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聶進良,一位深圳基建工程兵老兵,他用自己的人生踐行著責任與使命,譜寫了一曲動人的人生華章。
圖片
紅色基因鑄就堅毅品格
聶進良出生于一個充滿紅色底蘊的家庭,父親聶興球是一位身經百戰的革命戰士。1947 年 11 月,聶興球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二縱 6 師 18 團 2 營機炮連,隨后在山東萊陽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以及解放浙江福建等數十個戰斗中沖鋒陷陣,在槍林彈雨中淬煉著自己的革命意志。1953 年 3 月,他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參與了著名的金城反擊戰等戰斗,擔任排長、副指導員等職務。1958 年 7 月底回國后,聶興球進入武威步校學習,畢業后在天津 66 軍 196 師 586 團 1 營紅三連任指導員,1964 年轉業到貴州省石阡縣。
圖片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聶進良從小就受到紅色思想的熏陶,心中早早種下了愛國與奉獻的種子。1979 年 7 月,聶進良高中畢業,同年 11 月,他毅然投身軍旅,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00313 部隊(基本建設工程兵 31 支隊 303 團)。在新兵營訓練結束時,因其出色的表現,被挑選到駐地在湖北省襄陽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00319 部隊(基建工程兵 31 支隊)師司令部警通中隊擔任公務員,隨后在 1980 年 6 月又調到司令部通信科擔任譯電員。在部隊期間,聶進良勤奮努力,多次受到 31 支隊師部司令部嘉獎和部隊首長的表揚,并于 1982 年 6 月 21 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解放軍這座大熔爐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培養與成長。
圖片
投身深圳建設,見證城市崛起
1983 年,對于聶進良來說,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這一年,他隨部隊來到了深圳。彼時的深圳,還是一片荒蕪之地,兩萬基建工程兵的到來,猶如星星之火,即將在這片土地上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建設浪潮。聶進良清楚地記得,3 月中旬,他從湖北襄陽 31 支隊師機關出發,乘坐軍列到達深圳竹子林部隊基地。剛到深圳,他們就遭遇了 1983 年 9 月 9 日的特大最強臺風,但惡劣的自然環境并沒有擊退這群英勇的戰士,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們建設深圳的決心。
圖片
9 月 15 日,隨著國務院、中央軍委的一聲令下,聶進良隨兩萬基建工程兵部隊集體轉業到深圳。9 月底,年富力強、精明能干的他被分配到深圳市二輕局進出口部從事外貿工作。外貿業務涉及廣泛,對從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人際交往能力以及靈活應對各種復雜人際關系的能力。面對全新的領域,聶進良沒有絲毫退縮,他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事業心,一頭扎進專業知識的學習中。白天,他跟著前輩們跑業務,仔細觀察、虛心請教;夜晚,當城市漸漸安靜下來,他還在臺燈下研讀各類外貿書籍。就這樣,通過不懈的努力,在 20 多年的外貿工作中,他先后為國家創外匯一千多萬美元,連年被本單位或市國資委的集體企業黨委評為優秀黨員和先進工作者。
圖片
由于工作出色,聶進良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和同事們的信任,開始挑起管理本單位創辦的中外合資服裝廠的重擔。在管理服裝廠期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領導才能和創新精神,對服裝廠的生產流程、管理模式進行了一系列優化,使服裝廠的效益逐年提升。不僅如此,他還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機遇,與同事們一起創辦了一家高科技企業,并擔任黨支部書記兼常務副總經理。在他的帶領下,這家高科技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迅速崛起,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同時,聶進良還參與到本單位在惠州投資近億元的高標準生態康養度假村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中,為企業的多元化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深圳建設的歲月里,聶進良親歷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每一次重大變革。他親眼看見了深圳第一棟高樓 —— 深圳電子大廈的拔地而起,那是深圳向現代化城市邁進的重要標志;他見證了代表深圳經濟特區快速發展象征的國貿大廈超高層建筑破土而出,以 “三天一層樓” 的速度創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跡;他參與了主干道深南大道從土路變成柏油路的蛻變過程,看著這條城市的主動脈逐漸變得寬闊平坦,承載著深圳的夢想與希望;他還見證了科學館、大劇院、機場等公共基礎設施的陸續落成,這些建筑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深圳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讓深圳逐漸從一個邊陲小鎮蛻變為國際化大都市。聶進良,無疑是深圳翻天覆地變化的建設者和見證者。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拓荒牛精神
深圳基建工程兵所展現出的 “拓荒牛” 精神,深深烙印在聶進良的心中。這種精神,不僅是他個人奮斗的動力源泉,更是他一生想要傳承和弘揚的寶貴財富。多年來,聶進良利用業余時間,全身心投入采訪、收集、整理拓荒牛精神事跡和奮斗故事的工作中,致力于編輯軍史并組織各種活動。
圖片
他曾擔任《深圳特區的拓荒者》一書執行主編,為了收集 31 支隊的大量史料,他不辭辛勞,四處奔波。走訪當年的老兵,翻閱塵封的檔案,每一個細節、每一段故事,他都認真記錄、仔細核實。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無數困難,有些老兵年事已高,記憶模糊,有些檔案資料缺失不全,但他從未放棄。正是憑借著這種執著的精神,他成功出版了《深圳特區的拓荒者》,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2017 年 1 月 13 日,在深圳華為總部,聶進良參與了對任正非基建工程兵戰友的采訪。當時,他們帶著當年出版的《基建工程兵報》報道任正非事跡及照片送給任總,任總微笑著請他們保存。在近三小時的交談中,任正非談論最多的就是 “精神” 二字。他談到華為向外國學習,學習英國的管理制度、美國的創新、日本的精益、德國的規范。這次采訪讓聶進良深刻認識到,拓荒牛精神在不同領域都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奮斗者不斷開拓進取。
圖片
聶進良還積極參與了紀錄片《基建工程兵在深圳》的攝制工作。從前期的策劃籌備,到拍攝過程中的協調組織,再到后期的剪輯制作,他都親力親為。為了獲取最真實、最生動的素材,他跟隨攝制組深入到當年基建工程兵戰斗過的地方,采訪那些曾經的建設者。在拍攝過程中,他經常被老兵們講述的故事所感動,眼中閃爍著淚花。他深知,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記錄,更是對拓荒牛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最終,紀錄片《基建工程兵在深圳》成功播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基建工程兵為深圳建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2013 年 3 月 20 日,聶進良代表基建工程兵 31 支隊到北京總政賓館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回憶史料編輯工作會議。在會議上,他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們深入交流,分享自己在收集史料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他的發言得到了與會代表的高度認可,為推動全國基建工程兵回憶史料編輯工作的順利開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2018 年 9 月 21 日,由聶進良參與策劃組織的 “慶祝改革開放 40 周年暨紀念基建工程兵駐深部隊集體轉業 35 周年《軍歌嘹亮》” 演唱會盛大舉行。為了這場演唱會,聶進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從節目的篩選編排,到場地的布置安排,再到人員的組織協調,每一個環節他都精心策劃、嚴格把關。演唱會當天,基建工程兵老兵和家屬子女 8000 多人齊聚一堂,共同觀看了這場精彩的演出。當熟悉的軍歌響起,老兵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他們的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花。這場演唱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反響熱烈,成為深圳基建工程兵歷史上的一次重要盛會,也讓拓荒牛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
建設紀念設施,銘記歷史傳承精神
聶進良深知,建設紀念設施對于銘記歷史、傳承拓荒牛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他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建議、策劃、聯絡建設紀念設施,并參與了多位基建工程兵雕塑安放工作。
圖片
2017 年,泰康集團在惠州市羅浮山投資打造了基建工程兵拓荒牛紀念園,用以安放基建工程兵雕塑。聶進良得知這一消息后,積極與各方溝通協調,為紀念園的建設出謀劃策。2018 年 5 月,王進祿雕塑銅像在紀念園順利安放。王進祿是一位戰功赫赫的英雄,他曾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西藏平叛、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等多次重大戰役,先后擔任空軍鄭州基地工程機務部師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 31 支隊支隊長(師長)等職。1982 年,他作為支隊長奉命率領部隊開赴深圳集體轉業參加特區建設,然而,由于連續超負荷工作,他因公犧牲,成為基建工程兵組建十八年間唯一因公犧牲的師以上領導干部。王進祿同志雕像地樹立,承載著人們對他的深深緬懷和崇高敬仰,成為一種象征精神或理念的獨特文化符號,也使羅浮山基建工程兵紀念園增添了一位重要的英雄領頭人物。在王進祿雕塑安放的過程中,聶進良全程參與,從雕塑的設計、制作,到運輸、安裝,每一個環節他都嚴格監督,確保雕塑能夠完美地呈現出王進祿的英雄形象和精神風貌。
2020 年 9 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核燃料(鈾礦提煉之父)功臣王明健科學家雕塑銅像在基建工程兵拓荒牛紀念園安放。王明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基建工程兵 25 支隊高級工程師,他發明了從鈾礦石中提取重鈾酸銨(黃餅)的方法,創辦了全國第一家鈾水冶廠并任廠長,為第一顆原子彈提前成功爆炸解決了原料問題,曾兩次被載入兩彈一艇人物譜史冊。王明健同志雕塑的落成,是基建工程兵雕塑紀念園成為全國 50 萬基建工程兵、12 個行業精神家園的開端,讓基建工程兵的歷史得以重現,也讓這個兵種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英雄在基建工程兵雕塑紀念園全面地匯集。為了確保王明健雕塑的順利安放,聶進良四處奔走,聯系相關部門和人員,協調各方資源。他深入了解王明健的生平事跡,與雕塑家反復溝通,力求將王明健的精神特質通過雕塑完美地展現出來。在安放儀式上,聶進良看著莊嚴的雕塑,心中充滿了感慨,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這些英雄的事跡和精神能夠永遠流傳下去。
圖片
2021 年 5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基建工程兵主任(司令員、正大軍區級)開國少將李人林的雕塑銅像在基建工程兵拓荒牛紀念園落成。李人林將軍戎馬一生,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英勇善戰,取得的赫赫戰功已載入史冊。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國家建設時期,他在創建基本建設工程兵兵種等方面表現出的不怕困難、開拓創新精神,受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肯定和贊揚。李人林將軍的肖像雕塑樹立,意味著安放在基建工程兵雕塑紀念園中的基建工程兵迎來了他們的“領頭雁”。聶進良為李人林將軍雕塑的落成付出了大量心血,從籌備到落成,他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和專注。他積極參與雕塑的設計討論,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確保雕塑能夠準確地展現出李人林將軍的威嚴和風范。在落成儀式上,聶進良看著李人林將軍的雕塑,心中涌起一股敬意,他深知,這座雕塑不僅是對李人林將軍個人的紀念,更是對整個基建工程兵群體的致敬。
2023 年 7 月,基建工程兵副主任(副司令員、副大軍區級)開國少將朱光將軍雕塑銅像在基建工程兵拓荒牛紀念園安放。朱光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重大戰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國防事業立下赫赫戰功。朱光將軍銅像揭幕,揭開了一座跨世紀全面展示我國建黨、建軍、建國的光榮豐碑。聶進良同樣積極參與了朱光將軍雕塑安放的各項工作,他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確保了安放工作的順利進行。在揭幕儀式上,聶進良看著朱光將軍的銅像,心中充滿了自豪,他為能夠參與到這些英雄雕塑的安放工作中而感到無比榮幸,他知道,這些雕塑將成為激勵后人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
此外,聶進良還于 2017 年全程參與策劃了在深圳市筆架山公園安放的 “基建工程兵之歌” 雕塑銅像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積極協調各方資源,推動項目的順利實施?!盎üこ瘫琛?雕塑銅像的安放,為深圳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基建工程兵的歷史和貢獻。
捐贈史料,豐富軍事博物館館藏
圖片
國家要求,在 2027 年 8 月 1 日建軍 100 周年前,各省市都要建立完善革命軍事博物館。作為深圳市拓荒史研究會理事、會員部副部長的聶進良意識到,為各省市軍事博物館提供史料具有多重重要意義。拓荒牛精神在不同領域都有著重要的象征意義和時代價值,它激勵著人們在新時代不斷開拓進取、奮勇前行。而通過捐贈基建工程兵書籍等軍事歷史資料給各省軍事博物館,可以使博物館進一步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這支隊伍,讓他們能快速、準確地掌握基建工程兵這支隊伍在各省進行的國防建設、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信息,起到梳理的作用;同時,也為各軍事博物館提供了研究和宣傳基建工程兵這支隊伍的素材資料,讓人們不能忘卻這支部隊在各時期各省的分布情況;此外,有了這樣的聯系溝通渠道,今后出版發行的基建工程兵的書籍將繼續提供給各省軍事博物館,使這支隊伍在各軍事博物館的歷史書籍資料得到更進一步的豐富完善。最重要的是,當廣大人民群眾去各軍事博物館參觀時,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基建工程兵這支隊伍,宣傳這支隊伍,銘記這支 “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 的光榮部隊在各省所做的重大貢獻。
聶進良退休不褪色,依然展現著軍人的愛國情懷。他積極傳播和弘揚拓荒牛精神,為各省市革命軍事博物館填補歷史空白,豐富館藏內容,堅定弘揚紅色文化和拓荒牛精神。他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軍人的自覺性,及時向深圳市拓荒史研究會黃干達會長做了匯報,并提出向各省市革命軍事博物館捐贈基建工程兵史料的想法,得到了黃會長的高度重視和熱情支持。
說干就干,吃苦耐勞、肯干實干的聶進良立即行動起來。一方面,他以基建工程兵的視角,收集翔實的史料。他再次翻閱自己多年來積累的資料,走訪當年的戰友,挖掘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和細節。每一份史料,他都仔細甄別、整理,確保其真實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面,他通過各種渠道和網絡手段,聯系到了各省軍區的軍博籌備辦公室負責人以及地址電話,進行溝通交流。在電話中,他熱情地介紹深圳這支部隊、深圳市拓荒史研究會以及基建工程兵書籍和文章史料,耐心地說明捐贈的想法、目的和意義。有時候,為了聯系上一個負責人,他要打十幾個甚至幾十個電話;有時候,面對對方的疑慮和不解,他要反復解釋,直到對方理解和支持。 到 2025 年 3 月中旬,聶進良以深圳市拓荒史研究會的名義,將基建工程兵有關的文章資料發給全國各軍事博物館,并將書籍史料全部郵寄捐贈到了 29 個省的革命軍事博物館和陸軍革命軍事博物館。并且各省市革命軍事博物館現已陸陸續續將《捐贈證書》寄回到深圳市拓荒史研究會。這些證書,不僅僅是對聶進良個人的認可,更是對他所代表的深圳基建工程兵群體的敬意。
圖片
在同各省革命軍事博物館的交流溝通中,聶進良得知有些革命軍事博物館還不知道基建工程兵情況。忠于黨的事業、善于收集史料的他,主動將近幾年基建工程兵各支隊(師)出版的基建工程兵有關書籍和基建工程兵國防建設和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的有關文章,并分別直接寄到有關省革命軍事博物館。他委托在遼寧鞍山工作生活的原基建工程兵一支隊任伯俊戰友,將《光輝的歷程》一書(此書敘述了原基建工程兵一支隊 1966 年 8 月 1 日在四川江油成立,承擔了長鋼及鞍鋼等全國各地的國家重大項目歷史背景),捐贈寄給了四川革命軍事博物館。他還向遼寧省革命軍事博物館捐贈了基建工程兵在遼寧參與建設的相關史料,包括當年部隊建設鞍鋼等項目的珍貴照片、文件資料等,讓遼寧的軍事博物館能更全面地展現基建工程兵在當地的奮斗歷程。這些捐贈的史料,如同打開了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后人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基建工程兵為國家建設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圖片
此外,聶進良還積極與廣西、云南、四川等曾經有基建工程兵駐軍的省份聯系,捐贈史料的同時,還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幫助這些省份的軍事博物館更好地籌備和展示基建工程兵的相關內容。在與廣西革命軍事博物館的交流中,他詳細講述了基建工程兵在廣西參與國防建設的故事,為博物館的展覽策劃提供了寶貴的建議。他的熱情和專業,贏得了各地軍事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
在捐贈過程中,聶進良深刻感受到,人們對于基建工程兵的歷史充滿了好奇和敬意。每一次與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交流,每一次收到《捐贈證書》,都讓他更加堅定了繼續傳播拓荒牛精神的信念。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為了填補軍事博物館的歷史空白,更是為了讓后代銘記這段歷史,傳承和弘揚基建工程兵 “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 的精神。
圖片
如今,聶進良雖然已經退休,但他依然活躍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拓荒牛精神的道路上。他經常受邀到學校、社區、企業等地,為人們講述深圳基建工程兵的故事。在學校的講臺上,他看著孩子們充滿好奇和敬佩的眼神,心中充滿了希望,他用生動的語言,將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娓娓道來,讓孩子們深刻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社區的活動中,他與居民們分享自己的經歷,引發了大家對城市發展和奮斗精神的深入思考;在企業的培訓中,他鼓勵年輕的員工們發揚拓荒牛精神,勇于創新、敢于拼搏,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聶進良,這位深圳基建工程兵老兵,他就像一頭不知疲倦的拓荒牛,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拓荒牛精神的道路上,不斷耕耘,默默奉獻……
編輯:盧瑩
編審:余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