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蘇聯軍隊規(guī)模龐大這毫無爭議,雖然我們很難用一個具體數字來描述這支幾乎是人類有史以來空前龐大的軍隊,不過簡單的用“數以千萬”這幾個字來形容一下還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蘇聯軍隊空前龐大,所以當時蘇聯為了有效的武裝這支軍隊也是費盡了心思。
而作為為蘇聯軍隊提供足夠軍用裝備的途徑之一,蘇聯軍事工業(yè)部門普遍采用了多家工廠同時生產同一型號/類型的軍用裝備來擴大產量的辦法,例如當時T-34KV-1以及其他型號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數以萬計的產量就是這么實現的。
不過有意思的是,盡管當時不同工廠同時生產同一類型/型號的軍用裝備是提高其產量滿足蘇聯軍隊需求的不二法門,但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并不是所有蘇聯軍隊需要的軍事裝備都是多家工廠同時生產的,因為當時確實有一種軍用裝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至始至終由一家蘇聯工廠在生產并成功滿足了蘇聯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需要,那么,這種軍用裝備到底是什么,那家工廠又是哪家呢?
好吧,直接揭開謎底,這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始終由一家工廠生產的蘇聯軍用裝備就是當時蘇聯軍隊士兵廣為裝備的鋼盔,具體的說,從戰(zhàn)爭一開始蘇聯軍隊士兵使用的SSH-36,再到后來的SSH-40,這這些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蘇軍鋼盔其實都是由蘇聯萊斯瓦冶金廠生產的。
說到蘇聯萊斯瓦冶金廠,那它可以被稱作蘇聯歷史比早的工業(yè)企業(yè),因為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沙俄時期的1785年(大致相當于我們的大清乾隆五十年)。
當然,在1785年那會是不存在什么鋼盔制造行業(yè)的,而那個時候的萊斯瓦冶金廠也確實不是制作鋼盔的。
因為蘇聯萊斯瓦冶金廠在建立之初的主要業(yè)務是各種小型金屬/其實就是鐵器具的鑄造,或者說,所謂的蘇聯萊斯瓦冶金廠其實一開始僅僅是一家鑄造廠。
實際上,當時(1785年)的萊斯瓦冶金廠也僅僅是完成了工廠主體建筑的建造,并沒有正式開工生產,由于種種原因,直到1787年,蘇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才開始熔化鐵水和正式的生產。
然后到了19世紀中葉,隨著沙俄社會的發(fā)展,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的業(yè)務重點也從小型鑄鐵器具的生產轉向建筑行業(yè)需要的各種金屬構件。
19世紀末,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的生產技術已經很落后了,但在經過沙俄著名工程師弗拉基米爾·舒霍夫的技術改造以后,該廠重新煥發(fā)生機,不但在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上追上時代,甚至還有了其專屬的鐵路和發(fā)電站,總之一句話,這個時候的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已經走進新時代。
然后就到了20世紀,進入新世紀的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在1913年再次更改業(yè)務范圍,因為在這一年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開始搪瓷器具的生產,由于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在搪瓷方向的業(yè)務運營良好,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該廠甚至還開辦了2所培養(yǎng)搪瓷制造技術工人的學校。
再以后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由于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經營搪瓷用品,而搪瓷用品又是當時士兵手中常見的日常用品,所以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很容易就和沙俄軍隊產生了業(yè)務聯系并在戰(zhàn)爭當中收益頗,豐該廠也迎來了其首個興旺時期。
盡管幾年以后羅曼諾夫王朝的覆滅影響了當時很多人和很多工廠的命運,但不管怎么說,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在沙俄改朝換代以后的動蕩時期還是幸存下來。
到了1上世紀三十年代,嗅覺敏銳的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經營者已經意識到再依靠傳統(tǒng)產品已經很難再把工廠維持下去了,所以在這一年,傳統(tǒng)上經營金屬制品的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開始生產汽車儀表。
由于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是蘇聯首家掌握汽車儀表制造的企業(yè),所以該廠很快再次興旺起來。
日期,當時興旺的不僅僅是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本身,甚至就連該廠的周邊地區(qū)也開始繁榮起來,診所、商店幼兒園等配套設施開始出現,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迎來了其第二個興旺時期。
不過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并沒有把企業(yè)的命運都放在汽車儀表制造上面,因為不久以后該廠就開始重操舊業(yè)回到金屬制品行業(yè),具體的說,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回到金屬制品行業(yè)的主要產品是152毫米炮彈、航彈的彈殼、汽車的油箱和罐頭包裝盒等等。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開始嘗試為蘇聯軍隊制造鋼盔。
需要說明的是,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并不是那個國家首個制造鋼盔的企業(yè),因為早在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就有沙俄企業(yè)嘗試為沙俄軍隊制造過高盧國樣式的“亞德利安”鋼盔并有限的裝備過沙俄軍隊。
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研制的鋼盔于1936年被蘇聯軍隊接受,也這就是日后大家都很熟悉的SSH-36型鋼盔。
SSH-36型鋼盔投入批量生產以后很快參加了1936-1939年間發(fā)生在馬德里的那場戰(zhàn)爭,蘇聯軍隊在這場遠東和日本人發(fā)生戰(zhàn)爭、蘇聯軍隊進軍德黑蘭和蘇德戰(zhàn)爭早期的時候蘇聯軍隊都是佩戴著SSH-36型鋼盔。
早在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SSH-36型鋼盔就已經暴露出來了其種種不足,等到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SSH-36型鋼盔不能夠適應現代戰(zhàn)爭的問題更加暴露無遺。
SSH-39鋼盔。
在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已經設計出來了SSH-38和SSH-39兩種改良產品,只是由于種種原因,這兩種鋼盔都沒有被蘇聯軍隊大量接受,這兩種鋼盔只進行了非常少量的生產,然后戰(zhàn)爭的爆發(fā)打亂了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新產品的研制工作,該廠在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不得不加緊新型鋼盔的研制工作。
于是到了1940年9月,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的新產品終于被蘇聯軍隊接受并開始大量生產,,這種新型鋼盔就是后來被稱作SSH-40的那款鋼盔。
SSH-40鋼盔的圖紙。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盡管SSH-40是1940年9月開始大批量生產的,但這種鋼盔的設計圖紙實際上早在1941年6月13日就被蘇聯軍事工業(yè)主管鋼盔研制工作的部門批準了,也就是說,不管是戰(zhàn)爭還是其他什么原因,蘇聯軍隊獲得新型鋼盔的時間延遲了3個月之久,這件事對當時由于使用不當鋼盔而犧牲的蘇軍士兵來說真是一個災難。
SSH-40鋼盔的生產于1942年停止,而在
SSH-40、SSH36等型號鋼盔的生產周期之內,盡管當時蘇聯軍隊使用的軍用裝備都是很多家工廠同時在一起生產,但具體到鋼盔方面,則只有萊斯瓦冶金廠/鑄造廠一家工廠在負責,其累計產量更是超過了2000萬頂,不但普遍裝備了當時的蘇聯軍隊,更有效的保護了不計其數的蘇聯軍人。
SSH-40鋼盔的生產雖然在1942年就已經停止,但蘇聯軍隊使用這種鋼盔的情況并沒有立即結束,實際上,蘇聯軍隊使用這種鋼盔直到1978年,而在當時和此后使用過這種鋼盔的國家更是難以計數。
SSH-40鋼盔歷史之深遠,我們可以從這種鋼盔的造型經常出現在蘇聯各地的“無名烈士”墓上就能夠略知一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