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時期,盛世大唐的光芒已經不再耀眼,取而代之的是藩鎮割據,戰火連綿,道德淪喪,百姓流離失所,整個社會動蕩不安。
在這樣的混亂與絕望之中,一位高僧慢慢地出現在紅塵之中。他如同一股清泉,洗滌著社會污濁的塵垢,凈化著人們的心靈。他便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見到的布袋和尚。
在影視劇中,布袋和尚是一個心寬體胖,蹙眉和藹,大腹便便,笑意盈盈的得道高僧。
平日里,這位慈眉善目的高僧便用一根禪杖挑著一個布袋,云游四海,化緣天下,傳道八方。
在他游歷的過程中,不管是他化緣來的食物,還是別人供養給他的大小物件,他一應放進他隨身攜帶的這個布袋之中。
在這個布袋之中,從來都只看到他放東西進去,卻沒有人看到他從這個布袋里拿出過任何東西,哪怕是一點點食物,或者是一件日用品。
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不管他往這個口袋里放了多少東西,這個口袋看起來都是癟癟的,仿佛從來就不曾裝過任何物品一樣。
正因這個布袋的緣故,天下人都稱其為“布袋和尚”。而布袋和尚也成為了人們心目中自由不羈的禪宗形象。
除了這一個神奇的布袋外,人們最無法忘記的就是布袋和尚那憨態可掬的模樣,尤其是他那寬大滾圓的肚子,以及他那看了就令人忘掉一切煩惱的笑容。
而這樣憨態可掬的模樣,令人不禁想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樣的處世之道,更有人直接把他和彌勒菩薩聯系到一起。
布袋和尚如此聞名,那么他到底是什么樣的來歷呢?他又有哪些不為人所知的傳奇經歷呢?我們不妨來略看一二。
傳說,唐朝末年的一天,在浙江明州奉化的龍溪之上,忽見一捆柴隨波翻滾,順流而下,而在這捆柴上,竟然還坐著一個極其年幼的孩童。
這孩童肥頭胖耳,可愛非常,尤其是笑起來時,那笑容直接甜進了人們的心里,甚是惹人憐愛?
善良的人們見了,紛紛搶著把他從水中救了出來,并爭著將其收養。十多年后,這孩童長成了一個俊俏的青年。
在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下,這位青年在當時最為著名的岳林寺出家為僧。此后,他常攜帶一個布袋行走世間,人們便親切地喚他為“布袋和尚”。
因為布袋和尚被長汀村的人們收養,又自小在長汀村中長大,故而人們把他叫作“長汀子”,而其名則為“契此”。
布袋和尚的一生有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但最為最為引人入勝的便是關于他的布袋的故事:
“話說布袋和尚一旦遇到別人向其求佛法,他便以各種不同的動作放下手中的布袋,解釋佛法的深意。
若是對方仍然不解,繼續刨根問到底,他便拎起布袋,灑脫離去。倘若對方仍迷惑,他便開懷大笑,樂在其中。
而關于他留下的詩偈,更是神奇,據說在布袋和尚圓寂時的公元916年,他在岳林寺留下了這樣的偈語: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這幾句偈語念完之后,布袋和尚便悄然圓寂,如熟睡一般,人們也由此認為他是彌勒的化身。
不過,作為唐末五代影響最大的高僧之一,布袋和尚還有許多影響了人們的詩偈,其中的《忍辱偈》便是一首點醒了無數人的詩,影響了世人一千多年。其詩如下:
是非憎愛世偏多,細思之下奈我何。
寬展肚腸當忍辱,敞開心境任隨他。
若遇知己依本分,縱逢冤家亦共和。
若能了卻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在這首詩中,題目“忍辱偈”中的“辱”在佛法中是“痛苦”的意思,而非我們平常所說的“恥辱”或“羞恥”之意。
在此詩當中,開頭的“是非憎愛世偏多,細思之下奈我何”兩句便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生的態度:
在我們的人類社會中,如果要認真計較起來,那么人與人之間的是是非非、喜惡怨憎那就真的是太多了,多到無法計算。
如果我們都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那就太累了;但若我們不去計較,那么這些身外之物,又能把我們怎么樣呢?
事實正如布袋和尚所說,世間萬事,紛紛擾擾,愛恨情仇,善惡美丑,充斥著這個色彩紛呈的人世間。
你若不把它當作煩惱放在心上,那你就是一個超脫的人,你若把它放在心上,那勢必會萬事蹉跎,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第三四句的“寬展肚腸當忍辱,敞開心境任隨他”緊承上文:為人一世,應當放寬肚量,敞開心胸,忍辱負重,方能境界開闊,天寬地遠。
正如古人所說“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或者“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如果有了寬大的肚量,有了開闊的心胸,那么與人相處,便能做到“若遇知己依本分,縱逢冤家亦共和。”
即與知己相交,我們自然能做到遵守本分,張弛有度,有禮有節;即便是遇到了冤家對頭,也能夠很好的與之和睦相處。
到了最后的兩句,詩人說“若能了卻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如果以上諸事皆能輕易做到,那么便能做到隨心所欲,到達修行境界的“六波羅”。
那么什么是“六波羅”呢?即修行的六種方法“六波羅蜜”,它們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而達到了這六種修行的目標,我們就成為了一個懂得取舍有度的人,成為一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成為一個懂得吃苦耐勞、負重前行的人。
如此,一個人在行為上便能修行自我、提升自我;在人生態度上便能從容不迫,淡定有度,正確地對待人生;最終成為一個擁有人生大智慧的人。
總的來說,這首詩深刻地展現了布袋和尚超脫豁達的人生感悟與修為境界,而我們閱讀了這首詩,也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
使得我們在生活中能以開闊的胸襟、寧靜平和的心態,去應對世事的紛擾,擺脫愛恨情仇的束縛,與不同的人融洽共處,達到一種人生的釋然與恬淡。
而這種人生的釋然與恬淡,不僅僅是我們對物質追求的灑脫與淡然,更是一種在心靈上的超然與放下。
而不是被各種名利纏身,被各種欲望驅使,因為真正的自在,非源于身外之物的占有,而是源自內心的自在逍遙。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高度與認識,布袋和尚才被無數人尊崇與供奉,而他那樂觀豁達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點醒了無數人,影響了世人一千多年。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