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國帶著10國舉手表決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36.3%關稅時,德國竟帶著5國當場拍桌反對,剩下12國直接集體沉默——這種“左手搶中國市場,右手揮關稅大棒”的魔幻操作,讓全球車企都看傻了眼。
這場讓歐盟內部撕裂的博弈,本質是一場利益與理想的終極對決。德國經濟部數據顯示,大眾、寶馬、奔馳三大車企38%的海外利潤都來自中國市場,僅寶馬一家去年在華營收就達2497億元人民幣。但當中國新能源車以22%的市場占有率(截至2024年10月)在歐洲狂飆突進時,法國政客突然跳出來大喊“狼來了”。更諷刺的是,就在法國高調支持加稅的同時,雷諾集團卻悄悄把電池生產線搬到了長三角,其新研發的Twingo電動車甚至計劃用中國供應鏈降低成本。這種“既要賺中國錢,又要堵中國路”的雙標做派,被網友痛批為“吃相難看”。
歐盟的分裂遠不止于此。意大利一邊高喊“保護就業”,一邊讓本土零部件廠接下比亞迪13臺純電動中巴的超級大單;西班牙網友直接在社交平臺開懟:“中國電動車價格比本土品牌便宜一半,憑啥不讓買?”這種表里不一的操作,連歐盟內部都看不下去——西班牙經濟部長公開致信歐盟,要求重新考慮關稅立場,而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更是直言加稅是“錯誤決策”。
這場鬧劇的背后,是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降維打擊。2024年中歐貿易額突破9800億歐元,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滲透率已從2019年的0.4%飆升至22%。面對這種壓力,歐盟試圖用關稅筑起“馬其諾防線”,卻不料中國車企早已啟動應急預案:比亞迪在匈牙利建廠,蔚來與當地企業技術授權合作,更有車企計劃將歐洲工廠遷往東歐以規避關稅。這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略,讓歐盟的關稅大棒變成了“打在棉花上的拳頭”。
更戲劇性的轉折發生在投票后的24小時。歐盟委員會突然宣布與中國啟動“最低價格機制”談判,試圖用動態價格管控取代關稅壁壘。這一轉變的背后,是中國新能源車在歐洲市場的絕對競爭力——即便加征36.3%關稅,比亞迪ATTO 3在歐洲的售價仍比特斯拉Model Y低15%。當市場規律撞上政治操弄,最終妥協的只能是那些脫離現實的政策。
這場博弈的最終受害者,或許是歐盟自己。德國車企在華利潤因價格戰已損失超200億元,而法國若堅持加稅,中國可能反手提高白蘭地關稅,讓其農業遭受重創。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當中國用市場化手段重塑全球產業鏈時,歐盟的保護主義政策反而加速了自身產業空心化——西班牙電動車協會警告,加稅可能導致當地每年70萬輛的電動車增長目標落空。
當歐盟還在為36.3%的關稅爭吵不休時,中國新能源車已悄然完成全球布局。從比亞迪在意大利的公交訂單到雷諾在中國的電池生產線,從西班牙網友的力挺到德國車企的反對,這場貿易戰的真相早已浮出水面: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任何逆市場規律的行為,最終都將被時代拋棄。你認為歐盟的關稅大棒能擋住中國新能源車的崛起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信息來源:歐盟委員會官網2025年4月10日聲明、德國經濟部2025年4月11日報告、中國商務部2025年4月12日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