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夢晴
近日,德州市愛心善舉頻傳,盡顯“大德之州”風范。
4月11日,德州市武城縣的安振全、樂陵市的王壽月相繼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令人動容。同時,來自禹城市的董林、平原縣的宋云凱,在進行了一系列捐獻前的準備工作后,也在4月14日進行造血干細胞捐獻,他們共同詮釋了德州人的大愛精神。
4月14日上午10點,記者聯系上董林時,他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六零醫院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凌晨5點我就起來了,7點10分正式開始的,預計將采集到12點半。”董林解釋,捐獻造血干細胞是個精細且耗時的過程,為滿足患者用量,后續可能還需再次采集。
董林是禹城市發改局農業農村股股長,也是禹城市第3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2024年11月,接到初次配型成功通知后,他積極配合高分辨配型、體檢,為讓身體達到最佳狀態,他嚴格遵醫囑,加強營養,作息也變得格外規律,然后毅然踏上了這場生命接力之旅。
時間回溯到4月9日,董林住進醫院,開始接受一系列醫學檢查,并注射動員劑,為14日的捐獻做足準備。而他的愛心之舉,早在多年前就已種下種子。自2004年起,董林每年主動堅持2——3次無償獻血,至今已捐獻21次,累計達到8200ml,他回憶道:“20歲過生日時,想做點有意義的事,看到報紙上和新聞里別人獻血,就決定自己也去試試。” 2018年6月的一個周六,董林路過獻血車時,了解到留存造血干細胞血樣能挽救血液病患者生命后,毫不猶豫地選擇留樣入庫。
其實,這是董林第三次接到初次匹配成功的電話,他表示,此前兩次,第一次因為患者身體原因終止,第二次因為他的匹配排序是第六名,根據優先選擇的規則未能捐獻。而此次,他是唯一供者,在300多萬入庫者中,僅有他與患者成功匹配。“因為前兩次沒有成功,并且因年齡增長,我一開始并沒有報太大希望,而且也有點猶豫和壓力。”董林坦言,但想到捐獻造血干細胞能挽救一條鮮活生命,若不捐獻可能會終身懊悔,那份挽救生命的責任感讓他堅定信心,便勇敢地邁出這一步,也期盼患者能早日康復。
在采訪過程中,董林接到了家中長輩的電話,關心他的情況。“其實我一直瞞著家里人,如果不是小區里有人刷到了有關我的視頻,家里人還不知道這件事情呢,他們很著急和激動,擔心我的身體。”董林表示,未來他將在這條愛心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當天,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同樣進行著造血干細胞采集還有來自德州市平原縣腰站鎮衛生院的宋云凱,他也是平原縣第9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據了解,今年35歲的宋云凱,有著多年獻血經歷,自2014年起便堅持一年獻血兩次,用熱血傳遞溫暖。2022年7月15日,在獻血車開展的宣傳活動影響下,他了解到造血干細胞捐獻知識,主動選擇留樣入庫,成為了一名志愿捐獻者。
2023年,宋云凱首次接到初次匹配成功的通知。“當時很激動,但因為患者身體原因沒有成功。”宋云凱說。2025年3月下旬,他再次接到電話,成為患者的唯一供者。此后,他積極調整生活狀態,健康飲食、運動鍛煉、戒煙戒酒,以最佳狀態迎接捐獻。
4月9號,宋云凱住進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過程中雖有動員劑帶來的酸痛,但他始終保持平靜,于4月14日完成了造血干細胞的采集。“今天上午6點起床做準備,8點半開始采集,12點10分結束。”當天下午,宋云凱便能出院。
“這既是一次愛心救助,也是我和患者特別的緣分,我也希望能通過我的實際行動,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細胞志愿者的行列,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生命的希望。”宋云凱表示,此次捐獻,他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未來還將繼續參加獻血,若有需要,會毫不猶豫地再次捐獻造血干細胞,讓愛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