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購
1910年,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首次成功駕駛飛機從軍艦甲板上起飛,這一創舉標志著航空力量與海軍艦艇的深度融合由此開啟。 當時,人們便開始探索將航空器搭載于大型軍艦的可行性。 然而,傳統戰艦的空間有限,難以滿足固定翼飛機的起降需求,于是水上飛機母艦應運而生。
早期的水上飛機母艦實質上是水上飛機的保障平臺,采用吊裝作業模式: 執行任務時,艦載起重機將水上飛機吊放至海面,使其在水面完成起飛; 任務結束后,飛機降落在海面,再由起重機回收至艦上,進行維護和整備。
盡管水上飛機母艦在當時的地位并不顯赫,但其在實戰中已開始嶄露頭角。1915年,英國艦隊炮擊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的土耳其目標時,水上飛機母艦搭載的偵察機發揮了關鍵作用——它們不僅提供了敵軍動向的情報,還承擔了火炮校射任務。這是海軍指揮官們首次深刻體會到航空偵察的優勢:飛機能夠遠距離觀測彈著點,并及時反饋修正數據,大幅提升了炮擊精度。
一年后的日德蘭海戰中,英軍的水上飛機再次證明了其價值。盡管受限于當時的通信技術,偵察情報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但艦隊指揮官們已意識到,這些“空中的眼睛”具備非凡的潛力。
1915年恩加丁號和艦尾上的肖特兄弟水上飛機。它為1916年參加日德蘭海戰為大艦隊提供了空中偵察能力,成為歷史上首艘參與海戰行動的“航空母艦”。
盡管水上飛機母艦在偵察和校射方面展現了一定價值,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明顯。首先,水上飛機依賴海面起降,在風浪較大的海域——如常年風高浪急的北海——操作極為困難。此外,水上飛機母艦航速緩慢,難以跟上以戰列艦為核心的英國主力艦隊,常常在機動中被甩開。更關鍵的是,水上飛機因配備浮筒而阻力大增,飛行速度遲緩。例如,德軍在北海偵察時頻繁使用齊柏林飛艇,英軍雖多次嘗試用水上飛機攔截,卻因速度差距從未成功。
面對這些缺陷,海軍指揮官們開始思考:既然水上飛機母艦難以滿足需求,能否讓戰列艦直接搭載陸基飛機?然而,這一設想對工程師們提出了嚴峻挑戰。戰列艦空間有限,若要在艦上設置飛行甲板,面積必然狹小。經過測算,工程師發現,若艦艇以25節航速逆風航行,戰斗機僅需約9米的跑道即可起飛。這意味著,一塊10米左右的甲板或許足夠——但關鍵在于,這塊甲板必須能隨時調整方向,以對準逆風。
然而,傳統海戰中,戰列艦需保持固定編隊,以側舷火力與敵艦交火,不可能為放飛飛機而隨意轉向。于是,工程師將目光投向了戰列艦的炮塔。主炮炮塔頂部空間開闊,且具備旋轉能力,恰好可滿足甲板朝向逆風的需求。經過設計,他們在炮塔頂部安裝了長約10米的飛行甲板,既不影響炮塔運作,又能為飛機起降提供平臺。
對于較重的雙座偵察機,起飛距離要求更長,工程師進一步創新:在炮管上加裝可拆卸的甲板延伸段,使用時展開,不用時拆除,確保火炮俯仰不受影響。
1917年10月,索普威斯“幼犬”式戰斗機停泊在“反擊”號戰列艦的炮塔平臺上。
1917年,英國海軍在“反擊”號戰列艦上首次成功安裝了炮塔飛行甲板,并于同年10月實現了艦載機起飛。這一突破迅速得到推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英國已有26艘主力艦完成改裝,每艘戰艦配備前后兩座炮塔甲板,通常搭載一架雙座偵察機和一架單座戰斗機。此外,另有10艘戰艦完成了甲板安裝但尚未配備飛機,還有8艘主力艦的改裝計劃正在推進。
這一創新很快引發國際效仿,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紛紛為本國戰艦加裝類似甲板,使炮塔航空甲板成為一時風潮。然而,這一設計存在明顯短板:盡管飛機可借助逆風在短甲板上起飛,卻無法實現艦上降落。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即便輕型飛機具備短距起降能力,10米長的甲板仍遠不足以支撐安全回收。因此,執行任務后的飛機只能迫降海面或飛往陸地基地,極大限制了作戰靈活性。
面對艦載機無法在戰艦上降落的難題,英國海軍發展出一套實用的戰術準則:當艦隊在近海活動時,艦載機完成任務后可飛往沿岸基地著陸;若艦隊位于遠海,飛行員則實施海上迫降,由隨行驅逐艦或小艇進行救援。至于飛機本身,若條件允許則嘗試回收,否則便直接放棄——在艦隊決戰的關鍵時刻,損失一兩架飛機被視為可接受的代價。
英國飛行員弗雷德里克·魯特蘭德駕駛飛機在英國“雅茅斯”號航母上起飛。攝于1917年6月28日
飛機在英國“澳大利亞”號炮塔上搭建的飛行甲板上起飛。攝于1918年3月7日
英國飛行員愛德溫·鄧寧駕駛飛機在“暴怒”號航母著艦。攝于1917年8月2日
一戰結束后,各國海軍仍普遍在主力戰艦上保留炮塔飛行甲板。歷史照片中,我們常能看到戰機從十幾米長的炮塔頂部甲板逆風起飛的壯觀場景。然而,這種設計很快暴露出諸多問題。
首先,暴露在外的飛機長期經受海風侵蝕與鹽霧腐蝕,故障率居高不下。由于缺乏封閉式機庫,維護保養工作異常困難,戰機時常處于“能用是運氣,不能用是常態”的尷尬境地。
更關鍵的是,隨著航空技術的進步,戰斗機重量持續增加,原本10米左右的炮塔甲板逐漸無法滿足起飛需求。即便將甲板延伸至炮管,最大也只能提供約21米的跑道——這對新一代戰機而言已遠遠不夠。
面對這一困局,工程師們轉換思路:既然無法延長甲板,那就提高起飛初速度。于是,艦載彈射器應運而生。短短數年內,這種新式裝備便陸續裝備于戰列艦、巡洋艦等主力艦艇,最終取代炮塔甲板,成為艦載機的主流起飛方式。
“尼米茲”級航母上的彈射器(圖片來自網絡)
如今提起彈射器,人們往往將其視為航空母艦的專屬裝備。 然而歷史的發展脈絡揭示了一個有趣的事實: 這項技術的雛形最初是為戰列艦和巡洋艦等主力艦艇搭載艦載機而研發的。 直到后來,經過改良的彈射系統才被移植到航母上,并最終發展出現代化的航母彈射裝置。
隨著彈射器的普及,曾經風靡一時的炮塔甲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在留存的歷史影像中,我們依然能一睹當年戰機從短短10米甲板上驚險起飛的震撼畫面。
編輯/云苓
審核/老虎
熱銷中!
《航空知識》2024年合訂本
風上風云|云端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