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據中國青年網、瀟湘晨報等多家媒體報道,2025年4月14日,中國駐日使館一則地震預警通告引發廣泛關注。日本政府發布“巨大地震提醒”顯示,南海海槽大地震未來30年發生概率升至80%,可能造成29.8萬人死亡的驚人數字。這組冰冷的統計數據背后,折射出一個深刻的人文命題:當自然災害跨越國界時,人類該以何種姿態面對?
日本政府的這個預警是不是危言聳聽?不是的。日本列島每年經歷2000余次有感地震,這個數字背后是精密的地震預警系統與全民防災體系支撐。東京晴空塔的抗震阻尼器、遍布全國的應急物資儲備點、從幼兒園開始的防災演練,構成了現代文明對抗災難的立體防線。日本政府此次將地震概率提升至80%的研判,正是建立在地震監測網絡積累的200萬組數據與超級計算機模擬分析基礎之上,所以說是科學的。日本是世界上采取防震措施最好的國家,此次日本政府預言此次地震可能會造成近30萬人的死亡,可見即將到來的這次地震破壞性之大。
對于日本可能將要遭遇前所未有的天災,我們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在中國的民間,有許許多多痛恨日本人的愛國主義者,中日近代史上的傷痛記憶,如同橫亙在民族情感間的裂痕。他們的態度是,我們無權替先人原諒“日本畜牲”。日本政客不肯向中國真誠道歉,執意祭拜供奉著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以及與中國爭奪釣魚島、跟美國勾結干涉中國內政、覬覦中國的臺灣等舉措,更加劇了這種民族仇恨的情感。有一種極端觀點是,假如某一天中日開戰,中國將核平日本,以報當年的日寇侵華之仇。所以對待日本可能即將到來的大地震,會有那么一點“幸災樂禍”,認為是上天對他們當年罪惡的懲罰。
另一種觀點則比較理性,認為當年的侵華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所為,這種仇恨不能延續到下一代甚至第三代、第四代、第N代。中日友好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中日相互仇視則沒有贏家,是“雙輸”的局面。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舉一些歷史上中日友好的例子,比如徐福東渡、鑒真東渡、日本派遣唐使向中國學習等等,最近的案例是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發生時,日本國際緊急救援隊是第一支抵達災區的外國專業隊伍,他們帶來的生命探測儀在廢墟中定位出19名幸存者。而以往發生的日本大地震,也會有中國救援隊馳援日本的身影,這些穿越歷史陰霾的生命接力,見證著人道主義精神的永恒光芒。
我雖然在情感上非常仇恨日本軍國主義者,但我同時又是一個理性的中國人,認可在天災面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當然也包括日本。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山本隆三的研究顯示,重大災害期間民眾的"共情半徑"會擴大3至5倍。這種心理機制揭示,人類對同類苦難的本能關懷,能夠超越政治與歷史的邊界。當年為何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因為國共有共同的敵人日本侵略者。假如地球遇到外星文明的侵略,我相信所有的地球人會暫時摒棄恩怨眾志成城,共同抗擊地球遭到的毀滅性災難。站在人類文明的維度審視,自然災害從來不是某個國家的專屬苦難,而是全世界所有國家應該攜手共同面對的。從龐貝古城的火山灰到里斯本大地震,從印度洋海嘯到福島核事故,災難始終在拷問人類文明的韌性,我們得有這樣的胸懷和境界。
我們當然不會忘記那段日本侵華的苦難歷史,但不忘歷史不是為了永久延續仇恨,而是為了以史為鑒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目前中日既有矛盾沖突又有緊密合作,矛盾沖突主要集中在釣魚島的歸屬,以及要求日本政客對那段歷史悲劇的道歉上,緊密合作則是多方面的。據百度AI提供的數據,截止到2025年1月份,中國日資企業達到15000家,他們都在對中國的經濟繁榮做貢獻。在共同防災領域,中日兩國累計簽署了17份合作協議,兩國科研人員還協力同心共同研發出第四代地震預警系統,這些努力不僅關乎技術突破,更是在建構跨越歷史溝壑的文明之橋。理智的中國人認為:在可能到來的巨大災難面前,人類唯有以智慧消弭隔閡,用善意融化堅冰,方能在動蕩的地球上筑起永恒的精神方舟。
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堅持中日互為合作伙伴而非威脅的定位,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假如有一天日本遇到“巨大地震”這種天災,我相信中國政府的態度是立即緊急救援的。中國人民的善良是天下第一的,我們的“一帶一路”計劃,對幫助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助力作用。中國的對外援助甚至是無償的,發揚著國際主義精神。我們只是希望對于我們的幫助,受益者有感恩圖報之心,不要做東郭先生救下的那只白眼狼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