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特朗普真的讓步了,但只對中國之外的國家讓步。
4月10日凌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了一項極具爭議的關稅政策調整:
①對未采取報復行動的國家,關稅暫停90天執行。
②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稅率提高至125%,立即生效。但他重申,相信會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達成貿易協議。
中國則持續了一貫的強硬姿態:
自4月10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84%關稅。
似乎是為了對特朗普的言論給予回應,全球資本市場迎來了“東升西降”格局。
4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夜盤最高達到2.5%以上跌幅,英偉達、蘋果、特斯拉、微軟也全部普跌。
反觀國內,A股三大指數全面收漲——上證指數1.16%、深證成指2.25%、創業板指2.27%,恒生指數也創造2.06%的漲幅。
這一背景下,我來聊幾個大家普遍關心的話題:
美國對華極限施壓,是否真能重創中國經濟發展和外貿形勢?中國又是否有能力打贏這場“關稅戰”?
01 關稅戰進入“與中國‘打’”、與其他國家‘談’”的階段
特朗普此次加征關稅,表面上是為了縮小貿易逆差、促進制造業回流,但背后還隱藏著三重深層目標:
一是“聯合他國、制衡中國”,通過高關稅施壓,迫使部分國家放棄對華合作,配合美國推動產業鏈轉移;
二是關稅戰往往伴隨著匯率波動,美國希望借此實現美元貶值,降低實際債務負擔及通貨膨脹;
三是百日國情咨文時間將至,特朗普要通過關稅的“政績工程”鞏固政治基本盤。
戰術上,特朗普采取的是“先威懾、后談判”的策略:
首先出王炸,高關稅威脅;
其次設定截止日,制造緊迫感;
最后邊打邊談,最終讓步換取利益。
隨著特朗普4月9日的“讓步”,如今已正式進入“邊打邊談”的階段。
與中國“打”、與其他國家“談”。
“談”的策略,已初見成效。
譬如,東盟經濟部長已發表聲明,東盟承諾不對美國關稅采取報復性措施;越南政府則聲明,美國、越南同意啟動貿易協議談判,同意相互取消非關稅壁壘。
關鍵在于,這些國家是否會真正配合美國“孤立中國”?
從現實情況來看,東盟等國家雖然暫時表態不采取報復措施,但絕不會輕易選邊站隊。
中國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美國的單邊霸凌形成鮮明對比。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認識到,只有與中國深化合作,才能實現共同發展。
2-“極限施壓”難撼中國經濟根基
那么,“打”的效果如何呢?
我認為,盡管關稅戰來勢洶洶,但不會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及外貿形勢。
一是中國出口對美國依賴相對較低,形成“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多元化格局。
經多年調整,中國對美出口占比已從歷史高位降至15%以下,東盟、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占比穩步提升。即便美國加征關稅,中國仍可通過“一帶一路”、RCEP等機制拓展新興市場,緩沖沖擊。
二是中國具備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過去幾年,盡管美國推動“脫鉤斷鏈”,但中國制造業的綜合成本優勢(如完整產業鏈、高效物流、熟練勞動力)仍無可替代。
蘋果、特斯拉等美國巨頭企業仍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若強行加稅,將導致需求減弱,銷量縮減,最終成本也將由美國消費者承擔,加劇其通脹壓力。
據投行WedBush測算,若在美國生產,iPhone的售價最終可能會高達3500美元——約2萬元人民幣一臺。
三是中國積累了豐富的談判經驗,也具備應對的底氣。
在國家層面,中國擁有稀有金屬出口管制、去美元化等多種政策工具;在企業層面,也可以通過“出海”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等策略靈活應對。
3-從匯率看中國底氣:主動貶值背后的戰略考量
我們是否有能力打贏這場“關稅戰”?
答案是肯定的。
從中國角度來看,我們仍有充足政策工具進行應對。
以匯率為例。
早在4月9日凌晨,外匯市場就突現異動。離岸人民幣匯率“高臺跳水”,觸及2010年以來的最低位;4月10日,離岸人民幣匯率反彈后繼續貶值。
在我看來,這可以視為中國主動的“預防性貶值”。
眾所周知,特朗普的關稅戰目標之一就是要縮小貿易逆差。
美元貶值,有利于出口 、不利于進口,配合提高關稅手段,有利于特朗普目標的實現。人民幣貶值,基于這個邏輯。
中國商品價格優勢明顯,美國通過加關稅把中國商品的價格拉上去,就能抹平價格差。
不想讓這種情況出現,就要維持住中國商品的價格優勢。
人民幣貶值,就是比較有效的方式之一。
貶值5%,意味著在出口售價不變的情況下,哪怕降價5%,企業利潤依然不變。與部分新興市場不同,中國央行對匯率擁有強大的調控能力。
因此,在美國“對等關稅”落地期間,央行適當釋放匯率彈性,能對沖即將到來的關稅沖擊。
這一舉措,也向市場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若美國繼續加碼貿易戰,中國仍有匯率、反制關稅等充足政策工具進行應對。
4-紙上談兵:美國關稅戰的執行難題
從美國角度來看,關稅戰或將面臨“難以執行”的困局。
一方面,美國自身缺乏構建“替代產業鏈”的能力。
美國勞工部(BLS)和中國國家統計局2023年數據顯示,美國制造業平均工資約為中國的3.5倍;德勤2023年《制造業人才缺口報告》顯示,美國制造業勞動力缺口達187萬人,而工程師培養周期比中國多2年。
這些數據說明,美國在缺乏完整產業生態和成本優勢的情況下,單靠關稅手段難以實現制造業回流。
另一方面,美國根本沒能力做到“全面征稅”。
美國海關總共六萬人,中國一天去美國的貨物、包裹、箱柜就幾百萬件。
六萬人,怎么徹底全面清查?
要么落地不了、要么草率執行、要么走私泛濫。
要徹底加征關稅,要將海關隊伍、緝私部門擴充幾倍。
但是,這樣就陷入了征稅成本大于征稅收益的陷阱了——也就是花了十塊錢的成本征稅,結果可能只征到九塊錢。
這種“倒貼式執法”是不可持續的,就像用茶匙舀干太平洋,無法落地。
5-東升西降:全球資本市場用腳投票
似乎是為了對特朗普的言論給予回應,資本市場迎來了“東升西降”格局。
昨晚,美國股市迎來2008年以來的最大漲幅——標準普爾500指數飆升9.5%,納斯達克指數飆升12%。
不過,市場馬上意識到,這種漲幅只是“曇花一現”。
4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夜盤最高達到2.5%以上跌幅,英偉達、蘋果、特斯拉、微軟也全部普跌。
反觀國內,A股三大指數全面收漲——上證指數1.16%、深證成指2.25%、創業板指2.27%,恒生指數也創造2.06%的漲幅。
“東升西降”的市場格局已經清晰表明:國際投資者正在用真金白銀做出選擇。
美國股市的短暫狂歡難掩其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長期隱憂,而中國資本市場的穩健表現則印證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
這種市場分化,不僅反映了投資者對兩國經濟基本面的判斷,更預示著美國單邊主義政策的最終結局:
當政治操弄遇上經濟規律,市場終將回歸理性,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會因任何外部干擾而停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