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yī)院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產(chǎn)房外,眼淚打轉的是外公外婆,滿臉喜悅的是爺爺奶奶,故作堅強的是爸爸; 老人生病,最多是一個陪護,病房里的氣氛壓抑凝重;但孩子生病,“4+2”陪護是常態(tài),一家人忙前忙后哄著孩子; 重癥監(jiān)護室外,患者配偶往往比父母更先放棄治療,這不是殘忍,是現(xiàn)實。
當距離生死抉擇一步之遙時,敬畏生命,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
生病,是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
網(wǎng)上流傳這樣一句話:“病房是上帝開的盲盒體驗店:有人拆出絕望保質期,有人摸到頓悟體驗券。”
很多人在病房走一遭,反而愈發(fā)通透,重新看清活著的意義。
苗懷強的媽媽患上宮頸癌后很消沉,他給媽媽報名了癌友俱樂部。
在俱樂部里,30多位病友各盡所能,把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病友中,有大學教授每周給大家上國學課,還有高中老師給大家上音樂課,也有詩人教大家寫詩,天氣好的時候,大家還會去郊游……
在俱樂部,媽媽彌補了年輕時沒有上大學的遺憾,每天認認真真和老師們學知識。
一有集體活動,她就跟著大家忙前忙后,經(jīng)常忘了自己是個病人。
她還熱心地撮合俱樂部里的年輕單身病友,當了證婚人。
媽媽心態(tài)好轉,全家的氛圍都好了起來,不再被疾病的陰霾所籠罩。
五年后,再次復查時,媽媽的身體已經(jīng)痊愈。
醫(yī)生說:“其實很多人是被‘嚇死’的,你如果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再加上科學的治療,還會和正常人一樣的。”
媽媽喜極而泣,和病魔抗爭的這些年,是俱樂部給了她第二次生命。
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像她這樣幸運,癌友俱樂部每年都有人離開,也有人進來。
每當看到俱樂部的新人膽小自卑的樣子,媽媽就會鼓勵他們:“我們改變不了生命的長度,但是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
在俱樂部,人們因不幸相遇,卻又把這段經(jīng)歷演繹得精彩絕倫。
在真實病房生死錄《唯有醫(yī)生看透的人性》中,有太多這樣的故事。
很多人看到書名,都以為內容過于沉重,需要極大的勇氣才能翻開。
但其實,病房,除了疾病,更代表著新生。
每一段故事里,都洋溢著昂揚向上的生命力,為人們帶來熱氣騰騰的希望。
當疾病來臨,我們未必只能消沉度日,充滿希望地生活,也是一件平凡又值得慶祝的事。
正如史鐵生所說:“生病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
當疾病來臨,
親情也會露出明碼標價的底牌
2020年,41歲高齡產(chǎn)婦喬立新產(chǎn)下一名單腎、無肛男嬰,屬于先天的器官缺陷,光手術費用保守估計就要20多萬。
她先前已經(jīng)有過兩次“習慣性流產(chǎn)”,這個孩子,是她多方求醫(yī)才懷上的,她比誰都想救他。
可高昂的醫(yī)療費用,成了這個家庭難以逾越的大山。
圖 | 紀錄片《生門》
慈善組織負責人王姐找到孩子的父母時,他們已經(jīng)決定放棄:
“花費太大,我們這個家庭根本就承受不起。再說了,就算治好了,他也是個半殘,將來也許會把我們這個家給拖垮,他自己也遭罪。”
王姐聽后不置可否,但還是耐心說明了可以提供的幫助——幫孩子籌款,聯(lián)絡醫(yī)院等。
“孩子現(xiàn)在小,不會說話,他如果明白事,會說話,你猜他會主動要求放棄治療,還是會求父母救救自己?他既然被生下來,那就是一條鮮活的人命。”
看著外人都不放棄這個孩子,喬立新也決定試試。
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孩子的第一次手術很順利,被父母帶回家照顧。
可沒兩天,喬立新就要王姐把孩子帶走:“這個孩子我養(yǎng)不了。”
她說孩子太鬧人了,還總哭,每天看著病孩子自己也快抑郁了,丈夫總是和她吵架,說當初就不應該救這個孩子,鄰居還風言風語,多重壓力之下,喬立新幾次想跳樓。
孩子父親王猛是一名保安,每個月只有1800元收入,喬立新全職照顧孩子后,王猛的負擔更重了。
孩子未來的恢復情況是未知的,他們心里沒底,不敢賭上整個家庭的未來。
情急之下,喬立新威脅王姐:
“孩子如果在我身邊,他會一直拖累我。所有的苦、所有的罪、錢,到頭來都得我們自己想辦法。你們不是心好嗎?那就該救人救到底。”
王姐一時被氣得啞口無言,也有些恨鐵不成鋼,可她還是想努力救孩子一命。
最終,他們商量后決定,孩子先交給慈善組織代為撫養(yǎng)三年,三年后,如果孩子恢復健康,父母再接走,如果恢復不理想,他們將永久放棄這個孩子的撫養(yǎng)權。
王姐在慈善群里開了個會,此時,已經(jīng)有很多人不愿意繼續(xù)對這家人提供幫助,但是王姐說:“我們選擇做這個事業(yè)之前應該有所準備,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真正負責任的人只會集中精力解決問題。”
冷靜下來后,大家還是決定施以援手,這不是對喬立新夫婦的妥協(xié),而是對生命的尊重。
畢竟,孩子是無辜的。
“交接儀式“時,喬立新夫婦臉上沒有不舍,在協(xié)議上按完手印,他們十分自然地對視一眼,如釋重負般長舒一口氣。
后來,王姐又接到了喬立新的電話,她說:“王姐,如果孩子做手術需要我簽字,你得提前通知我,不然,我怕到時候我沒有時間。”
在疾病面前,哪怕她身為親生母親,也不得不做出自己的權衡。
知乎上有人提問:什么是人性?
有這樣一個回答:去醫(yī)院看看就知道了,當疾病來臨,連親情都會露出它明碼標價的底牌。
疾病,是人性的顯微鏡。
它撕開最后的底牌,讓人性真實復雜的一面暴露無遺。
(以上人物皆為化名)
醫(yī)院每天都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聽醫(yī)生們親口說↓
我們要如何認清活著的意義?
當今時代,人們普遍有了健康焦慮,“脆皮年輕人”“精神內耗”等早已成為年度熱詞。
很多年輕人甚至迷上了塔羅牌、寺廟拜佛來保健康。
數(shù)據(jù)顯示,90后購買保健品的消費比重逐年上升,褪黑素、護肝片,一度成為打工人的標配。
然而,“早上coffee續(xù)命,晚上Aleve止痛”已經(jīng)成了新時代的早C晚A;
健身房的鏡子里照出馬甲線的同時,體檢B超里卻照出了脂肪肝;
和存款數(shù)額同時增長的,是每年體檢結節(jié)的大小……
在現(xiàn)實的重壓下,很多人陷入了這樣的生存悖論。
人們開始思考:“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
翻開這本《唯有醫(yī)生看透的人性》(完結篇),25個真實故事,既有醫(yī)護人員的所見所聞,也有患者本人的親身經(jīng)歷。
他們用最質樸的語言,將自己的經(jīng)歷感受寫出來。
住在兒童神經(jīng)外科的女孩兒,入院后一直惦記著舞蹈比賽,但她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腦梗,可能一輩子都與舞蹈無緣了;
患了阿爾茲海默癥的奶奶,已經(jīng)忘記了所有子女,照顧奶奶的重擔落在父親一個人肩上,而父親,是奶奶從前認為最沒出息的孩子;
患上白血病的女兒本來只有兩個月的生命,可父親堅決不放棄,最后和女兒一起創(chuàng)造了醫(yī)學奇跡,雖然還有可能復發(fā),但女兒已經(jīng)順利考上大學,和健康人一樣結婚生子......
在這些竭盡全力追求健康的故事里,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珍惜當下的生活。
這也正是書中所傳達給我們的——活著的每一天,平平淡淡就是一種幸福。
有讀者說,在這些人生故事里,明白了該以怎樣的心情去面對不可預知的死亡,明白了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以及,到底應該怎樣活著。
也有讀者看完深夜爆哭,那些錯過的機遇、未競的心愿,忽然就釋懷了,原來除了生死,人生無大事。
這25個普通人的故事,像一盞盞明燈,照見生命的脆弱與堅韌,也讓我們真正懂得,人生無常,平和地生活,已是非常幸運的事。
覺得生活不易的時候,就讀一讀醫(yī)院里的真實故事
里面藏著人世間最大的愛與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