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季媛媛 編輯丨陳曉平 張偉賢
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喉科走廊的長椅上,張淑芬攥著聽力檢測單的手微微發抖。
診斷書上,“雙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聾”幾個字,猶如重錘一般,狠狠地砸在了她的心坎上。
診室門開合的間隙,瑞士助聽器銷售代表黑色西裝上的金屬徽章閃過冷光,他緩緩展開的報價單上,那刺眼的“單耳28800元”,如同火焰一般灼烤著老人的雙眼。
這個場景每天在全國287家三甲醫院重復上演。
來源:圖蟲
當跨國企業驗配師用流利的英文操作著進口設備時,江西修水農民李建國正把網購的“助聽器”往耳朵里塞——標注“德國技術”的黑色塑料盒,在淘寶頁面閃爍“限時特價199元”的紅字。
“對非專業人士來說,助聽器技術可能是一個謎。”
聯影助聽器事業部臨床與市場負責人、資深聽力康復專家屠文河告訴記者,關于助聽器的信息紛繁復雜,各種虛假宣傳、誤導性信息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
尤為迫切的是,中高端助聽器多為進口,單只普遍在2-5萬,大量聽障患者無力負擔,得不到很好幫助。
高低難辨
屠文河介紹,行業中通常根據價格和技術特性進行分類。
5000元以上價格,通常被認為是高端產品的范疇;低于1000元的,則通常被視為入門級或低端產品。這種劃分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
從技術看,高端助聽器的一個關鍵性能指標是降噪技術,它能確保在噪聲環境中清晰聆聽。例如,即使信噪比低至-5分貝,依然保持良好聆聽效果。
連帶抗嘯叫、智能聲場景等技術,共同構成高端助聽器綜合性能的組成部分;在復雜言語噪聲環境中,言語識別率的高低,也成衡量助聽器性能優劣的關鍵指標。
那么,如何判斷助聽器的高端與否?
“用戶可能直觀感覺到兩個助聽器之間的聽覺差異很大。”
屠文河介紹,助聽器技術的差異與聽覺感受直接相關,一般無法具體說明差異所在,因為參數可以人為調整,識別起來較為困難。
來源:網絡
同時,助聽器市場充斥亂象,包括技術造假、虛假宣傳、售后缺失、驗配混亂等。
如在帶貨直播間,商家宣稱助聽器“免驗配、免調試買來就能用”,實際可能跳過必要的聽力檢測與個性化調試環節,未經專業驗配的助聽器,易放大噪音或增益不當,導致耳痛、炎癥甚至神經損傷。
“有些助聽器聲稱無需驗配,實際可能會引發更多問題。”屠文河說。如使用免驗配的產品,最終聽診效果可能會受很大影響。
聽力問題看似微小,其隱秘性帶來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以老年人為例,其與關聯性老年性疾病,如聽力損失與抑郁癥、阿爾茨海默病等密切相關。
有研究表明,由于聽力障礙導致社交減少,認知負荷加重,注意力與記憶力隨之下降,情緒障礙風險顯著上升,聽力損失人群患癡呆癥的風險是正常人群的2~5倍。
國產失語
中國聽力障礙患者市場潛力巨大,據統計,聽力殘疾患者總數達到2780萬人。
其中,老年和兒童兩個群體的聽障康復需求尤為迫切。
據調研,65歲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3存在中度及以上的聽力損失;75歲以上老年人中,更是上升至約1/2。
國內助聽器產品的滲透率,卻相對較低,不足5%;即在每100名有需求的人中,不到5人真正使用助聽器。
更深入的數據顯示,市場上有超過5000萬臺助聽器被束之高閣,成為“抽屜里的寶藏”,實際使用率僅僅維持在30%左右。
“對養老院進行調研時,我們發現了一位老人,他擁有四五副由子女從國外寄回的助聽器。”屠文河看到,由于缺乏專業的驗配和調試,這些助聽器最終都被閑置。
用戶拒絕使用助聽器的原因多種多樣:
有人因為聽力問題感到心理壓力,不愿意讓他人知道;也有人因助聽器價格昂貴、驗配不便或缺乏專業服務,選擇放棄;未經專業驗配的助聽器,效果不盡如人意……
屠文河認為,當前助聽器市場存在兩大痛點:
其一價格高昂,中高端領域長期被進口品牌占據主導地位,技術壁壘較高,進口高端助聽器單只售價,可高達4萬~5萬元,一對則需接近10萬元,這對普通家庭來說難以承受;
第二國產失語,國產助聽器在高端市場幾乎無立足之地,在中低端市場也僅占約10%的份額,核心原因還是關鍵技術尚未取得突破。
記者調查發現,進口領域以丹麥瑞聲達、奧迪康、瑞士峰力等五大品牌為代表,其占據90%的市場份額,產品售價普遍超過2萬元大關。
國內企業則大多聚焦于中低端市場,如歐仕達、新聲、惠耳、愛可聲等國產廠商,共同占據剩余10%份額,定價普遍低于萬元,主打性價比。
標準落地
屠文河提醒,醫療級聽力服務,本身蘊含著嚴格的規范性要求。
市場上的助聽器獲得國家醫療器械注冊證,意味著滿足基本的入門要求。是否有此證書,是一個關鍵的區別。
“我們一直希望通過數字化創新和自主可控的高性能芯片,結合AI技術,從源頭上進行助聽器創新,使這一過程更加科學和便捷。”
屠文河解釋,就當前市場狀況,中國在相關標準制定上,尚未達到能深入剖析細微差別的程度。
例如,當一個人的兩只耳朵聽力不均時,就需要一個符合國際聲學標準的隔音室,該環境應保持安靜無噪音、溫度適宜、濕度適中、光線柔和,并且避免干擾因素。
來源:網絡
好在,相關標準也在推進中。
3月下旬,國家標準《聲學助聽器驗配管理》全國宣傳貫徹活動舉行,這是國內首份助聽器驗配管理的國家標準。
其為助聽器驗配服務的全過程提供指導,明確適用主體,包括助聽器驗配服務機構、從業人員、驗配設備以及驗配服務質量管理等。
屠文河提醒,除了驗配標準,從業人員素養也急需提高,從現實情況來看,全國范圍內聽力師的數量明顯不足。
據一份857家聽力語言康復定點服務機構的調研,其共有聽力服務人員599名,平均每個機構不足1人,專業背景為醫學類的,只占37.74%。
況且,服務的定價權掌握在服務商手中。
專業型服務商也傾向于推廣中高端的產品,因為服務價值即包含在幾千到上萬的終端產品價格中。
“作為一個聽力師,當我的用戶來咨詢我,或者第一次真正康復時,他們的眼神從空洞變得有神,整個狀態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屠文河希望,各方攜手,幫助更多人享受到高性價比的助聽器產品。
(張淑芬、李建國為化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除標注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