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動力航母再傳喜訊。
3月底,由哈爾濱電器集團有限公司研制的“玲瓏一號”全球首堆首臺主泵完成驗收工作,在哈爾濱成功驗收發運,引發了廣泛關注。
這項被稱為“核能充電寶”的科技成果——玲瓏一號,標志著我國有意重要突破,對擴展核能應用領域、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有網友調侃:自研核反應堆就位了,核動力航母還會遠嗎?
玲瓏一號核反應堆
航母作為海上巨無霸,它龐大的身軀需要配置強大的動力系統,而相較于傳統的“燃油”當原料,不僅需要占據航母自身大量空間,而且還要被“往返加油”限制活動空間。
反之,核動力航母由核反應堆提供動力,其只需要為核反應堆讓出空間即可,根本不需要預留“油箱”。
為此,中國若想要打造屬于自己的核動力航母,首先要做的便是攻克“小型核反應堆”。
玲瓏一號是全球首個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通用安全審查標準的小型核反應堆,其體型相對小巧,高度14米、長寬不超過10米,可以很大程度的節省航母空間。
別看玲瓏一號很小,但卻有著強大的輸出功率,最高輸出峰值約為42萬匹馬力。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中國的玲瓏一號小型核反應堆作為新時代的研究之作,自然要比老美上世紀的核反應堆更加先進。
美國尼米茲級航母裝配的兩座核反應堆,共計輸出功力才勉強達到26萬匹馬力,與玲瓏一號的性能相差較大,外加上體積方面也不占優勢,也難怪美專家會產生焦慮,不得不承認,中國小型核反應堆的性能遠超尼米茲級。
不論美國承認與否,我國的玲瓏一號小型核反應堆的成功驗收,說明其性能和數據已經達到預期,未來將為中國的核動力航母的建造提供技術支撐以及無限可能。
中國從近海防御到“重拳出擊”
航空母艦作為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象征,雖然擁有航空母艦不一定是最強的國家,但沒有航空母艦肯定肯定是沒資格成為強國的。
縱觀中國的海軍發展史,航母的研發直至下海,再到后續的小型核反應,就像是一個縮影,講述了中國一路上的辛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率先在大型驅逐艦上裝上甲板,從而模擬飛機跑道的方式,讓戰斗機從上面起降。
這一嘗試被視作航母的開端,但英國那時候并沒有將其發揚光大,反而是后來的美國和日本,雙方在太平洋戰場上互相較勁,航母的體型越來越大,功能也越來越完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成為世界兩極,他們一個是陸地霸主,而另一個則是海上霸主。
冷戰的大背景下,美蘇不斷加大對軍事研發的投入,以至于美國在1961年,美國海軍就擁有了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
此后,美國在核動力反應堆上多次優化,又成功研發出動力更強的核反應堆,從而讓其航母的體型越來越大。
反觀1961年的中國,經濟幾乎薄弱,軍工業更是要一片空白,大多時候全要靠蘇聯這位老大哥幫扶一把。
那時候別說是航母了,就是老百姓的溫飽都成問題,要不是此前繳獲國民黨軍隊的幾艘小型戰艦,我們的海軍大概率只能當做擺設。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只能將重心放在“核武器”身上,先行保住性命,再徐徐圖之。
后續幾十年的時間里,我軍也曾想過嘗試制造航母,咱們的將軍去往美國航母參觀,卻被叮囑不準觸摸任何部件,這份屈辱令億萬中國人吞咽不下。
為了讓飛行員提前熟悉航母作戰和飛行技巧,解放軍曾在戈壁灘上建造了一艘“水泥航母”,從而訓練作戰配合以及戰機起降操作。
西方國家得知消息后,予以回應的全都是譏諷、嘲笑,可這并未消磨掉中國人心中的目標,那便是讓海軍強大起來。
1994年,美國海軍派遣“小鷹號”航母以及眾多護衛艦強行闖入我國黃海海域,最終在我國飛行員視死如歸的抵抗后,它們才選擇撤離。
這種事情后續曾多次發生,美西方國家之所以敢如此猖狂,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強大的航空母艦,海軍的作戰能力太差。
一樁樁、一件件,深深刺痛著中國人的心,我們與美西方在航母建造領域的差距很大,首先要做的是拉近距離。
所以,從頭自行研發雖然更有成就感,但其風險以及成本太高,明顯不劃算。
為此,我國在通過秘密交易和多方面協商溝通后,最終從烏克蘭購買了“瓦良格”號航母。
而這艘陳舊的空殼航母,卻讓中國在航母建造領域站住了腳,成功掌握了如何建造常規動力航母。
眾所周知,這艘航母在服役后的名字叫做“遼寧艦”,而后我們又擁有了山東艦以及在建的福建艦。
很多人都說,中國滿打滿算只有三艘航空母艦,而且還是常規動力,這比起美國的11艘核動力航母相差甚遠,那中國為什么不多造一些航母,從而靠數量取勝呢?
以上言論在網絡上隨處可見,畢竟按照目前中國制造業的能力,按照之前的制造流程多復制出來幾艘常規動力航母并不是什么難事,而數量越多則越能顯現中國海軍的強大,從而洗刷掉部分國人內心的不自信。
可從現實角度來看,我國對于常規動力航母的需求并不大,因為目前中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近海防御”,常規動力航母的作戰范圍決定了它跑不遠。
中國海軍現階段只是通過航母提升對近海領域的掌控,防止此前美軍強行入侵的事件再次發生。
除此之外,中國海軍的另一個重要目標便是“臺海”,航母打擊戰斗群的演練以及實操,都在為將來的實戰做準備。
中國想來講究萬無一失,我們通過三到四艘的常規動力航母,再結合各處島礁所設立的軍事據點,就基本能夠完成近海防御以及解決臺海問題,所以建造過多的常規動力航母除了浪費錢之外,意義不大。
通過常規動力航母,我們掌握了航母的建造過程,攻克了各個產業鏈的整合以及協作問題,也得以培訓出一大批飛行員,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為核動力航母作準備。
試想一下,核動力航母最關鍵也是最難的動力部件被我國攻克之后,那才是真正的一勞永逸。
屆時中國海軍將不再被常規動力航母的“短航程”限制,我們想去哪就去哪,哪怕是去往歐洲又或是美國周邊,全都不是問題。
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美國曾經做過的霸權行徑我們不愿意做,也不屑去做,但他們曾經所占據的軍事高地,我們卻必須爭奪下來。
畢竟“有劍不用”和“無劍可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曾經的中國因為實力孱弱,只能唯唯諾諾尋求自保;現如今我們已然可以面不改色,自信的保障近海無憂;未來中國核動力航母成功服役,美國的海上霸權將灰飛煙滅。
結語
一直以來,我國在對外技術展示上較為低調,如同網友說的:“展示即落后”。
中國想來不喜歡將最新研制的東西露出來,這說明“玲瓏一號”反應堆的成功,表明我國在核動力航母相關技術或許已取得顯著進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