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傳統(tǒng)民俗中是一個寓意吉祥的日子,民間傳說“武財神”趙公明的誕辰日是農(nóng)歷三月十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會祭拜“武財神”趙公明,相傳趙財神掌管人間財富,這一天也被稱為“財神誕”或“迎財日”。人們通過特定的習俗祈求財運亨通、家宅安寧。今天農(nóng)歷三月十五,記住“吃三樣,做一事,忌二事”習俗,添福添財家興旺!
一、吃三樣
1、吃元寶餃子
北方地區(qū)每到傳統(tǒng)紀念日都要吃餃子,民間有句俗語:“三月十五吃水餃,財神進門不用找。”。因餃子形似古代的金元寶,咬一口寓意“咬住財富”,人們還會把餃子特意包成元寶形狀,餡料中加入白菜(諧音“百財”)或韭菜(象征“久財”),以求財源滾滾。金銀元寶寓意盆滿缽滿,財源不斷。
食材:餃子皮、白菜、豬肉、雞毛菜、雞蛋、鹽、蔥、鮮醬油、麻油、醋
做法:1、準備好材料,稱量好。2、南瓜去皮切塊上鍋蒸2分鐘,蒸好的南瓜,南瓜趁熱碾成泥。3、拌入面粉,南瓜泥與面粉混合,揉成團,發(fā)酵半小時。4、另取面粉加入水和成團,發(fā)酵半小時。5、把白菜、雞毛菜碎和豬肉碎沫放在盆中,放入雞蛋、鹽、味精調(diào)和。6、面團揪成小劑子,揉團按扁,搟成皮。7、把餃子皮拿出,包入餡料,像包餛飩一樣,形成元寶樣。5、所有餃子皮包好,鍋上燒開水,倒入餃子,再次水開,倒入一碗冷水,水開后,再倒入一次冷水,這次水開后關(guān)火。6、拿一只碗,放入鹽,味精,蔥花,豬油,倒入熱水,化開調(diào)料后,倒入餃子,淋上麻油少許,醋少許,開吃!
2、吃生菜
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是財神誕,這道生菜一定要吃的傳統(tǒng)菜。生菜諧音“生財”,是南方人特別重視的“招財菜”。這一天,許多家庭會做一道“蠔油生菜”,取“蠔(好)運生財”之意。清脆的生菜葉包裹著醬汁,仿佛將財運層層包裹進家門。簡單三步就能上一道菜,最適合上班族,這個做法做出來的生菜營養(yǎng)流失少。口感咸鮮清爽。
食材:生菜、蠔油、大蒜、生抽、鹽、白糖
做法:1、生菜去掉爛葉,洗干凈。2、鍋里加水和少許鹽,幾滴油,煮沸,生菜放進去焯熟,大約十秒,用筷子把每棵生菜都能過燙水,撈出碼盤,控干水分。3、把蠔油、生抽、鹽、糖,一起調(diào)勻,再加適量清水調(diào)勻。4、起鍋燒油,爆香蒜泥,剛才調(diào)好的汁倒進去煮沸,馬上關(guān)火。5、淋在生菜上,就大功告成了,是不是很簡單。
3、吃面條
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財神誕,吃面條是必須的,面條我們賦予了它美好的寓意,寓意著健康長壽,順風順水,事事順遂!這款面做法特別簡單,但是雞絲的做法還是有點小訣竅,一起看看啊。
食材:面條,雞胸肉,淀粉,蛋清,料酒,鹽,蔥,姜,花生油,黃瓜。
做法:1、面條用開水煮熟,撈出用冷水過涼,面條用新鮮面條和掛面都可以。2、把雞胸肉半化開時,切成細絲,如果雞肉完全化開,就很難切成均勻的絲。3、把雞胸肉放入容器中,加入2勺玉米淀粉,加上半個蛋清,半勺料酒抓勻,腌漬一會。4、鐵鍋燒熱,放入涼油,改成中小火,倒入腌漬好的雞絲滑炒到雞絲發(fā)白,加入蔥姜炒香。5、把雞絲鏟到一邊,加入用水稀釋過的豆瓣醬炒一下。6、再把醬和雞絲炒勻,加入少許的鹽調(diào)味,如果豆瓣醬多,也可以不放鹽。7、紅亮亮的豆瓣雞絲就做好了,吃面特別的有味道。8、再把黃瓜洗凈,切成細絲一起放入盤子中。9、煮好的面撈起,加上黃瓜絲和面醬雞絲,吃的時候拌勻即可。
二、做一事:祭財神
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最重要的傳統(tǒng)習俗莫過于“祭財神”,民間認為,這一天財神會降臨人間,傾聽百姓的祈愿,祭拜儀式雖不復雜,卻需心懷誠意。
三、忌二事
1、忌外借錢
老話講:“三月十五財神到,錢財外流福氣消。”這一天若將錢借出,象征財氣外泄,可能導致一年財運不順。即使是親友求助,最好婉拒或改日再議。
2、忌動剪刀
老輩人常說“財神誕動針線,一年財氣都不見”。剪諧音“減”,針線容易“刺破財路”,這一天最好把這些東西收起來,實在要用就用紅布包著,用完趕緊放回原處。
看風花雪月,品人間美味!感謝閱讀峰兒廚房的美食分享,喜歡我的文章,請給予點贊、分享、收藏、關(guān)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