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特朗普掀起“對等關稅”風波,美國媒體一開始那叫一個自信滿滿,覺得以美國的經濟實力,對抗中國那還不是小菜一碟。可耶倫這位曾執掌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最高權力的“經濟大咖”,一眼就看穿了這場關稅戰的“致命隱患”。她在接受采訪時斷定,美國“很快會收到破壞性的結果,甚至經濟有可能陷入經濟衰退”。
果不其然,4月30日,美國商務部門公布了一組數據:受到“政策調整”的影響,今年第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按年率計算萎縮0.3%,這可是疫情復蘇以來創造的最差經濟記錄 。可特朗普和財長貝森特等人還執迷不悟,認為這種衰退只是“陣痛”,還要求美國人繼續咬牙撐住,他們還打算接著“玩火”。
1日當天,耶倫再度接受《金融時報》采訪,這一次,她直接列舉了三個中美關稅戰的“難點”,把美國的“經濟傷疤”揭了個底朝天。
第一個難點,美國礦產領域被中國“卡脖子”的現狀短期內根本無法解決,這種依賴程度堪稱“高度依賴”。就拿稀土,
1日當天,耶倫再度接受《金融時報》采訪,這一次,她直接列舉了三個中美關稅戰的“難點”,把美國的“經濟傷疤”揭了個底朝天。
第一個難點,美國礦產領域被中國“卡脖子”的現狀短期內根本無法解決,這種依賴程度堪稱“高度依賴”。就拿稀土來說,美國對七種中重稀土的精煉能力為零,完全依賴中國供應 。F-35戰斗機、電動汽車電機等都離不開這種關鍵材料,而中國掌握著全球90%的加工能力。
即便美國唯一稀土生產商MP Materials暫停對華出口,其位于加州的工廠也還是沒辦法處理重稀土,最后還得把原料運往中國加工。過去幾年,美國兩任政府砸下數百億美元,試圖構建“去中國化”的稀土供應鏈,結果呢?全打了水漂,到現在稀土供應鏈都沒建起來,美國的工業發展也因此舉步維艱。
第二個難點,耶倫認為,如果中美不打關稅戰,美國原本能利用進口的中國資源,為自己的清潔能源技術、電池等領域進行技術升級,可現在關稅高得離譜,這幾乎已經沒了希望。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讓相關進口成本激增300%,特斯拉等企業都被迫放棄在美擴大產能計劃。而中國呢,已經占據全球60%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和80%的電池產能,在這場綠色能源革命中,美國徹底淪為了追趕者。
第三個難點,耶倫指出美國進口的產品“約有40%用于國內生產投入” ,特朗普發起的關稅戰,無疑是在給自己使絆子,直接導致美國經濟繼續衰退的可能性大幅上升。美國進口商品中40%用于國內生產投入,加征關稅后,制造業成本直線上升。美國商會代表300萬家企業發出“末日警告”,稱小企業正在批量破產。美國普通家庭也深受其害,研究顯示,對華加征關稅使美國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200美元,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就這么沒了。
此外,中國作為第二大美債持有國(持有7590億美元美債),一旦中國拋售美債,那對美國來說,將是一場金融災難,很可能引發市場恐慌,加劇美元信用危機 。而且,中國在反制措施上也毫不含糊,精準打擊美國的農業,對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加征關稅,直接沖擊了特朗普爭取選票的關鍵農業州,像艾奧瓦州等,迫使特朗普在關稅政策上反復搖擺,態度十分矛盾。
在國際上,美國的單邊關稅政策也遭到了眾多國家的抵制。歐盟、東盟明確反對單邊關稅,德國總理表示“不會在中美間選邊站” ,歐盟因汽車關稅威脅加速“戰略自主”;加拿大、墨西哥也拒絕配合美國對華脫鉤。
全美制造商協會也站出來反對加稅,稱這是在“禍及本土產業”;特斯拉、蘋果等企業更是將40%的產能轉移至中國周邊,就為了規避關稅風險。
耶倫的言論,道出了美國單邊主義的根本矛盾:既沒辦法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又想通過關稅重塑霸權,就像外交部說的,美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雙標邏輯,注定只能以失敗收場。未來全球供應鏈重構與多極秩序成型是大勢所趨,美國要是還繼續沉迷于這場“關稅游戲”,那恐怕會加速其全球領導地位的衰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