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問五臺山弘愿老禪師:人的消極心理或陰暗心理是怎么來的,是與生俱來的嗎?如果是業障造成的,怎么才能克服呢?
老禪師啊,以上問題你用幾句佛經回答更好,因為正法是最通融圓滿的。
五臺山臺頂的雪數月不化,弘愿老禪師立于千階之上,看山嵐如紗,聽松濤若梵。阿彌問罷,老禪師以竹帚掃地,枯葉簌簌如絮語:“阿彌啊,你看這落葉,春日曾是嫩芽,秋日化作塵泥,何曾執著于形相?”
人的陰暗心理或消極心理,是以無明為種,外境為壤的。佛經有喻:人心如田,煩惱如種。眾生自無始以來,執“我”為實,將貪嗔癡慢疑的種子深埋識田。正如《楞嚴經》所言:“由諸眾生,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現代人困于信息洪流,如《百喻經》中渴鹿逐陽焰,將虛妄外境當作真實,遂令嫉妒如藤蔓滋長,怨恨似荊棘叢生。老禪師指階前青苔:“此物生于陰濕,若移至向陽處,不過三日便枯。煩惱亦復如是。”
人的陰暗心理或消極心理,又是以三毒為薪,業火成焰的。《俱舍論》云煩惱生起三要素:煩惱種子、外境誘發、錯誤認知。恰似古寺銅鐘,銹跡(種子)本不礙聲響,然風雨侵蝕(外境)、無人敲擊(認知),終成喑啞。曾有居士問臨濟禪師:“如何斷除嗔恨?”禪師反問:“汝手中斧頭,可曾自砍其柄?”眾生常以“他人之過”為斧柄,卻不知揮斧者正是自己。《大乘起信論》明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怎樣克服它呢?要以般若為藥,戒定作引。佛陀于菩提樹下證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此非消極避世,恰是破除我執的良藥。老禪師取銅缽注水:“此水渾濁時,愈攪愈濁;靜置片刻,泥沙自沉。”《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數息觀如定海神針,念佛號似暗夜燈塔,布施時若春風化雨。昔有比丘修不凈觀,觀想美食成膿血,嗔恚竟如雪消融。
菩提非樹,明鏡非臺。《維摩詰經》載:“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老禪師笑指云海:“阿彌啊,你看那云卷云舒,可曾在空中留下痕跡?”現代人常將“積極心理”與“消極心理”對立,卻不知《中論》早言:“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接納一切情緒如觀四季輪回,轉化煩惱如煉金成器。正如《壇經》所示:“佛法是不二之法。”
雪落無聲,老禪師以袖拂去一塊坡上積雪,露出下方青石:“陰暗從何而來?從你認定此處必有光明說起。”阿彌恍然:原來煩惱與菩提本是一體兩面,恰似蓮花出于淤泥,明月映于暗夜。心若澄明,何懼云遮霧繞?風過林梢,松濤聲中隱約傳來偈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大智度論》云:“心為法先導,意是煩惱本。”《法句經》言:“心為形主,神為形使。”《金剛經》偈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消極心理或陰暗心理,非與生俱來,乃因無明遮蔽本心、執取虛妄外相而生。業力如風,助長煩惱種子現行;若能以般若智慧觀照緣起性空,則陰霾自散。
觀心見明燈,照破千年暗。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頂禮至尊諸圣為眾生祈福:南無阿祖太上老君!阿彌陀佛!六時吉祥!阿觀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積德,越來越好!南無阿彌陀佛,一切變得越來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阿觀自在,菩提薩婆訶!阿觀自在,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
(李松陽2025公歷0413《非常財富》第02875篇 阿彌聞道第1035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