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44
編者按
豆瓣評分高達9.5的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播出后,影迷們被電視劇中三代女性的代際托舉、在困境中的堅持和敢于掀桌子的勇氣等因素深深打動。
不少自閉癥孩子家長,也在這部劇里看見了自己三代人的影子。作家、自閉癥孩子媽媽張雁就是其中一員。追完劇后,她發出了靈魂拷問:
“如果愛純沒有生一個這樣爭氣的女兒,生的是一個有自閉癥的孩子,她要拿她的夢想怎么辦?她還能苦盡甘來嗎?”
愛純是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中的虛構人物,但我們的生活是真實的。
自從上世紀80年代國內診斷了第一例自閉癥病例以來,我們已經有四代自閉癥家長成長起來。我在采訪和寫作中國自閉癥群體生活故事的過程中,也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父母和家庭。
看劇的時候,我經常代入我和他們的現實生活,一時會心而笑,一時五味雜陳。
文 | 張雁
作家、教師,27歲自閉癥孩子樂漁母親
著有自閉癥兒童家庭為主角的書籍《蝸牛不放棄》
自尊自愛:“拿到屬于自己的票數”
愛純的媽媽光禮是一個拼命的女人。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她做海女,每天冒著生命危險潛在水下捕撈海鮮,總是最后一個浮出水面。
但是這樣一個做事奮不顧身的女人,卻在看到女兒給自己寫的詩時痛哭,說“像我這樣一無是處的媽媽”不配得到女兒全心的愛和孝敬——被傳統價值觀束縛的女性總是認為自己微不足道,她勇于為女兒爭取權益卻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非常卑微的位置上。
在我們的周圍,很多養育特殊孩子的母親也會有這種“不配得感”。一方面是覺得生了個殘疾孩子對不起家人,另一方面覺得自己孩子都這樣了,如果還能過得愉快一點,打扮得靚麗一點簡直是沒有心肝。
但是你把自己過成祥林嫂似的凄慘樣子,孩子會因此獲利嗎?老公會因此更愛你更心疼你嗎?
并不會。在我的周圍,陸續發生幾起星媽“被離婚”的案例。那些殫精竭慮甚至嘔心瀝血為孩子付出的媽媽,有的辭去了工作,有了熬壞了身體。但一有風吹草動,遇到的可能是背叛和遺棄。
與她們相反,愛純是一個高自尊的女性。她從小就品學兼優,一心力爭上游。詩歌比賽拿了第二名,她想做第一名。選班干部被有錢的同學擠掉班長的位子,她哭著去找老師說:“明明我才是得了37票(最高票)的!“
得益于媽媽全心全意的愛,愛純的配得感很高。她認為自己應該讀書,上大學,離開濟州島這個窮鄉僻壤,擺脫母親那種苦難卑微的生活;她認為自己應該上桌吃飯而不是伺候丈夫;她認為自己才是一家之主,因為船是媽媽和奶奶給她的錢買的;她認為自己能夠當魚會會長,因為她有能力為大家爭取利益……
結果,她不但能上桌吃飯,還能當家作主。她成了當地第一位女性魚會會長,她雖然沒能上大學,但堅持寫作,成長為一位作家……
“一只鳥站在樹枝上,它從不怕樹枝斷裂。因為它信任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p>
要想別人看得起自己,自己首先要看得起自己。好好愛自己、珍惜自己,這是愛純教給我們的第一個幸福秘訣。
勇于掀桌:在家庭里尋求支持與平衡
無數文藝作品都謳歌女性的“無條件付出不求回報”,似乎只有這樣做才算是一個道德楷模和賢妻良母。但它們都回避了一個真相:家庭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的集合,付出要求回饋才是正常的。單方面的犧牲,無條件無反饋的付出是不正常的,必然會損害當事人的身心健康,并導致家庭關系失衡。
與之相反的另外一種論調則是把家庭中的爭執看做古代大宅門的“宅斗”,強調要不擇手段地占上風,否則就會被“吃干抹凈”。
當你感到受到不公平待遇時,是挺身反抗還是忍辱負重顧全大局?
這其實并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項。因為生活是復雜的,人際關系也是復雜的。有人說“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我倒覺得,它是一個講求情理平衡的地方。一般的生活瑣事,不必斤斤計較,但涉及到重大利害關系時,必須堅持。
愛純開始嫁到梁家,也努力做個好妻子好媳婦,受到委屈最多背后和丈夫抱怨幾句。幸好老公百分百支持她,經常為她出頭。女兒金明受到重男輕女的婆婆、太婆婆歧視,她盡量用平和的方式為孩子爭取最好的生活和教育。
只有當兩代婆婆要讓金明像光禮那樣當海女時,愛純終于爆發,一把掀翻了供桌——她的勇敢堅持為女兒打開了通往自由的上升通道。
因為有了一個特殊的孩子,很多星媽會下意識地回避家中的分歧和爭吵。寧可以忍耐和讓步來換取相安無事。
甚至當另一方做出損害家庭損害妻子的事情也一忍再忍,只要不離婚一切都可以接受,只為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和更多的資源支持。但通常這種忍辱負重并不能帶來對方的體恤和悔改,只是把自己的軟肋暴露給對方,讓他更加肆無忌憚。
表面相敬如賓的家庭未必是幸福的,吵吵鬧鬧是生活的一種常態。分歧和爭執并不會動搖家庭關系的基礎,一方無原則妥協,一方拒絕溝通獨斷專行才會讓家庭陷入困境。
堅持己見,不要害怕提要求,因為這是你的權利。這是愛純教給我們的第二個秘訣。
從托舉到協力——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姥姥在海里游,媽媽在地上跑,我才能在天上飛。”這是愛純的女兒金明的感悟。
十多年前,我因為生育二胎辭去工作,不但沒收入還要自己交社保。有一年春節,媽媽偷偷塞給我一個紅包,對我說:“還是要去工作。女人有工作有工資不用手心朝上(跟老公要錢)才硬氣。”
我的媽媽沒有留給我一條船,但是她帶給我獨立自強的人格力量,深深植根在我的心中。
比較不幸的是,我們沒有生一個“能在天上飛”的兒女,我們生的是一個特殊孩子。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托舉,他也不可能出人頭地飛黃騰達,能生活自理就不錯了。
這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痛。那些不能實現的夢想,那幾代人奮發向上的躍遷通道,就在我們這兒猝然折斷,再也沒有希望復活了。
等等,父母養育我們,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幸福還是成全他們的臉面光宗耀祖?
我們養育兒女又是為了什么?
我一直不喜歡“托舉”這個詞,它有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感動的苦情味兒,好像父母對孩子就是一種單方面的付出。而且這個托舉一定是向上的,要把孩子弄到自己所不及的高處。
但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要過。如果他就是沒辦法呆在你中意的那個高處,你還托不托舉不舉?你應該怎么托?往哪兒舉?
我養育了兩個男孩。一個是自閉癥孩子,一個是普通的孩子。
在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我體會過養育成功的喜悅,也有過托舉失敗的痛苦。但最終我明白了一件事:與其一廂情愿地托舉他到你以為的高處,不如設身處地想一想:他能夠在什么樣的環境當中感到自由自在并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與名校、優生、高績點相比,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心靈相通。與單方面的托舉相比,更適切的是你們達成共識,協力謀求發展。
特殊孩子也是一樣。我家樂漁雖然是個中低功能的孩子,但他包攬了我家“倒垃圾”這項家務,又學會了從洗衣機里把衣物拿出來晾曬。
在慧靈家合這個社區家庭里,他和伙伴們一起為老師幫廚,擺桌,洗碗。有的學員還學會了炒菜,采買。他們不是在單純享受別人的供養和服務,而是作為家庭的一員參與分工合作。
有付出有回饋,有勞作有享受,這才是一個人應該過的生活。也是一個家庭長期幸福的保障。
以共識和協力代替單方面的托舉,這是讓我們幸福的第三個秘訣。
附記:
1960年3月,當愛純的媽媽光禮在海里冒著生活危險潛水捕撈鮑魚的時候,我的媽媽正在做臨時工。
由于60年代初的災荒和經濟困難,爸爸媽媽所在的國營電廠大批裁員,很多與媽媽同時進廠的年輕工人都被動員回鄉,時稱“下放”。
據說那幾年大約有二千萬人被下放。剛結婚不久的媽媽為了養活自己,為了留在城里和爸爸繼續生活,到處打零工。抬預制板,背水泥袋……什么苦活累活都干,一天卻只能掙塊八毛錢。
堅持了幾年以后,廠里為這些職工家屬另行開辦了一個加工廠,她成了“家屬工”,一直干到退休。幾十年的辛勤勞作使她落下了腰疼腿疼的毛病,她還受過工傷,右手食指明顯比左手短一截。
三月下旬,我的媽媽去世了。在她那個時代,養育孩子不叫“托舉”,叫“拉扯”。
這是一個非常生動的詞,你可以想象一家大小在趕路,大的拉著小的,小的扯著大的。在人生的路上,我們都是趕路人。
所以不存在從下向上的“托舉”,而是大家一起經歷一段旅程。經歷所有的風霜雨雪,悲歡離合。
中間我們長大了,不再需要父母拉扯,我們也能為家庭出力。后來我們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孩子就去拉扯孩子。等到父母老了,輪到我們攙扶他們。步子慢下來,然后終有一天彼此失散。
或許,這才是人生的本來面目。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發布。本號長期征集線索/稿件,一經采用,稿費從優。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系:contents@dmhxm.com。
點擊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