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的四川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典型發布廳正式上線。2025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榜”通過該發布廳同步發布,20人(組)來自各行各業的先進典型事跡面向社會發布。達州市渠縣青龍鎮湯家村育海農業合作社負責人劉登海入選!
誠實守信好人 劉登海
劉登海,男,漢族,1965年2月生,渠縣青龍鎮湯家村育海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他是一位堅韌不拔的創業勇者,在外打拼三十多年,事業有成。然而,為了一句承諾,他放棄了原本舒適的生活,毅然踏上了返鄉創業之路。創辦家庭養殖場、興辦農村超市,他堅持以信立身、以誠為本、誠信為民,吸納貧困戶就業脫貧,慷慨解囊幫扶鄉鄰,修路建橋造福桑梓,他用實際行動演繹出“一諾千金”的現代傳奇,帶領家鄉群眾在致富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以信立身,踐行創業初心
“上學要走2個多小時的山路,早上6點不到就得出發,放學回家幾乎晚上9點……”家鄉的貧窮,兒時的艱辛,至今還在劉登海的腦海中揮之不去。自那時起,劉登海就暗下決心,要創出一條路子。
1983年,18歲的劉登海離開家鄉,外出打拼。臨別前,面對依依不舍的親朋鄉鄰,拿著大家給他拼湊的盤纏,劉登海留下一句諾言:闖出一番天地后,我一定會回來報答家鄉!誰知,這句承諾竟成為了他一生的“執念”!
扛水泥、提灰漿、扎鋼筋……一步步走來,憑著勤奮與聰慧,劉登海積累和掌握了電力施工技術,直至自己成立了裝修公司。經過多年的打拼,劉登海可以說小有成就,吃穿不愁。
2016年春節,回鄉探親的一次偶然機會,劉登海結識了駐村第一書記,了解到家鄉急需在外的成功人士投身于脫貧攻堅的浪潮。在鄉情、真情、親情、熱情的感召下,加之心中的那句“諾言”,不顧家人的不理解,劉登海毅然踏上了回鄉創業之路。
湯家村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差。地理位置的“劣勢”,卻是劉登海眼中的“優勢”。依托縣上的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德康集團,劉登海決定創辦家庭生豬養殖場。
劉登海在養殖場察看生豬生長情況
然而,劉登海的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創業初期,資金緊張成為他面臨的一大難題。修建豬舍、購買設備、引進豬苗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劉登海四處籌措資金,甚至不顧家人的反對,不惜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家人擔心,農村創業風險太大,可能會血本無歸。但劉登海堅定地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努力終將換來成功。8年來,劉登海的養殖場從剛開始的年出欄生豬2千余頭,已發展到如今的年出欄生豬1萬余頭。在他的帶動下,也讓養殖場周圍的群眾脫了貧、增了收。
“我一直在這里務工,最初月工資2000多元,現在月工資有4000多元了。”寧曉學是養殖場的第一批員工。當初,得知我家庭困難,家屬還需常年吃藥,劉老板便主動將他招到養殖場工作。寧曉學還透露,養殖場還吸納了與他一樣的30多名貧困群眾,甩掉了貧困帽子,走上了致富路子。
以誠為本,夯實發展根基
誠信是我的立身之本,我不能為了一時的利益而背信棄義。這些年,劉登海是這樣說的,也一直是這樣做的,這種理念在他心中一直根深蒂固。
劉登海經營的超市秉承”童叟無欺、誠信經營“的理念,受顧客喜愛
對于生豬養殖,劉登海可謂獨具匠心。他深知良好的環境是生豬健康成長的關鍵,因此對豬舍的建設和管理極為重視。大山深處,要不是掛著牌子,很難想象,這個聽不見豬叫、聞不到臭味的地方,竟然是有著上萬頭生豬的家庭養殖場。
劉登海說,養殖區實行封閉管理。進入豬舍前,要經過脫、洗、換三道工序,再通過消毒池、超聲波霧化消毒室、雙層紫外線消毒室“三道關”進行消毒,方可進入。
養殖區控制室的大屏幕顯示,在這里,自動上料機、自動飲水系統、自動清糞機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同時,從養殖場成立之初,劉登海就投資建設了環保區、沼氣池和污水處理池等環保設施設備。綠色生態的養殖方式,也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認可。
劉登海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志愿者打掃村道
在經營上,劉登海始終秉持著誠信為本的原則。2020年夏,非洲豬瘟肆虐,劉登海的豬場也未能幸免,損失近百萬元,運轉難以為繼。由于他簽訂了保險協議,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此時,有人建議他可以多報一些“染病”生豬數量,多獲得幾十萬的補償,反正也難以分辨核查……
但劉登海堅決不同意,他說:“誠信是我的立身之本,我不能為了一時的利益而瞞報欺騙。”事后,了解到情況的德康集團被劉登海的誠信所打動,將其評為“優秀養殖合作戶”,與他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還有一次,一位外地客商前來采購生豬,由于對市場行情不太了解,給出的價格偏高于當時的市場價。劉登海并沒有趁機占便宜,而是坦誠地向客商介紹市場行情,并按照合理的價格與其完成了交易……
正是因為劉登海的誠信經營,他贏得了越來越多客戶的信任和好評,事業蒸蒸日上。隨著市場的逐步拓展,為拓寬周圍鄉鄰的就業渠道,他又相繼興辦了數家農村超市,解決就業近100人。
劉登海整理超市商品,確保每一件商品質量優質
2024年8月,劉登海在從遠方進貨回家途中,由于遭遇罕見的連續高溫天氣,加之途中車輛“爆胎”,車上裝載的蔬菜、水果等新鮮農產品又不是冷鏈運輸,致使這些農產品到達后基本都過了保質期。
面對價值近20萬元的農產品,家人勸說他,可以分揀后賣到小商販或者食店,挽回點損失。可劉登海堅決不同意,他說做生意要誠實守信,不能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更不能售賣劣質商品。隨后,他硬是將這批貨物全部送到了豬場作為飼料。事后,他還自嘲道:幾十萬買了一車豬飼料……
作為志愿者,劉登海經常會去看望慰問退役軍人,關心他們的生活
正因如此,劉登海也先后獲得了“達州市誠實守信道德模范”“達州好人”等殊榮。
誠信為民,奉獻溫暖愛心
做生意要講誠信,做人要有愛心。歷經創業陣痛的劉登海,在以誠信贏得信賴取得成功的同時,更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奉獻溫暖愛心。
以前,湯家村交通不便,山高路陡。由于路基施工難度大,開挖成本高,群眾望而卻步。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劉登海主動掏錢請來挖機,歷經1個多月,為村民們修建了6公里的路基,最終讓水泥路修到了群眾家門口,受益人口達100余人。
劉登海引導村民移風易俗、構建文明鄉風新家園
湯家村黨支部書記魏育華說,近幾年,全村已硬化村社道路42公里,幾乎家家戶戶都聯通了水泥路,這里面有劉登海的功勞。
2020年10月,湯家村1組村民反映,到村委會辦事隔河繞路,出行十分不便,迫切需要修建一座便民橋。得知情況后,劉登海第一時間和鎮黨委政府聯系,主動出資5萬元,修好了過河便橋,連通了兩岸群眾出行。
劉登海每年為湯家村村集體經濟增收1.4余萬元
實際上,像這樣造福桑梓的事例在劉登海的身上還有很多。2023年7月,由于干旱,劉登海投入資金18余萬元,無償為200余戶群眾牽通了自來水,解決了山區部分群眾人畜飲水困難。
“為了湯家村的發展,他既出錢,又出力,為全村做了不少實事。”魏育華說,這些年,劉登海每年都會拿出一些資金,幫扶貧困孤寡老人,資助貧困學生。在他的資助下,湯家村一些困難家庭的子女順利完成學業,這幾年劉登海的資助金額超10萬元……
劉登海為青龍鎮家境困難大學生送去2000元助學金
“這里是我的家鄉,他們就是我的家人,讓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是我永遠的承諾。”劉登海說,為了家鄉發展越來越好,他愿意付出一切。事實上,他也用實際行動不斷踐行著承諾,帶領家鄉群眾在致富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來源:文明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