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片
大禮堂片區城市功能品質提升項目位于渝中區上清寺街道,東至人和街,南至巴蜀中學,西至三峽博物館,北至人民路,總占地面積52.8萬平方米。整個項目由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項目、紅球壩片區—棗子嵐埡片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項目、張家花園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項目、蒲草田片區十號線上蓋及周邊建設項目、人和街小學教輔用房建設工程、人民家園項目6個子項目構成。
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導覽圖。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新重慶-重慶日報消息,市住房城鄉建委發布消息稱,我市今年大力實施城市片區更新攻堅行動,提速打造中心城區15個城市功能品質提升示范項目。預計本月內,渝中大禮堂片區、江北觀音橋商圈片區等4個重點項目示范段將集中呈現。
位于重慶“母城”渝中半島人文核心地帶的大禮堂片區,如何通過城市微更新實現“煥新”升級的?
“大禮堂片區城市功能品質提升項目,主要圍繞住房保障、品質生活、創新創業、完善配套四個維度發力,通過一攬子有機更新行動,改變片區特色風貌不足、配套設施欠缺、慢行空間交通便利差、停車設施稀缺、商業業態分散品質低端的狀況。”渝中區住房城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來的精心建設,目前這個提升項目形象初顯。
傳統風貌區上“新妝”
地下停車場已投用,將引入餐飲文創等業態
4月10日下午,春日陽光灑在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內。干凈整潔的石板路上,三三兩兩的游客結伴而過,郁郁蔥蔥的百年老樹、青磚黛瓦的古樸小院,引得不少人駐足拍照。
4月9日,馬鞍山傳統風貌區,游客在此合影。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馬鞍山是我市29個傳統風貌街區之一,與人民大禮堂、三峽博物館相鄰,完整保留了抗戰時期和西南大區建設時期的風貌。”康翔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至2019年,渝中區對馬鞍山風貌區的西區部分實施了改造、修繕“手術”,主要涉及沈鈞儒舊居等文物建筑保護修繕、排危改造和環境整治,還原了片區“青磚黛瓦、綠樹紅墻”的歷史文化風貌。
如今的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已是渝中區炙手可熱的打卡地,創下單日接待游客超過5000人次的紀錄。
當片區人氣高漲的同時,狹窄街巷帶來的停車難問題也困擾著周邊居民和打卡者。
為此,渝中區啟動馬鞍山傳統風貌區東區(簡稱“東區”)改造工程,將其作為西區項目的功能拓展和設施配套。其中,地下停車場項目于上月投用,廣場收尾工作和綠化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中。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地下停車庫距離西區入口不到50米,地下共四層,可提供255個停車位,包括25個專門為電動車設計的充電車位,配備兩部直升電梯,游客乘坐電梯就能直達東區。
4月9日,馬鞍山傳統風貌區東區配套的地下停車庫。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除了修建停車場外,東區還新修了12棟建筑。其中,有兩棟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專家樓,嚴格保留了當年的建筑風貌;其余建筑也采用特殊工藝,恢復了巴渝風格的傳統風貌。一些建筑之間還設有連廊,形成內街立體交通組織。
4月9日,馬鞍山傳統風貌區東區。記者謝智強攝/視覺重慶
馬鞍山傳統風貌區“煥新”升級后,擁有一個全新的名字——馬鞍山?堂里。這里歷史感與現代氣息交融,煙火氣與時尚范并存。目前,西區引入了渝新歐跨境數字貿易產業園,吸引鏈多多、云倉跨境物流、賽瑪特等企業入駐。東區計劃引入產業格調餐飲、產業基地、文創服務等業態,并將引入全國性知名品牌及個性化的獨立商家或本地商家,與西區打通形成更具合力的商業綜合體。
4月9日,馬鞍山傳統風貌區,游客在此喝咖啡休憩。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未來,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將與三峽博物館、人民大禮堂一道,形成‘三點一環’的旅游動線,打造重慶文旅融合發展的新人文會客廳。”渝中區住房城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4月9日,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市民在此帶娃玩耍。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老破小”變身“好房子”
片區1.5萬居民樂享宜居品質生活新空間
舊貌換新顏的不僅是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大禮堂片區約1.5萬居民也從城市更新中受益,樂享宜居品質生活新空間。
最近一段時間,紅球壩社區和雅苑居民朱文碧特別喜歡下樓曬太陽,和鄰居嘮嘮家常,日子過得十分愜意。
“以前,我們樓下地面坑洼不平,幾乎沒有休閑座椅,老年人連歇腳的地方都沒有。”朱文碧感慨:“是老舊小區改造,改變了大家的生活。”
4月9日,大禮堂片區紅球壩社區和雅苑,居民行走在改造后的樓梯上。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和雅苑小區房屋大多建于20世紀80年代,基礎設施陳舊、配套功能不全、環境衛生較差、消防隱患突出。因為房屋建設年代久遠,居民出于防盜和安全考慮,在自家屋子周圍修了大大小小的“圍墻”,不僅導致了片區休閑空間缺乏,居民出門也要繞不少“冤枉路”。
市設計院設計師黃遵慶介紹,紅球壩片區—棗子嵐埡片區老舊小區改造主要完善了消防設施、對易燃雨棚進行更新換代,增設了防盜網救援窗口,實施了雨污設施分流措施;考慮小區內部高差較大,且老年人口較多的情況,因地制宜打通圍墻隔斷、聯通上下院壩,使得居民到人和街的時間從以前的十分鐘縮短到兩分鐘;項目還以“一老一小”為出發點,“見縫插針”般實施適老適幼化改造“手術”,打造一些文化、生活場景。
4月9日,大禮堂片區紅球壩社區和雅苑,居民在器械上鍛煉。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和雅苑原先叫華福巷48號。看到小區變得漂亮后,許多居民覺得自己的家園應該有個好聽的名字。于是,他們在小區群里討論,想出和福人家、華福巷、巴蜀佳苑、佳和新福等稱呼,最終大家決定將小區命名為和雅苑。”大溪溝街道辦工作人員殷榆寒表示,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不僅是翻新,更讓分散的街坊整合成一個團體,形成一個大家庭。
4月9日,大禮堂片區紅球壩社區和雅苑,居民在彩繪墻旁拍照。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在大禮堂片區,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讓擁有數十年“樓齡”的“老破小”變身“好房子”,也讓它們成為新市民和青年人生活的溫馨家園。
比如,張家花園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涉及五棟樓提檔升級,這些老建筑通過巧妙的設計,既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歷史風貌,也達到了“外舊內新”的效果。目前,五棟樓中已有兩棟租賃給市設計院作為辦公場地,其余3棟樓引進“CCB建融家園”服務品牌,打造城新雅寓·CCB建融家園,作為人才公寓對外出租,共有房屋168套。即便在平均租金高于周邊平均水平的情況下,公寓仍是“一房難求”。
軌道站點上修“上蓋”
游客服務中心、街心花園和停車場一應俱全
大禮堂片區是國內外游客來渝的打卡必選地之一。但因沒有接待中心,不少市民和游客的游覽感覺不夠盡興,多多少少有些遺憾。蒲草田片區十號線上蓋及周邊建設項目的實施,適時彌補了這個不足。
“十號線上蓋地塊原本設計的是公交樞紐,但因該地段地勢窄、坡度陡,公交調頭不便,后來改成了游客服務中心。” 市設計院設計師鄭力維介紹,蒲草田片區十號線上蓋及周邊建設項目新建游客服務中心,可容納5000多人;地上建筑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平面布局形成了“Z”字型坡道。設計師通過各個高差的交錯設計,在有限的街道空間內修建了有20多個停車位的地面停車場和一個精致的街心花園。目前,這個項目進入竣工驗收階段。
4月9日,大禮堂片區街心花園。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不僅如此,在距游客服務中心不遠處的十號線大禮堂站上方,修建有人和街小學教學輔助用房。這是國內首例地鐵頂板上蓋教育類建筑項目,設有一個850座的報告廳、會議室和多間科研室,項目總面積達13400平方米。
記者在蒲草田片區街心花園還看到,與游客中心一街之隔的人民家園項目正實施房屋主體建設,力爭今年底完工。該項目計劃原拆原建兩棟危舊房,配套商業網點、日間照料中心、微型消防站等,2500多戶居民將迎來家門口的幸福新生活。
“大禮堂片區城市功能品質提升項目建成后,將實現4個新:新形象、新功能、新流量、新機遇。通過塑造主客共享、全齡友好的山城街區,多元活力、宜居宜游的生活場景,文商旅融合的創新創業場景,打造重慶現代都市生活核心示范區的樣板。”渝中區住房城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原標題:大禮堂片區“煥新”升級!新面孔新亮點劇透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