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稱美國現任政府對全球加征關稅,將動搖美國家信譽(資料圖)
據新華社消息,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國現任政府對全球加征關稅,將動搖美國家信譽,導致“美國優先”變成“美國獨行”。
布林肯說,美國的關稅政策向世界,包括其盟友和貿易伙伴傳遞的信息是,這些國家需要“遠離美國”,在沒有美國參與的情況下開展合作;信譽是伙伴關系的基礎,現在美方已經受到質疑。他還說,濫施關稅帶來的結果不是“美國優先”,而將是“美國獨行”。
延伸閱讀
美國特朗普政府以“關稅大棒”霸凌全球,自信能讓他國妥協讓步。這種關稅訛詐套路,在中國這里踢到了鐵板。
在中國強力反制美國關稅之際,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網站刊登美國前常務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和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中國戰略倡議”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署名的文章,警告美國政府不要“低估中國”,同時呼吁美國拉攏盟友,構建“新的聯盟”來對抗中國的挑戰。
文章稱,當前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已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從認為中國會超越美國的悲觀情緒中轉向了過度自信,覺得中國不可能超越“上升中的美國”。而這極有可能“危險地低估”了一個世紀以來唯一GDP超過美國70%的競爭對手的實力。
“在關鍵指標上,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文章指出,在經濟方面,中國擁有美國兩倍的制造能力;在技術上,中國在從電動汽車到第四代核反應堆等多個領域都占據主導地位;在軍事上,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軍,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00倍,導彈庫存也大幅增加,還擁有最先進的高超音速武器。
文章指出,盡管中國也面臨著各種挑戰,但這并不足以演變成戰略劣勢。而且,過于強調中國的弱點有可能低估中國的規模和能力。在與競爭最相關的指標上,中國的實力遠超美國過去的任何競爭對手。
文章提到,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美國衰落論是一種風險,可能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這種警告雖說不無道理,但真正的危險不是衰落論,而是自滿心態。后者會導致美國缺乏戰略意圖,無法推動集體行動來應對中國的挑戰。
“實際上,美國——尤其是在唐納德·特朗普總統時代——可能高估了其單邊力量,低估了中國的應對能力。”文章寫道。
圖為坎貝爾(左)和杜如松(資料圖)
在解釋了美國為何不能低估中國后,坎貝爾和杜如松提出了與中國競爭的方案。
他們認為,在當前這個時代,能夠“規模化運作”的國家將獲得戰略優勢,中國在規模上有優勢,美國則不然——至少靠美國自己做不到。因此,對美國來說,唯一可行的方法是與其他國家結盟,用所謂的“結盟規模”來抵消中國的優勢。
文章稱,過去,美國傾向于視盟友為依賴者,是其保護的接受者,而非權力的共同創造者,這種傳統的聯盟今天已經過時了。這些盟友不能再是絆腳石、保護國、附庸國,而應該是美國實現其大國規模所需能力的提供者。
文章認為,為了實現規模化,華盛頓必須將其聯盟框架從一系列管理關系轉變為一個可以在軍事、經濟和技術領域進行綜合能力建設的平臺。例如,日本和韓國可以幫助美國建造軍艦,美國則與盟友分享最好的軍事技術。
兩人還幻想出這樣一種場景:在經濟上,美國及其盟友匯聚在共同的關稅或監管墻背后,對抗中國,同時構建新的機制來協調產業政策并整合盟友的市場份額;在技術上,建立共同的投資規則、出口管制和研究保護政策……
但文章也指出,除非聯盟中的各種力量得到協調,否則其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仍將停留在理論上。
特朗普的政策被指讓美國的主要盟友已經考慮從華盛頓“獨立”(資料圖)
眼下,特朗普給美國的合作伙伴帶來了艱難的選擇和直接的威脅,幾代人建立起來的信任很容易被揮霍。美國的主要盟友已經在考慮從華盛頓“獨立”,包括倡議歐洲“核共享”、建立新的區域集團、挑戰美元的地位等。另一邊,中國的“朋友圈”則越來越大。
文章提醒道,如果美國未能與其他盟友共同追求“規模”,或者干脆撤回西半球并破壞聯盟,那么在未來的競爭中將輸給中國,美國會重蹈英國的覆轍,發現自己被一個規模空前的強國所削弱;美國將變得更弱、更貧窮、影響力更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