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光明日報
江西省豐城市白土鎮中心衛生院醫生在抓藥稱重。王堃攝/光明圖片
中醫與西醫各有千秋,二者相輔相成。在病情緩解期,中醫重在扶正固本,西醫則重在精準控標調量;在疾病復發期,西醫則重在有效控標,中醫則重在跟蹤監護,以確保機體康復。
在臨床實踐中,中西醫結合,已有很多較為成熟的范例。
高血壓:盡管西藥能夠迅速降低血壓以防高血壓危象等急性并發癥,但部分老年患者用藥后會因頭痛、疲乏而產生不適感覺,長期藥物治療也會對肝腎組織產生一定損傷。而從中醫藥的角度,高血壓屬于“眩暈”的范疇,多由肝腎不足或肝陽上亢等導致,通過以天麻鉤藤飲等中藥方劑平肝潛陽、滋補肝腎,達到息風止痛的效果。同時可改善膽固醇含量,減輕血管壁的損傷,與西藥治療互補能夠維護血壓穩定性,減輕西藥藥效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糖尿病:西醫藥主要使用胰島素與降糖藥調節血糖水平,通過迅速降低血糖,防止因高血糖引發酮癥酸中毒等危險狀況的出現。中醫把糖尿病稱為“消渴”,有滋陰清熱、補腎健脾等治療手段,例如消渴丸(內含中、西藥成分),不僅可以對血糖起到輔助降糖的作用,還可以改善患者口燥咽干、喜飲、多食與消瘦等癥狀,同時有助于調理人體代謝紊亂問題,避免發生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等病癥,這樣的中西醫相結合的治療對控制血糖更有保障。
骨關節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骨關節發生退行性變化,出現疼痛、僵硬的癥狀。西藥的非甾體抗炎藥可以消炎止痛,而關節置換手術也是患有重度關節損傷者的曙光。而如針刺、推拿等中醫外治法可以舒筋活絡,達到止痛的效果;膏方中藥溫通經絡、祛寒除濕,內服獨活寄生湯等湯方能夠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內外兼收,提高關節活動度,延緩疾病進展,與西醫治療相互配合,緩解患者的痛苦。
慢性胃炎:西醫常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快速抑制胃酸分泌以緩解胃灼熱、疼痛等癥狀,并聯合抗生素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潰瘍。但長期抑酸可能引發消化不良或腸道菌群紊亂,部分患者對抗生素易產生耐藥性或胃腸不適。中醫將慢性胃炎歸為“胃脘痛”“痞滿”范疇,多因脾胃虛弱、肝氣犯胃或濕熱蘊結所致,治法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氣為主。如香砂六君子湯可補益脾胃,柴胡疏肝散能調和肝胃氣機,輔以針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疏通經絡,促進胃黏膜修復。中西醫結合既可迅速控制癥狀、根除病原,又能改善腹脹、噯氣等不適,減少長期應用西藥的副作用。
腎炎:腎病屬中醫水腫范疇,有治肺、治脾、治腎之說。但僅滿足中醫證型難以提高療效。基于腎病各病病理,如何選用與之取長補短的中藥是值得探索的課題,如急性腎小球腎炎多系鏈球菌引發,常用青霉素及對癥處理,加用清肺利水中藥后,效果有所提高。而急進性腎小球腎炎與腎病綜合征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量大,且時間長,其副反應柯興氏癥亦在所難免,盡早地使用養陰清火的生地、知母、甘草等,不但可大大延遲柯興氏綜合征的出現,且可減少腎上腺皮質激素使用量及時間。
要提醒的是,中西醫結合不僅僅是兩類藥物的簡單結合,而是一種綜合管理模式,應定期對患者進行檢查觀察,測量血壓、血糖,監測肝腎功能等,并根據結果動態調整用藥方案;也不能忽視患者日常生活習慣因素,如平衡膳食、適量運動等,在提高人體自身健康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患者接受中西醫治療的認可度。
(作者:鄭曉鵬,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