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丨文
大家平時上班會干什么摸魚項目呢?
是追劇、看小說、帶薪拉屎、養桌面寵物的守舊派?還是工位培育農作物、Excel表格下五子棋、WPS開共享編輯無痕聊天的維新派?
無論是什么派別,在如今動輒擺爛、躺平的輿論大環境下,摸魚早已變成了當代打工人無師自通的必修課。而摸魚達人們,也從未停止過變革與創新的步伐。
但,有些項目看上去,還是有點太超前了……
比如,你見過有人上班在工位摸魚“養豬”嗎?
誒!先別急著搖頭,你聽——轟隆作響的彩色打印機,正一張接一張地生出了一群紙片一樣薄的“豬崽”。偷感十足的同事們,則揣著手緊張兮兮地站在一旁,等待屬于自己的那只新生“豬”。
這些豬只有巴掌大,“胃口”卻不小。為了養活這一大家子,打工人不得不吃起了“百家飯”。不僅用公司的彩色打印機、還“連吃帶拿”地借同事的剪刀,蹭同事的膠水。
即便接生出來的豬們身體都四四方方的,一點也不圓潤,還各有各的“病癥”:有的皮膚黑白,如同被吸干精氣的社畜一樣;有的身長腿短,有的跛腳。
@珍珍
但,小紅書上成千上萬的點贊宣告著一個事實:第一批曬“家養豬”的網友們還是火起來了。
當然,這并非無厘頭的追捧,聽我給你分析一下:這其實是一石二鳥的好方法,一能摸魚,二能分幣不花地裝修工位。一向愛薅公司羊毛的打工人刷到這兒,很難不熱血沸騰起來。
短短幾天時間,無數辦公室剛換的彩墨盒就被用盡了。取而代之的是,工位被爆改成養豬場,很快,又迭代成了動物園。
@阿西的手工日常
從豬到各種小動物,再到梗圖明星香蕉貓、Huh貓……一應俱全。
@在大潤發殺魚很多年了
對于這些自己用紙親手折出來的東西,社畜們可謂是喜愛有加,他們有的喊它紙片寵物、有的喊它上班搭子,似乎陪伴著他們的并不是一只不會說話的非活體動物。
如此真情實感地稱呼它們的模樣,讓我想起了之前,漫步校園的那群大學生們。兩年時間過去了,這些上班干手工活的人之中,可能還真有他們的身影。
@過敏原 最近我的世界電影播了,好像紙板狗又開始復辟了
然而,這場看似打工人被工作逼瘋的手作狂歡,其實還暗藏著一門傳承百年的正經手藝——紙模。
紙的可塑性,讓它誕生了多種手工藝技術,人們把這些藝術技法稱為紙藝。之前BB姬介紹過的,是其中之一。而今天要講的紙模,則是另外一種。
比起只需要通過折疊就能完成塑形的折紙,紙模多了一些步驟:一般制作紙模得先完成平面設計的工作,再通過剪裁、印刻、拼貼等,手工完成立體的模型制作。
豬的圖紙 就像建模的時候展開UV了
等下。這么說,我們與紙模的前緣,或許能追溯到當年數學老師舉著紙正方體說:“這叫立體幾何”的時候。
而如果把時間軸再往回撥,早期紙模的用途也像手工制作的立方體一樣,更偏向于一種工具。
在C4D、Blender這些建模軟件還是天方夜譚的乾隆年間,故宮、圓明園等古建筑的首席設計師,"樣式雷"家族就已經玩起了頂配版紙模。
他們僅僅靠著紙片、秫秸、木頭,這些平平無奇的原料,就鑄造了無數古建筑等比的微縮模型。這波操作放在現在,約等于用咖啡渣給老板捏了個3D打印手辦。
即使今天,這項名為“燙樣”的工藝已失傳了,遺留下的建筑紙模,也為古建筑歷史留下了最可靠的記錄。
通過樣式雷燙樣復原的圓明園
但如果要探討真正意義上紙模的誕生,則得等到一戰之后的歐洲了。
那時,被戰火摧殘,百廢待興的歐洲物資奇缺。溫飽尚且還是問題,娛樂項目則更匱乏。而儲備充足的紙張,成為苦中作樂的人們為數不多的玩具。
趕巧的是,彼時市面發行的雜志刊物也開始在部分插頁里使用硬質卡紙。兩個條件的催生之下,紙模套件順理成章地成了許多雜志附贈品的好選擇。
僅僅只是“粘紙盒”玩法的簡陋設計,就足以讓不少歐洲人癡迷于此道。而到了二戰時期,紙模圖紙的制作技術得到了進一步地改進。
飛機,艦船和火車等造型考據逼真,設計精良的紙模很快漂洋過海,在世界范圍內大受好評。
像“里格比”牌、英國雜志《Micromodels》、波蘭GPM,都曾生產著盛極一時的紙模。
只可惜,隨著20世紀70年代塑膠模型在世界各地的蓬勃發展,做工麻煩、還原度低且不易保存的紙模,被迫搬出大眾視線,偏居一隅。
摘下建筑界的建模鼻祖,軍事圈的硬核周邊這些桂冠之后,紙模好像失去了仙女教母的灰姑娘,變回了平平無奇的一張紙。而大批紙模型廠商,也因此隕落。
僅存的一些稀缺品,也不再能完成它們身為紙模的使命,轉而成為了收藏家們展現財力的談資。
但,意外的是,互聯網與3D建模技術的興起,又給了日漸式微的紙模涅槃重生的轉機。
如今,獲取紙模的途徑、紙模的樣式變得更加多樣化。新一代的紙模愛好者們,不僅可以自由地在網上下載模型圖紙、打印好之后按照教程自己動手裁剪黏貼,還能自己上傳圖紙,當一回“賽博菩薩”。
最開始分享圖紙的是一些打印機、還有車企
最近,紙模更是搖身一變,不僅跨界出道成為打工人起義的接頭暗號,還催生出了新的商業機遇——在淘寶上卻有3000人愿意為9塊多錢的貓meme圖紙買單。
紙模的新生,當然也少不了二次元來分一杯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本叫做《二次元狂熱》的雜志?
比起其他聚焦ACG主流領域的紙媒,這本老牌、硬核的二次元雜志在互聯網百業待興之時,可以稱得上涉獵廣泛了。
它們雜志的內容,成為不少老一輩Galgame愛好者的引路者,至于隨刊附贈的各種萌妹紙模圖紙,也是不少二次元紙模愛好者的教輔書。
圖源吧友@nanquan11
在二次元狂熱的貼吧里,你能看到紙模愛好者們互相交流,能看到主創團隊圍繞紙模收集意見。
無數紙模愛好者從這里出發,不斷地成長,甚至成為獨當一面的紙模設計者。而紙模,也成為了雜志既內容之外的另一個賣點。
可惜的是,盡管現在這個雜志還在辦,卻因為紙媒日漸式微的影響力以及逐年上漲的雜志成本,在4月5日宣布暫停紙模的贈送。假以時日,它或許又會成為一批人的“時代眼淚”。
除了人物紙模之外,二次元最常制作的另一種紙模類型,估計就是高達了。
像這樣外表靠多個幾何體組合而成的物品,比起低面數古早游戲風味的人物紙模來說,更適合這樣的制作形式。所以,很多人會把它當做“貧民手辦”。
圖源@兩只吹風基
B站@yume_木木夕
只不過,想要掌握紙片從平面變成立體的魔法,可并不簡單。那群爭相折豬的打工人們,就因為不熟悉流程,在實操的時候狀況頻出:
“到底怎么粘才是一個完整的豬?”
“我的豬屁股那里是空的?該怎么辦?”
現在,你估計就知道為什么網上會出現那么多身殘志堅的紙片豬豬了吧?
它們要么是主人一不小心把圖紙剪得坑坑巴巴的;要么是主人貼的時候找不齊邊線,貼成奇行種了。
@怎么還不睡
而當這些手殘黨們看著教程努力摸索時,才發現,原來內有門道。光是紙張的選擇,就頗有講究。
表面泛珠光涂層的珠光紙,啞光材質、凹凸不平的千色紙,還有白卡紙、銅版紙、照片紙等等。它們有些折疊粘合的時候,會出現明顯的白色留邊;有些劃線的時候會出現掉粉跡象,所以,得根據制作的類型來選取合適的材料。
圖源吧友@小豬上個樹 可以看到折疊處有白邊
此外,還得掌握不同膠水的優劣之處。
通用的白乳膠上手簡單,但由于含水量比較大,涂多了會把紙浸濕產生形變,所以需要捏子一直夾著等到干透為止。速干膠雖然干得快、不滲紙,但干了會變硬,所以如果零件粘壞了就只能作廢。
涂膠水也有說法
至于黏貼過程中產生的縫隙,還需要自己手動進行一部分補色。而這時,用顏料還是馬克筆,則又是一個新的論題……
上述這些,估計讓不少新手聽得暈頭轉向。但對于常常出沒于外網的油管、或者是國內的中華建模網那批更原教旨主義的紙模愛好者來說,簡直就是小兒科級別的存在。
這些秉持傳統制法的大佬們,大到整體的框架,小到內部基本上看不到的零件,從圖紙的繪制、到細節部分的裁切制作,全部都靠自己手搓。就連紙張的選取,都是從家里吃剩的餅干盒上就地取材的。
在守舊派們卷技術的同時,維新派們也嘗試著開拓紙模更多的可能性。
日本的紙玩具發明家中村開已,就一直在鉆研會動的紙玩具,讓原本只能觀賞的靜態紙模型擺脫禁錮,變成了可以玩、可以互動的動態裝置。
按壓、轉動、拍打,僅僅是一些簡單的動作,就讓無數人領略到了紙張鮮活的生命力。
從誕生,壯大,成熟到后來的衰落與新生,紙模就像打工人的摸魚方式一樣,一直不斷地在迭代。過去的玩家們,用這種方式在戰爭的苦悶中作樂;而新來的玩家們,則用這種方式對抗著辦公室里日復一日的機械勞作。
不變的,可能是那份為之雀躍的心情。
不知道如今已在天國的蔡倫先生,看到千年后他所創造的紙張,在后輩們手里變成許許多多令人驚嘆的工藝品時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呢?
我想,至少不會比看到清明節各種抽象的紙扎祭品時,更五味雜陳吧?
但另一種層面來說,紙模也可以是紙扎……
參考資料:
《把紙片玩出花的藝術——紙模型略記》
淺談紙藝模型的歷史嬗變與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