧中醫藥大學 研究員,博導,從事中醫藥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30余年,先后任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遼寧中醫藥大學本溪中藥研究院副院長,遼寧中醫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遼寧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
1
劉華江西中醫藥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化學會高級會員,兼任中國民族醫藥學會遠程教育分會副會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藥用植物分會、健康產業分會和健康科普分會常務理事,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藥藥理分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高等院校有機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中藥藥效物質及作用機制研究和作用于necroptosis通路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的發現研究。先后兩次赴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 訪學,深入開展中藥中程序性細胞壞死抑制劑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參與五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多項省部級項目的研究,獲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國際和國內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六十多篇。并主編《有機化學》全國規劃教材和統編教材 8 部,副主編教材 7 部,江西省一流課程《有機化學》的負責人。
郭明全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慈溪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計劃A類,浙江甬江人才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和寧波市特優領軍人才、2024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食品科學領域)。已發表高水平SCI論文120余篇,申請專利20余項,授權10項,并實現多項專利轉化。應邀擔任多個高水平SCI期刊編委如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Chinese Medicine等。先后擔任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方藥量效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醫藥技術協會藥物分析技術分會委員、中國植物學會植物整合組學專委會委員等。先后主持和承擔國家自然基金、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項目、科技部外國青年人才項目等各類項目30余項。多次應邀作為國際和國內多個重要項目評審專家,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法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港澳科學基金項目等。
唐宗湘南京中醫藥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生理學系主任和學科帶頭人,南京中醫藥大學神經精神疾病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生理學會理事、中醫生理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疼痛醫學癌痛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受體與離子通道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先后入選江蘇省首屆特聘教授、江蘇省“雙創人才”、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創新團隊學科帶頭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A)等。
孔維軍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教授,醫學博士,博/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河南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和江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等10余項。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成藥分會常務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資源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學會第一屆臨床中藥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美國化學會會員。國家/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位論文評審專家,國家科技專家庫成員,北京市科技專家庫成員。
張景紅華僑大學 教授,中國藥學會會員,國際中醫藥聯盟會員(CGCM),中華中醫藥學會李時珍分會委員。美國耶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利用微生物轉化和微納米技術開發的國家一類新藥,獲得第十一屆全國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大會金港欖香烯優秀論文三等獎,采用誘導子調控技術和超微粉化技術,開發的26個小分子全新衍生物,獲得了中國授權專利6項。目前申請發明專利30項,已經授權19項。主持并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科技公關和澳門聯合科技基金研發計劃等在內的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
李東浩延邊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延邊政協副主席。吉林省首批“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化學會色譜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樣品制備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工學會日用化學品專業委員會委員。主持承擔“863”計劃、國家自然基金儀器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等國家級項目和省部級及校企合作項目 30 余項。授權了發明專利11 項、實用新型專利 23 項,在Gut, Analytical Chemistry, Lab on a Chip,Food Chemistry,TrAC等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 110 余篇。 主要圍繞著樣品前處理技術開發、單細胞分離、中藥分析、食品安全檢測等領域開展液相微萃取(LPME)、固相微萃取(SPME)、磁(電)場輔助微尺度物質分離分析等相關研究工作。
肖偉烈云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優青,云南省萬人計劃“云嶺學者”入選者,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云南大學抗病毒分子結構與功能研究省創新團隊帶頭人。云南省天然產物轉化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云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藥學部辦公室主任、學部委員。聚焦西部特色藥用植物資源,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等多學科融合交叉,重點研究天然來源分子的功能評價和應用研究。在學科領域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主持國家優青、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云南科技廳-云大雙一流建設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云南省新產品重點研發項目等20余項課題。曾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中科院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中國藥學會施維雅青年藥物化學獎、云南省青年科技紅河獎等10余項獎勵和榮譽。
萬定榮中南民族大學藥學院教授 , 研究生導師,武漢中醫名師,獲湖北省政府津貼專家。兼 中國 民族醫藥學 會 科研分會副會長 、藥用資源分會常務理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中方注冊專家, 湖北省道地中藥材標準化工作組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等職。長期從事中藥民族藥資源、鑒定及質量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制定中藥材檢測方面國際標準—艾葉國際標準(ISO: 20759),主編中藥材及民族藥材資源與品質研究方面的專著10部,共制定各類中藥材標準50余項,選育中藥材新品種3個,在國內外 發表論文 20 0余篇 。 以第一完成人 獲 教育部 科技進步二等獎 1項、湖北省 科技進步二等獎 2 項、中國民族醫藥學會 科技獎勵 一等獎 3 項 (均排列第一) 。
楊亞濱,云南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通訊作者(第一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60余篇。獲得云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主要從事天然產物化學研究。
項昭保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藥學院 教授 ,博士,碩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重慶、廣西、河北、四川和吉林省市科研項目評審專家,重慶市“兩品一械”安全專家委員會專家,重慶市高校農林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內外多種期刊審稿專家。
王渭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陜西省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草藥研究與利用中心副主任、陜西省中藥協會副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WFCMS)秦藥國際產業分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藥協會中藥生態農業專業委員會委員;漢中市中藥產業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寶雞市農業技術特聘專家,榆林市榆陽區中藥材特聘專家,黃龍縣中藥材專家工作站首席專家;西安市藍田縣中藥材產業技術顧問;銅川市人民政府中藥材產業發展顧問。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理論與技術、中藥材基地建設與質量控制、中藥材產業規劃。先后主持及完成國家、省、部等科研項目12項。擔任主編及副主編出版教材及專著等7部,獲省級科研成果6項。發表論文120多篇
朱新亮河南亞臨界萃取技術研究院 院長 ,河南省亞臨界萃取工程技術中心負責人。該中心與眾多院校有著廣泛的產學研合作。有著大型萃取工程項目等上百項成果。
牛睿副教授,中共黨員。現任西安培華學院醫學院藥學系副主任,兼任陜西省藥學會委員,陜西省草醫協會委員。主要從事《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中醫藥學概論》理論課程及實驗課程的教學工作,工作期間獲得了“先進個人”稱號,先后兩次次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師”。主持陜西省教育廳課題2項,參與教育廳項目1項,陜西省科技廳社發公關項目1項,主持校級科研項?3項,主持橫向課題2項,以第?作者公開發表科學研究論文14余篇,其中SCI 2篇,核心期刊3篇,獲得專利授權3項;主持并完成校級、院級《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應用型示范課建設工作;并獲得第七屆應用型特色課程評比大賽特等獎。
馮書珍 廣西科技大學醫學部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生態修復與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西科技計劃項目、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重大產業技術創新項目(子課題負責人)等多項科研項目,累計10余項,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發表SCI及高質量科技期刊論文多篇。研究成果在喀斯特生態修復與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為區域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與技術支持。
官道剛廣東省單細胞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副主任,教授、主要從事復雜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關鍵基因調控網絡的構建及其分子機理的計算建模,并利用中藥篩選天然小分子對特異疾病的關鍵調節因子進行干預,是多模態整合及數字中藥分析領域專家。先后主持并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香港研究資助局項目 16 項,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Advanced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ardiovascular Research、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small、Nucleic Acids Res等雜志上發表。
汪啟明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道地藥用植物規范化栽培與綜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實驗室主任、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師、湖南省中藥材種植專家指導組成員、湖南省中藥材GAP專家、全國農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生物農業分會理事、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醫藥基因分會常務理事。先后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在Science advances等雜志發表論文50余篇
袁俊副教授,博士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現工作于江西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已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BMC Plant Biolog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等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篇。主要從事植物對環境變異響應或適應的生理生態與分子機制的研究。近年來,開展藥用植物響應重金屬脅迫的分子機制研究,已在揭示藥用植物抗重金屬脅迫的生理代謝機理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于宗霞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研究員。江西省“雙千計劃”、杰出青基基金入選者,大連市青年科技之星、高端人才,英國約克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植物中萜類活性成分的代謝調控和合成生物學研究。第一或通訊發表論文17篇,其中中科院一區TOP論文2篇,均為ESI高被引論文。授權國內發明專利6項、國際專利1項。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10項。獲得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首屆全國百篇優秀科技論文獎。
魏守輝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為長江大學香辛作物研究院專任教師,主要從事生姜、花椒、香菜等香辛園藝作物風味品質的科研工作,重點探究風味品質形成機理及對不同內外因素的調控響應機制。主持和參與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近5年在Food Chemistry、Journal of?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nt 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SCI一區TOP論文7篇,ESI高被引論文1篇。
葉向陽杭州師范大學藥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從事免疫和靶向抗腫瘤、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癥、纖維化病等多個領域的創新藥研發,參與和領導創新藥物研發項目十多個,推進多個藥物到臨床1-3期。主要科研學術成果有:創新藥物發明專利授權和發明申請30多項;發表SCI論文7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藥物化學及有機化學Top期刊如J. Am. Chem. Soc.,J. Med. Chem. J. Org. Chem.等發表多篇論文。主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項目、省重點研發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葉向陽是浙江省第10批省級特聘專家,杭州市521全球引才專家。2018年底入職杭州師范大學藥學院,組建藥學院藥物化學團隊。
鄭永春副教授,中共黨員,1974年10月出生;2008年獲中國農科院碩士學位,現任吉林農業科技學院中藥學院副院長。從事藥用植物栽培與中藥資源方向20余年,近年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論文40余篇。先后主持省級項目10余項,參與項目成果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次;獲得“吉林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次;獲得“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次。2021年參與國家科技部項目《人參等道地藥材生產鍵技術在鄉村產業中的應用示范》。
柯雪紅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醫學碩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藥物分析、藥效物質及作用機制。關注中藥品種鑒別及其質量評價體系,開展中藥復方配伍藥效物質基礎及機理研究。中華中醫藥學會分會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資金1項、省部級4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和北大中文核心論文40多篇。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批文2項;獲藥學發明專利8項;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一項;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一項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
辛敏行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省藥學會藥物化學專委會委員兼秘書,西安藥學會應用藥理專委會委員,中國藥學會高級會員,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部同行評議專家。2006年7月本科畢業于中國藥科大學制藥工程專業,2011年7月獲中國藥科大學博士學位。2018年入選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國家級后備人才計劃。2020年獲西安交通大學優秀學業導師, 2021年榮獲陜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2021年榮獲陜西省優秀藥學科技工作者。
主要從事靶向藥物的設計與合成相關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6項、企業橫向課題2項等。在藥物化學相關領域的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被引800余次,副主編、參編、參譯專業教材6部,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
章元明 華中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導,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理事,科學研究榮譽學會Sigma Xi和英國遺傳學會會員。Heredity、BMC Genomics和作物學報等刊物編委。發表了國際上第1篇關聯分析混合模型方法論文,提出的多位點關聯分析方法已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建立的壓縮方差組分混合模型將關聯分析推進至QTN×環境互作和QTN×QTN互作檢測的實用階段,可通過QTN與氣象條件、處理水平和土壤肥力互作研究表型可塑性。在Mol Plant等發表論文180余篇。獲教育部和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各1項,《生物統計與田間試驗》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主編的《生物統計學》教材獲2020年全國農業教育優秀教材。
郭 勇南華大學教授,博士生/碩士生導師,湖南省芙蓉青年學者。主要從事天然藥物先導的發現、結構優化、構效關系及機制研究。先后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青年基金項目、河南省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部門聯合基金等課題。在J. Med. Chem., Chin. Chem. Lett., Eur. J. Med. Chem.等SCI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在JMC、JAFC等期刊入選封面論文3篇,ESI高被引4篇。
譚玉柱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第十四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榮獲2024年國際學術組織ScienceFather頒發的“最佳研究者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李光前醫學院(LKCMedicine)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方向:藥物資源發現及中藥資源循環利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部省級科研項目4項等。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化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分析委員會委員、Biochar期刊(IF=13.4)青年編委、STCM期刊青年編委等。目前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Food & Function,Bioorganic Chemistry等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最高IF 11.4)。出版專著8部。授權專利8項(轉讓1項);指導學生先后在世界大學生藥苑論壇暨第九屆、第十一屆以及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藥苑論壇中,榮獲兩次“創新成果一等獎”和“優秀論文獎”,一次“創新成果二等獎”。
徐福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陜西省“三五人才”。先后主持或承擔國家和省級科研、技術推廣項目13項,取得國家和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制定發布陜西省技術標準2項;取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參編專著3部,發表論文210多篇,主要從事藥用植物營養與施肥原理、土壤改良與土壤培肥、土壤污染防治、藥用植物水肥一體化技術、中藥材養分管理及新型肥料研發等方面研究。
李終睿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講師 畢業于鄭州大學,后在南京醫科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現任職于南京中醫藥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藥抗腫瘤物質基礎及機制,專注于表觀遺傳酶LSD1抑制劑的發現及其抗腫瘤活性評價。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等三項科研項目,致力于推動中藥在腫瘤治療領域的應用與創新。
(更多專家報告正在邀約確認中,敬請關注。。。)
七、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2025年全國藥用植物化學研討會組委會、西安培華學院醫學院
承辦單位:北京潛精研思醫藥科技發展中心、廈門市華培會議服務有限公司
支持媒體:天然產物靶點發現、獵藥人、植物代謝、藥用植物圖鑒、精準藥物、如沐風科研、漫游藥化、藥物研發客、藥霸孺子牛、文海拾萃、進擊的藥物化學、藥之友、天然產物、藥招招、藥學士、石頭的藥理學等
八、學術交流形式
大會特邀報告、專題報告、研究生論壇、墻報交流等。
1.大會特邀報告:由會務組邀請產生。
2.專題報告:專題報告人一部分由邀請產生,一部分從提交報告申請里遴選。
3.青年學者論壇:從提交報告申請的優秀博士生及部分碩士中選出,并遴選研究生優秀報告,給予優秀報告證書獎勵。
九、報告宣講申請
1. 參會及申請報告人需要提交參會回執和中文版的會議報告摘要及個人簡介等信息。會議報告語言為中文,我們歡迎國內青年學者參會并分享您的精彩學術報告(20分鐘左右)。會議為青年學者和您的團隊提供最佳展示平臺(申請截止時間:4月1日)。
2. 墻報制作包括頁眉標注2025年全國藥用植物化學及植物資源藥用開發與利用發展研討會,廈門、題目、作者、單位、通訊 Email 郵箱,正文由研究背景及目的、主要方法、結果與結論部分組成,結果由 4-5 個大圖構成。墻報大小為 0.9 米(寬)*1.2 米(高)。參會前請自行打印墻報帶至參會現場。
3. 此舉意可以為您帶來系列益處,擴大本人在國內藥用植物及天然產物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與同行交流合作,借助本次會議平臺獲得更多專家及行業同仁認可和贊譽。包括但不限于:獲取豐富匯報經驗,通過與領域學者交流擴大您的學術人脈,豐富學術履歷,提高在界的聲望和影響力。
4. 為鼓勵學者積極參與報告分享,凡向本次會議申請報告宣講的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可提供報告邀請函和給予報告證書鼓勵!
大會招展
大會期間提供部分展位歡迎企業、公司、廠商積極參展。
贊助方案如下:
1.資助費用 20000 元
提供 1 個標準展位、一桌兩椅和 4個會議正式代表名額,安排大會第一天上午報告15分鐘以及茶歇期間的電子屏宣傳展示機會(限額 1 個),公司資料可隨同會議資料一同發放,可用帶有公司Logo的資料袋。(限額一家)
2.資助費用 10000 元
提供 1 個標準展位一桌兩椅和 2個會議正式代表名額,安排大會第一天下午報告15分鐘以及茶歇期間的電子屏宣傳展示機會(限額 1 個)
3.資助費用 6000 元
提供 1 個標準展位一桌兩椅和 2個會議正式代表名額
4.茶歇贊助費用 4000 元
贊助商可在茶歇區設置展板展示品牌,會務組代發資料入袋,享有一個免費參會名額。
會議費及報名流程
1. 報名方式:會議采取在線報名或者回執、微信報名登記,不接受現場報名。報名鏈接如下,歡迎掃碼報名!
2. 會議費及標準:
①4月15日前提前打款繳費:1800元/人,研究生1300元/人
②4月15日以后及現場繳費:2000元/人,研究生1500元/人
③線上聽報告1000元/人(有會議費發票,4月18日前完成付款)。
3. 繳費方式:
(1)提前繳費:
銀行轉賬匯款(注:提前電匯請注意附言:藥用植物+姓名)
收款單位:北京潛精研思醫藥科技發展中心(個人獨資)
開 戶 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橋南支行
帳 號:0200 2359 0920 0058 006
(2)現場繳費:完成報名后,也可以現場刷公務卡(銀行卡)或者支付寶/微信支付。
本次會議支持線上掃碼付款,成功付款之后請截圖發給會務組人員方便財務查賬
4. 發票領取:電子發票(普票,會后微信推送)。
西安培華學院醫學院、北京潛研思醫藥科技發展中心
2025年全國藥用植物化學研討會組委會
2025年2月10日
組委會聯系方式
聯 系 人:馬老師
手 機:135-2009-3605(與微信同步)
報名郵箱:zhongyao0411@163.com
負責事項:嘉賓邀請、報告申請、日程/參會咨詢、住宿留房等
在線報名入口
Online registration entrance
微信掃碼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