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談判結束,美國公開向伊朗示好。對于美國威脅對伊朗動武一事,俄方選擇置身事外。有分析稱,美伊關系想好,中國也能從中受惠。那么,美國與伊朗之間的談判有哪些進展?中俄對此又持什么態度?
當地時間4月12日,美伊兩國代表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舉行了2018年以來首次談判。據報道,本次會談以“隔空”對陣的方式舉行——雙方代表坐在不同房間中,由東道主阿曼外交大臣巴德爾來回穿梭,傳遞雙方立場和觀點。報道稱,盡管只在會談結束后進行了幾分鐘的直接交談,但雙方均認同會談頗具“建設性”,并同意在下周舉行新一輪磋商。
眾所周知,特朗普重返白宮這兩個多月以來,美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態度,一直呈現出極限施壓與和談交替的復雜狀態,德黑蘭方面則堅決反對與美方進行直接談判,理由是動輒威脅對伊朗動武的美國并不可信。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能以“間接高層會談”的方式,在阿曼啟動首輪核磋商,無疑是相當不容易的。美國中東特使威特科夫在會談前表示,美方愿意做出妥協,但對伊朗的“紅線”不會改變,那就是阻止其生產核武器,并終止伊朗核計劃。
《華爾街日報》認為,無論是接受“間接和談”這一磋商方式,還是在會談開始前暗示核磋商存在“討價還價”的空間,都是美方對伊朗的一種“示好”,目的在于維穩中東局勢,避免美伊關系進一步惡化。
不過,這種“示好”并不是沒有底線。從當前形勢來看,只有德黑蘭方面盡早同意直接溝通并“全面拆除”伊朗核計劃,美方才有可能放棄動武,同時解除對伊朗的一系列制裁。用美防長赫格塞斯的話來說,就是美方希望通過外交途徑確保伊朗不會發展核武器,但如果談判失敗,美軍就可能對伊朗采取“深入且大規模的行動”。
由此可見,磋商形勢上有所讓步的美國,并沒有放棄對伊朗政府的極限施壓。結合美國國防部向中東地區增派軍事部署,將“薩德”反導系統、航母戰斗群等“大殺器”部署在該地區的舉動,有理由相信美以同盟已經做好了采取軍事行動的準備,畢竟眼下已經是以色列政府能等到的最適合對伊朗動手的時機。
有分析指出,反觀伊朗,則有必要抓緊美伊會談這個難得的機會,說服特朗普政府放棄采取軍事行動。因為伊朗背后最大的“依仗”——俄羅斯已經明確表態,不會在美軍突襲伊朗的情況下出兵援助。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強調,俄方并沒有向伊朗提供軍事援助的義務,只會采取一切措施調解沖突。
在美俄關系回暖,俄烏和談進程穩步推進的大環境下,俄方選擇置身之外,不主動介入美伊爭端并不讓人意外。畢竟普京政府的工作重心仍然聚焦在俄烏戰場上,美方尚未采取實質性軍事行動的情況下,俄方是不太可能主動替伊朗“撐腰”,破壞美俄關系回暖升溫的勢頭。
有專家認為,美伊關系存在緩和希望,也存在沖突加劇風險的當下,中方無疑是支持雙方在核磋商上達成共識的。因為對致力于同地區國家友好相處、合作共贏的中國來說,一個和平的中東地區,無疑更能發揮中國的優勢所在。一旦美西方國家解除對伊朗的制裁,伊朗以及整個中東地區都將迎來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屆時,中國也能從中獲益,深化與伊朗在各個領域的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