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夏桀無道,商湯舉兵伐之,商軍攻克夏都。夏桀之子淳維率眾北逃,商朝時稱鬼方、混夷、獯[xūn]鬻[yù],周朝時稱獫[xiǎn]狁[yǔn],到了戰國稱為匈奴(又稱胡人)。
匈奴最大的部落是孿鞮氏,即單于所在的部落,另外還有呼衍氏、蘭氏、須卜氏,此四氏為匈奴四貴。
匈奴留下了許多姓氏,其中百家姓中還有赫連、獨孤、呼延等。我們來看幾個知名度較高的匈奴姓氏:赫連、獨孤、呼延、賀蘭、單于。
【赫連】
東漢末年,南匈奴右賢王去卑的子嗣分為幾部,其子誥升爰成為鐵弗部首領,改姓劉;另一部追隨鮮卑拓跋部,即獨孤氏。
鐵弗部誥升爰之后,歷任首領為劉虎、劉務桓、劉閼陋頭、劉悉勿祈、劉衛辰、劉勃勃。
407年(后秦文桓帝弘始九年),赫連勃勃以匈奴為夏朝后裔,自立為天王,大單于,建國號“大夏”,史稱稱大夏、胡夏或赫連夏。于是大夏國橫空出世,在黃土高原上縱橫馳騁。
圖-統萬城
此時東漢已經滅亡快兩百年,劉勃勃改名赫連勃勃,于是皇族改姓“赫連”,意為“徽赫實與天連”,其他鐵弗部眾改姓“鐵伐”,意為“剛銳如鐵,皆堪伐人。”
【獨孤】
北魏時的“勛臣八姓”有獨孤氏,并非鮮卑姓氏,而是匈奴姓氏。
東漢末年,南匈奴右賢王去卑的子嗣分為幾部,其中一部鮮卑拓跋部,即獨孤氏。
獨孤信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拜大司馬,進封衛國公。獨孤信雖然沒建立國家,但他的女兒們可是其他家族望塵莫及的。
獨孤信長女,是北周明帝文毓的皇后;獨孤信四女,是唐世祖李昞的皇后(追封),即唐高祖李淵之母;獨孤信七女獨孤伽羅,是隋文帝楊堅的皇后,即隋煬帝楊廣之母。
北魏孝文帝時,獨孤姓改為劉姓。
【呼延】
呼衍氏為匈奴四大氏之一,南匈奴內遷后,稱為呼延氏。
北宋初期,有一位大將叫呼延贊。《水滸傳》中,雙鞭呼延灼,就是呼延贊的后人。
【賀蘭】
北魏時的“勛臣八姓”有賀蘭氏,并非鮮卑姓氏,而是匈奴姓氏。
賀蘭氏,亦稱賀賴氏,為賀蘭山下的匈奴部落,后追隨鮮卑拓跋部,兩族長期通婚。北魏孝文帝時,賀蘭姓改為賀姓。
【單于、單】
匈奴的大首領稱為單于,全稱為“撐犁孤涂單于”,簡稱“單于”。“撐犁”意為“天”, “孤涂”意為“子”,“單于”意為“廣大”,連起來就是“如天一般廣大的上天之子”之意。
五代十國時期,北匈奴早已西遷,南匈奴作為整體也不復存在,已經融入中原。部分匈奴后人,以匈奴單于后代自居,遂改姓單于。后來部分姓單于的人,改為姓單。
【劉、趙、金】
自商朝至兩漢以,匈奴與中原王朝及諸侯戰爭不斷,互相都有降將降兵。匈奴人投降中原后,改漢姓,其中改姓劉的最多,其次是改姓趙,此外還有金、公孫等。
兩漢時期,南匈奴內附稱臣,由于皇姓為劉,很多匈奴人改姓劉,是順理成章的。
304年(西晉惠帝永安元年或建武元年或永興元年、漢趙光文帝元熙元年),南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劉淵起兵,稱漢王。
308年(西晉懷帝永嘉二年、漢趙光文帝元熙五年),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北)稱帝,次年遷都平陽(今臨汾堯都區),國號“漢”(漢趙或前趙),為五胡十六國第一個政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