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用鏡頭記錄生活;河南菜,則是用美食記錄河南文化。當攝影遇上河南菜,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在4月10日至11日,由河南省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河南省藝術攝影家協會、鄭州市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河南菜發展中心指導,解家河南菜主辦的“2025春季菜品品鑒宴暨河南攝影達人美食沙龍”在解家河南菜(華山路店)舉行。
在11日品鑒宴伊始,攝影達人彭湃,作為現場30余位攝影達人的代表登臺致辭。
河南菜與攝影:
以“記錄”喚醒記憶
“我和解家河南菜還是有一些淵源的,早年間家在沙口路面粉廠住,當時經常去二環道的解家聚餐。”彭湃回想到過往,不由得感嘆道,“從事攝影多年,我越發覺得餐飲與攝影息息相關——兩者都能喚醒深藏心底的記憶。”
彭湃認為攝影和河南菜是相通的,都能夠喚醒心中的某種思緒。“小時候,母親摟著我在二七塔下拍過一張照片,每次看到都會想起舊時光。而解家的菜也是如此,仍是記憶中的味道。若母親來品嘗,定會想起當年帶著姥姥全家光顧老店的場景。”
“餐飲的本質是品‘味’——是母親的味道、街巷的煙火氣、童年的回憶,更是能激發想象力的情懷。”彭湃講道,“今天來到解家,發現的味兒還是那個味兒,但菜更豐富了。我覺得母親來的話一定還會浮想聯翩,一是過去的味道,二是現在的日子。”
聯名共創:
用影像與美食封存中原情懷
“很感謝今天這個機會,能讓攝影和河南菜能在一起聯名。”彭湃感慨道,“我覺得就在這個地方,在這場品鑒宴中,喚醒了我們的某種記憶、某種情緒,希望將這樣的情緒和記憶永遠地珍藏下去。”
就像解家烹飪的“南灣魚頭泡飯”“固始老母雞扛槍”等創新豫菜,用菜品承載顧客的用餐故事,承載了河南的文化與河南人的記憶,便與攝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彭湃認為,不僅僅是菜品可以承載人們的情緒與記憶,菜品的名字同樣具有這樣的效果。“比如‘荊芥魚下巴’,若更名為‘荊掉下巴’,既增添趣味性,又融入了河南方言的詼諧,讓文化在舌尖與耳畔雙重共鳴。”
“我覺得我們大家都在用心做一件事,都在傳承河南文化、河南記憶,期望未來攝影能與河南菜碰撞出更多可能性。”彭湃如是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