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勤,中國西北的“沙海堡壘”,遏止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在此“握手”。這片曾被聯合國環境署標注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土地上,一位“95后”青年仲麟,用十年青春與黃沙鏖戰,以科技賦能傳統治沙,以電商撬動生態經濟,書寫了一部現代版的“愚公移山”。
他的故事,不僅是人與自然的抗爭史詩,更折射出鄉村振興背景下青年一代的使命覺醒。
沙暴陰影下的抉擇:逃離又歸來,奔赴綠色使命
仲麟的童年,是被黃沙浸染的歲月。
每年春季,遮天蔽日的沙塵暴像一頭暴怒的巨獸,裹挾著砂礫呼嘯而來。“天空渾濁得像一口倒扣的鐵鍋,風沙打在窗戶上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仿佛在敲打逃生的鼓點。”他回憶道。家里的農田在風蝕下逐年萎縮,父親和鄉親們背著稻草垛、扛著鐵鍬走向沙地的背影,成了他最早的綠色啟蒙。
一次沙塵暴中,7歲的仲麟被困在放學路上。他蜷縮在土墻后,聽著狂風嘶吼,沙粒如針尖般刺進皮膚。“那一刻,我恨透了沙漠。”他咬著牙說。
“讀書是為了逃離這里。”在民勤漫天黃沙的裹挾下,18歲的仲麟望著窗外昏黃一片的民勤,逃離的念頭如野草般在心底瘋長。高考志愿填報的那天,仲麟坐在書桌前,透過布滿沙漬的玻璃,看著被風沙一點點侵蝕的貧瘠土地,他決定大學畢業后在南方發展。在仲麟的想象里,江南的風該是溫柔的,空氣里彌漫著花草的清香。
離鄉的汽車緩緩駛離站臺,車輪碾過碎石子路,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仲麟望著車窗外逐漸后退的戈壁灘,遠處沙丘在日光下靜臥,周身裹著無盡的寂寥與滄桑。他在心底暗暗發誓:“再也不回這個吃沙的地方。”
大學的時光里,仲麟如魚得水。他一頭扎進創業社團,全身心投入生鮮電商項目。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農產品,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迅速銷往大江南北。電商平臺跳動的銷售數據,讓他看到了打破地域限制的無限可能,也見證了互聯網對農產品銷售的強大顛覆力。這段經歷,像一顆種子,悄然在他心底種下。
然而,2018年暑假返鄉時的一幕刺痛了他——凌晨4點,鄉親們開著拖拉機,將蜜瓜運往10公里外的收購點,卻因銷售渠道單一,信息嚴重閉塞,收購商們肆意壓價。一位大爺為了多爭取幾毛錢,急得眼眶泛紅,聲音顫抖,可最終也只能無奈妥協。
“一車瓜賣不出500元錢,老農蹲在路邊抹眼淚。”仲麟攥緊拳頭,指甲幾乎要嵌入掌心,“我突然明白,逃離不是答案,改變才是。”
2020年大學畢業時,仲麟拒絕了杭州某互聯網公司的高薪offer,在父母“讀了大學還回來吃沙子”的嘆息聲中,扛起鐵鍬回到了民勤。
“家鄉的沙,總要有人來治。”他在日記本上寫道,“如果梭梭能在沙漠扎根,年輕人為什么不能?”
沙海逐夢:電商創業路,開啟治沙新征途
2020年7月,仲麟帶著3萬元積蓄,以及一臺電腦和一部二手DV機回鄉。
他在沙漠邊緣搭建直播間,鏡頭對準沙地里的蜜瓜田。“民勤蜜瓜甜度21度,是沙漠的饋贈!”他嘶啞的吆喝聲穿過屏幕,訂單從長三角、珠三角涌來。
為展現民勤蜜瓜的獨特性,他設計“暴力測評”:將瓜從2米高處自由落體,切開后瓤肉完好,證明其致密肉質。這條視頻在社交平臺閱讀量達230萬次,店鋪3天賣出8000單。2021年甘肅省直播電商大賽上,他帶著團隊設計的“沙漠蜜瓜盲盒”備受關注——每個包裹附帶一粒梭梭種子和治沙倡議書。當年,他的店鋪銷售農產品超10萬箱,銷售額突破260萬元。這些亮眼的電商收入,不僅極大改善了他的生活,更化作了治沙征程的“綠色燃料”,源源不斷地為治沙行動注入資金。
“每賣出一箱蜜瓜,就有3元錢化作沙地上的新綠。”談及這份特殊的“綠色賬單”時,他的眼神里透著篤定與自豪。
首筆電商利潤到賬次日,仲麟便購入500棵梭梭苗。這個自幼看父輩治沙的青年自信滿滿:“不就是挖坑種樹?”然而沙漠給他上了殘酷一課:4月種下的樹苗,因未掌握沙層水分規律,僅澆灌一次便匆匆返城處理訂單。兩周后再訪,黃沙已吞噬90%的幼苗,殘存的幾株在熱浪中蜷縮如焦炭。村民老張搖頭:“治沙是‘沙老虎’嘴里搶食,哪有那么容易!”失敗讓仲麟明白,治沙不能靠激情,要靠科學。
他在沙漠腹地支起帳篷,每日記錄地表溫度、風速、沙層含水率。向治沙英雄石述柱拜師,學會辨別“濕沙層”——當鐵鍬插入沙地30厘米,沙粒能捏成團而不散,才是最佳種植深度。2022年春季,他結合前期積累的海量數據,創新性地改良種植工藝。采用一套高效節水技術,將種植深度精確至50厘米,樹坑呈“簸箕形”抵御風蝕。800畝梭梭林成活率達90%,相當于傳統方法的2倍。
一年后,人工栽種的固沙植被,在沙丘深深扎下根基。沙蒿、花棒、檸條,一株株、一叢叢,相互交織、簇擁,為往昔黃沙肆虐的沙丘,披上了嶄新的綠衣。抬眸遠眺,廣袤無垠的藍天澄澈如琉璃,不見絲毫雜質。在日光溫柔地輕撫下,那星星點點又連綿成片的綠意,恰似一群靈動俏皮的精靈,在沙海之上歡快地舒展身姿,煥發出無盡生機。
“看!梭梭的根能扎到地下5米,比樓還高!”仲麟輕扶一株幼苗,笑容燦爛。
解鎖治沙密碼:科技驅動,全民共筑綠色防線
仲麟將大學所學的數據分析融入治沙。
他建立“梭梭生長數據庫”,精確計算每株苗的需水量;發明“回填踩實法”——先回填濕沙,用腳側邊輕踩而非重踏,既保水又不傷根。他在短視頻平臺開設“沙漠課堂”,一條《如何讓梭梭扛過沙塵暴》的教程播放量超200萬次。
“過去種樹靠經驗,現在靠科學。”老治沙人王建國感慨,“這小子把沙漠變成了實驗室。”
2024年,紀實綜藝《種地吧》將鏡頭對準民勤。節目里,十位少年與當地村民并肩作戰,僅用一周時間,就在沙地上種下18萬棵梭梭樹,讓“梭梭固沙”不再是書本上的理論,而是看得見的治沙成果。節目播出后,“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呼聲高漲,彈幕滿是“我要去種樹”,治沙從抽象概念化作大眾可參與的行動。
受節目感召,2025年春天,志愿者如洶涌潮水般從全國各地奔赴民勤。他們滿懷熱忱,用勤勞的雙手,為這片飽受風沙肆虐的土地,增添了充滿生機的一抹綠色。
志愿者莫思琪跨越千里奔赴民勤治沙。廈門大學翁同學初見草方格,感嘆背后凝聚無數心血。19歲長沙女孩楊奇請假獨闖沙漠,從陌生到熟練掌握沙漠生存技能,還在篝火晚會分享感悟。香港母子倆兩度參與種樹,母親稱治沙需代代接力。與此同時,仲麟帶領團隊搭建免費食宿基地,讓治沙從個人堅持變成群體使命。
“現在,咱們搭建的‘綠洲驛站’成了青年治沙力量的匯聚地,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踴躍加入。他們不光植樹,更多年輕人把治沙日記、樹苗認養這些‘綠色接力棒’帶向全國——民勤,已經不是地理名詞了,它是中國人向沙要春的精神高地。”仲麟自豪地說道。
在仲麟的“綠洲驛站”里,墻壁上張貼的志愿者合影,畫面里,他們或是在風沙中揮鍬,或是為樹苗澆水。張張都定格著熱血畫面,照片下方密密麻麻的簽名,是他們投身治沙的鄭重承諾。一旁的架子上,治沙工具層層疊疊,鐵鍬、水桶、草繩…… 每一件都滿是風沙打磨的痕跡。
這里是民勤沙漠的“生態驛站”,更是青年治沙的星辰大海。
仲麟說,篝火旁的笑語、沙丘上的合影、實驗室的燈火、明信片上的民勤風物……五湖四海的年輕心跳在民勤同頻共振,以科技為弦,以信念為弓,在黃沙上奏響了一曲屬于這個時代的“綠洲協奏曲”。
數字賦能生態:奏響綠洲新生樂章
截至2025年3月,仲麟團隊累計造林5000余畝,形成4.5公里生態防護帶。經監測,項目區地表粗糙度顯著提升,輸沙量大幅下降,周邊農田的畝產量也有明顯增長。更令人驚喜的是,消失多年的沙蜥、鵝喉羚重現林區,生物多樣性逐漸復蘇。
與此同時,仲麟創立特色生態商業品牌,搭建起生態治理與商業邏輯的橋梁,推出“每賣一箱蜜瓜,沙漠就多10棵梭梭”模式。消費者下單購買民勤蜜瓜,沙漠中便會種下相應梭梭樹。這不僅為治沙事業注入資金活力,也讓消費者品嘗到優質蜜瓜的同時,參與到治沙行動中。模式一經推出,極大提升了產品的社會價值,讓“沙綠”蜜瓜備受青睞 。
考慮到民勤地理位置偏遠,運輸路線長,加上蜜瓜皮薄肉脆,運輸途中極易受損變質,仲麟團隊精心研發可降解抗震包裝,在減少運輸損耗的同時,踐行環保理念。此外,為最大程度保留蜜瓜的新鮮口感,團隊搭建起冷鏈運輸體系,確保民勤蜜瓜72小時內直抵北上廣,讓跨越千里的甜蜜新鮮如初,成為市場中炙手可熱的“明星”農產品。
在仲麟于電商購物平臺精心打造的“小仲·沙漠變綠洲”后臺數據中,“每賣一箱蜜瓜,沙漠就多10棵梭梭”這一治沙模式的顯著成效清晰呈現。2024年,店鋪累計發出3.2萬箱民勤農產品,其中蜜瓜憑借獨特風味及冷鏈運輸保障的新鮮品質,收獲了47%的超高復購率。從地域分布來看,上海消費者在購買群體中占比超三成,充分展現出這一特色產品強大的市場吸引力。
“這套創新模式不僅贏得市場認可,更在生態治理層面持續發力。”仲麟介紹,為將治沙與產業深度結合,店鋪搭建起利潤反哺機制,每筆訂單完成后,會有15%的利潤注入治沙專項基金。如此一來,遠在3000公里外的都市白領,在品嘗民勤蜜瓜等沙漠優質水果時,輕松實現消費與治沙的聯動,不經意間就成為沙漠生態的守護者,讓治沙行動在消費場景中得到延展。
在探討未來發展方向時,仲麟的規劃極具前瞻性:五年內建成萬畝梭梭林,打造肉蓯蓉精深加工產業鏈,將沙產業做深做精;開發沙漠星空露營基地,讓生態旅游反哺治沙;與高校合作建設“旱區生態實驗室”,整合各方科研力量,探索前沿治沙技術,向世界輸出系統、科學的中國治沙方案。
言語間,仲麟目光堅定,遙望著遠處的沙地,滿懷憧憬地說道:“未來,這片林海將成為民勤的嶄新名片,每一片綠葉都鐫刻民勤人民的治沙功績,見證民勤沙海變綠洲的奇跡。”
通訊員 馬愛彬 圖/文
來源:中國甘肅網
編輯:李筱
審校:周旦
責任編輯:閆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