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強基培優謀發展 因地制宜促振興(主題)
——海南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多元實踐探索(副題)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雍敏 王澎 鄧衛哲
在海南自貿港建設浪潮中,一場關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變革正火熱進行并“瓜熟蒂落”。從三亞水蛟村的田園綜合體到陵水大石村的精品民宿,從屯昌高朗村的蔬菜基地到文昌水北村的香米產業,從澄邁沙土村的地瓜全產業鏈到陵水赤嶺村的漁旅融合,一幅幅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海南島徐徐展開。
2024年,海南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交出亮眼成績單:全省2558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突破10億元,村均收入達39.21萬元,收入超50萬元的“經濟強村”達440個。在這份成績單背后,是海南以“強基培優”行動為抓手,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的生動實踐。
喚醒沉睡資源:從“空心村”到“致富園”
雖然海南鄉村發展曾面臨資源閑置、產業單一等困境,但通過盤活土地、房屋、生態等資源,一批村莊實現了“破繭成蝶”。
位于鳳凰國際機場附近的三亞市天涯區水蛟村,過去因大量村民外出務工,村內20余棟傳統民居長期閑置。2023年,村集體成立合作社,引入企業打造“水蛟小院”田園綜合體項目。通過“農戶+集體+企業”合作模式,村民以閑置房屋入股,企業負責設計運營,村集體統籌協調。
水蛟村黨委書記董國效率先將自家庭院改造為“水蛟小院”,融合黎族文化元素與溫泉資源,打造出集民宿、咖啡、研學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短短幾年間,村集體年收入從近乎空白躍升至120萬元,年客流量突破1.5萬人次。村民浦文星過去種植檳榔年收入不足3000元,現在經營庭院咖啡館,日營業額超千元,成為“方寸地變致富園”的生動縮影。
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大石村則通過“嵌入式”民宿實現產業升級。30余棟百年珊瑚石民居曾是“沉睡資源”。2024年,村集體通過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引入文旅企業,打造“黎韻石居”精品民宿集群。項目采取“保底租金+經營分紅”模式運行,村集體年保底收入50萬元,并根據營業額獲得5%分成。
改造過程中,大石村村民參與房屋修繕、黎錦編織等環節,既傳承了技藝又增加了收入。今年春節期間,融合黎族瓦房建筑與現代設計的“大擁澤棲”精品民宿悄然興起,不僅成為網紅打卡地,還帶動村民轉產就業,吸引了大量游客體驗疍家文化。民宿開業半年入住率達75%,節假日更是一房難求,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黎家宴、熱帶果園采摘等配套產業。大石村黨支部書記蘇灰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村集體收入不到5萬元,現在單民宿項目就突破百萬元,村民人均增收4000元?!?/p>
深挖產業潛能:從“傳統農業”到“三產融合”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同樣需要產業帶動,為此,近年來海南各地村集體經濟組織立足資源稟賦,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培育出特色鮮明、鏈條完整的產業集群。
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憑借“橋頭地瓜”這一金字招牌,書寫了從貧困村到“明星村”的逆襲。通過標準化種植、品牌化運營,2024年地瓜產值達5.3億元,村集體收入突破160萬元。該村創新“種苗聯盟”模式,整合23家合作社、5家加工企業,構建“種植-加工-電商-文旅”全產業鏈,整合1200畝分散土地,建成海南省首個地瓜集散中心,配套冷鏈物流和電商直播,推動產業鏈向精深加工延伸,地瓜拿鐵、地瓜蛋撻等衍生產品成為新增長點,年接待游客8萬人次,帶動綜合產值達1.2億元。
在文昌市公坡鎮水北村,有600年歷史的“水北香稻”曾因種植效益低瀕臨失傳。2023年,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水北村引入龍頭企業提供技術并保底收購,同時與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出抗病性強、香味濃郁的新品種,并注冊區域公用品牌。通過“稻田認養”“稻魚共生”等模式,打造體驗式農業,開發香米酒、米糠皂等深加工產品,水北村村集體收入躍升至120多萬元。2024年,村集體建成現代化加工中心,香米售價從每斤5元提升至28元,帶動種植戶人均增收1.5萬元。村委會主任韓春元自豪地說:“我們的香米上了博鰲亞洲論壇的餐桌,現在連包裝設計都是村民自己搞的?!?/p>
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赤嶺村則依托8公里海岸線,將傳統漁村轉型為“陵水趕海天花板”,通過“赤嶺印象美麗漁村”項目整合海鮮加工、藝術稻浪等業態,村民自主創業比例超50%,村集體經濟收入也順利超百萬元。2023年環島旅游公路通車后,更串聯起周邊景區,形成“海洋文化+休閑經濟”的復合產業鏈。
創新機制賦能:從“單打獨斗”到“協同共生”
小、散、弱是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多年來,海南省農業農村廳通過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持續推動制度創新,破解鄉村資源整合、利益分配等難題,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前不久,在屯昌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一場特殊的競拍會引發關注:7宗閑置村集體資產經過68輪競價,最終以7990多萬元成交,溢價率高達150%。這得益于海南推行的“機器管三資”系統,將集體資產登記、交易、監管全流程線上化,實現“陽光交易”。
通過“機器管三資”,海南正加速解決過去村集體資產處置不透明容易引發矛盾等問題,現在所有交易網上留痕,村集體增收,群眾更放心。截至2024年底,海南全省農村產權交易額突破11億元。
面對土地碎片化、勞動力外流的難題,屯昌縣坡心鎮高朗村通過“產業集群+營商環境優化”實現彎道超車。高朗村黨支部書記吳治何介紹,村集體引進常年蔬菜、魔芋種植、湖羊養殖等18家企業,形成蔬菜、水產、牧草多元產業格局,土地流轉和就業帶動村民人均收入穩步提升。村干部“一對一”服務企業,兩個月完成250戶土地流轉,打造公平、高效、透明的營商環境,成為海南農村招商引資的典范。
面對單個村資源有限的問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探索“黨建聯建+產業聯營”模式。通過成立產業發展聯合黨委,整合資金1200萬元建設共享冷鏈物流中心,發展訂單農業。2024年,聯合體帶動60個村小組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3000萬元,所有村莊收入超20萬元。這種“強村帶弱村”的模式,正在海南多個市縣復制推廣。
海南省農業農村廳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相關負責人稱,盡管成績顯著,海南仍清醒認識到發展短板:全省尚有562個“薄弱村”,區域發展不平衡、人才短缺等問題亟待破解。2025年,海南計劃實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三年行動”,重點培育120個年收入超50萬元的強村,推動40%的村集體收入突破30萬元。
海南鄉村振興的鮮活案例表明,因地制宜的產業選擇、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政企農的協同創新,是破解集體經濟薄弱的關鍵。水蛟村的庭院經濟、赤嶺村的漁旅融合、橋頭地瓜的品牌化、水北村的水稻全產業鏈發展,不僅讓“沉睡資源”煥發生機,更培育出內生動力。未來,隨著“機器管三資”全省推廣和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完善,海南有望在集體經濟發展中探索出更多“可復制、可持續”的樣板,為全國鄉村振興貢獻“海南經驗”。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