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報送的是“蛋白”,實際裝運的卻是“魚粉”,并且檢驗報告單已過期兩個多月!日前,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前灣集裝箱碼頭開箱查驗現場,兩名經驗豐富的執法人員一眼就發現了問題。這是青島海事局包裝危險貨物監管創新工作室開展精準查驗的一個生動縮影。作為全省包裝危險貨物監管主陣地,青島海事局創新打造了一支由13名業務骨干組成的專業技術團隊,他們在工作中練出“火眼金睛”和“最強大腦”,屢次通過蛛絲馬跡破獲謊報瞞報案例,為青島乃至山東筑牢了海上安全防線。
>>>直擊精準布控逮住可疑貨物
4月2日上午9時30分,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前灣集裝箱碼頭貨物堆場,青島海事局執法人員韓丙正、姜帆例行開展集裝箱危險貨物安全檢查。根據前期數據分析,執法人員計劃對剛剛運抵港口的9個集裝箱貨柜進行開箱查驗。物流信息顯示,這批集裝箱將于當天下午從青島港裝船經廈門港中轉運往南方多個港口。
執法人員對貨物進行查驗。
此時,貨物承運企業工作人員也趕到現場。兩名執法人員首先亮明了身份,接著查看了承運方提供的相關證明材料,隨后開始逐個打開集裝箱進行現場查驗。根據承運人事先申報的材料,即將起運的9個集裝箱所裝貨物涉及調味品、色母粒、蛋白、魚溶漿、氫氧化鋁、熱塑性彈性體、硼酸等多個品種。那么,這些貨柜里果真是裝著申報單上的這些貨物嗎?隨著集裝箱柜門相繼打開,謎底也很快揭曉。
現場檢查結果顯示,貨柜中的氫氧化鋁與申報單一致,初步排除了瞞報的嫌疑。同時,魚溶漿等三個集裝箱只申報了商品名稱,并未申報具體成分,執法人員現場進行了核實,初步判斷未發現明顯問題。另外,執法人員還發現一個貨柜裝有硼酸。“按照規定,該產品屬于危險化學品,我們下一步要落實托運人是否已向承運人申報。”
開箱查驗現場。
執法人員檢查發現,一個集裝箱貨柜標稱所裝貨物為國外進口蛋白,檢驗報告顯示該貨物為“白魚粉”,評估結論為“非危險貨物”。然而,兩名執法人員很快就發現端倪。“根據外觀,初步判斷該批貨物為魚粉,如果確屬于魚粉,一般來說為危險貨物,但是也有免除的情況。我們需要進一步落實該批次貨物是否符合免除條件。”執法人員還發現,該貨物外包裝貼有第九類危險貨物標簽。另外,企業提供的檢驗報告已過期兩個多月。為弄清該批次貨物的真實身份,兩名執法人員現場進行了取樣。
執法人員對可疑貨物進行取樣。
現場檢查還發現,另一個集裝箱貨柜標稱貨物為“熱塑性彈性體”。然而,僅從外包裝無法確定實際所裝貨物與標稱貨物是否一致。執法人員現場檢查發現,該批貨物疑似可發性聚苯乙烯,而這是一種危險化學品。執法人員當即進行了取樣。“根據化驗結果,一旦以上兩種可疑貨物被認定為危險品,我們將依法對托運企業等相關各方作出處罰。”執法人員姜帆說。
>>>講述披上多層馬甲仍被識破
“海運過程中,一旦出現危險貨物瞞報行為,會產生極大的安全隱患。”青島海事局包裝危險貨物監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韓丙正告訴記者,作為青島港核心區域,前灣港區擁有28個集裝箱危險貨物泊位,年進出港危險貨物集裝箱船舶超過1萬艘次,到達發送集裝箱超60萬TEU,承擔了全省90%以上的危險品運輸工作。“這里不僅是山東海事局轄區危險貨物監管的重中之重,更是青島海事局包裝危險貨物監管創新工作室的主戰場。”他說。
執法人員查獲的危險品。
韓丙正介紹,根據《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共有九類上千種貨物被列明為危險貨物管理,還有大量未列明具體名稱的危險貨物。依據相關規定,運輸危險貨物必須嚴格執行相關操作規范和流程,包括使用專門包裝、專門堆場、專門船舶、按照規范進行裝箱和積載隔離,張貼標志標記等,以確保海上運輸安全。然而,個別企業為了節省運費,不惜鋌而走險,采取謊報瞞報等違法行為。“海事部門堅持采取有力措施嚴格檢查。”韓丙正說。
“作為包裝危險貨物監管的最后一道關口,海事部門采取全方位手段進行精準監管,不給不法企業可乘之機。”工作室成員徐濤說,在長期的工作中,執法人員練出了“火眼金睛”和“最強大腦”,往往根據一個很小的細節,就能從海量信息中鎖定嫌疑貨物。另外,工作室還牽頭建立了集船公司貨物艙單、碼頭公司集裝箱進港艙單、載貨車輛信息等于一體的海事、交通、應急、公安、碼頭和船公司六方聯動危險貨物"6S"監管新模式,有效打擊危險貨物謊報瞞報行為。
執法人員展示查獲的危險品。
他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典型案例。有一次,位于省內某產業園區的一家企業申報了一批“玉米”,打算作為普通貨物向船公司訂艙出運。然而,執法人員經過大數據比對分析,再根據多方信息綜合研判發現,該批貨物存在極大的瞞報嫌疑。于是,執法人員在港口提前布下了“口袋陣”。
當天晚上,隨著集裝箱剛剛運抵青島碼頭,執法人員就立即要求現場開箱檢查,果然發現了瞞報行為。“這批貨物中根本就沒有玉米,并且包裝袋上印著‘陶瓷熔塊’字樣,打開之后發現里面裝的卻是‘片狀氫氧化鈉’,屬于第八類危險貨物。”徐濤介紹,青島海事部門依法對該批涉案貨物進行查扣,并對涉事托運企業進行處罰。
工作室成員根據往往蛛絲馬跡就能鎖定嫌疑貨物。
據了解,青島海事局包裝危險貨物監管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始終以高壓態勢和“零容忍”態度,從嚴從重打擊謊報瞞報行為。“目前,工作室年審批危險貨物進出港14萬余件次,現場開箱查驗500余TEU,裝箱質量電子檢查2000余件次,查處謊報瞞報70余件,有效筑牢了海上安全防線。”韓丙正說。
>>>創新助力青島“新三樣”包船出海
既要嚴格監管,更要熱情服務。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安全監管和優質服務方面,青島海事局包裝危險貨物監管創新工作室不斷推出硬核舉措,為轄區企業省下“真金白銀”。
“以前,我們是借船,現在是包船!”在青島自貿片區,青島中集普威新能源科技公司市場營銷部總監馬嘉啟深有感觸地說,在青島海事局包裝危險貨物監管創新工作室的高效助力下,該企業產品運輸時間和成本大大壓縮,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大大提升。
青島造儲能柜實現了“包船出海”。
4月2日,在青島中集普威新能源科技公司,工人們正在車間里加班加點趕訂單。馬嘉啟介紹,該企業成立于2023年,主要生產儲能柜等產品。“單個儲能柜一般重達八九噸,打個形象的比喻,它就是一個超大號的‘充電寶’,可用于風電、光伏等行業儲存能源。”由于該產品屬于“新三樣”,在運輸方面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以往,我們的產品只能搭乘班輪運往海外市場,不僅可訂艙位數量有限,而且運輸價格也非常昂貴。”
青島海事局包裝危險貨物監管創新工作室成員孫中砥介紹,該企業產品為鋰電池儲能系統,被列為第九類危險貨物。由于企業對產品運輸規定不熟悉,再加上相關包裝要求不夠明確,存在運輸方式單一、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針對物流鏈中的堵點和痛點,海事部門及時梳理公約以及相關規定,在不違背相關安全規定的前提下便利企業運輸。“一方面,免除企業包裝強制要求,可將儲能柜的堅固柜體作為外包裝。另一方面,在運輸方式選擇上,可通過散貨船按批次進行運輸。通過這些便利措施,讓企業運輸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孫中砥說。
正在生產中的儲能系統。
馬嘉啟告訴記者,自去年6月份以來,在全新的運輸模式下,該企業以整體包船的方式,已累計出口三個批次的儲能柜產品,共節省700多萬元的貨運成本。他還透露,預計今年將再次以包船出海模式出口儲能柜產品。
幾年來,韓丙正帶領的團隊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海事系統的一支“尖兵”。前不久,在承擔青島船載包裝危險貨物審批工作的基礎上,該工作室又承擔了全省范圍的包裝危險貨物審批工作。“雖然只增加了10%的業務量,但我們深感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工作室成員徐濤說。
(半島全媒體記者 鄭成海 朱佳鑫 通訊員 王藝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