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當一聲,窗玻璃抖得像篩糠!
”5月2日晚,在德雷克海峽捕魚的老張盯著手機地震警報直發愣。
手機定位顯示震中就在船東偏南百來公里,他趕緊往駕駛艙跑,海面上的浪花不知何時變得白花花一片。,這個連接兩大洋的“魔鬼水道”,會在一小時內接連蹦出7.
4級、7.1級兩次強震。
德雷克海峽本就以風大浪高聞名,寬近千公里的海面下,藏著平均3400米的深溝,最深能沒過五千米。地震發生時,智利最南端的麥哲倫大區正迎來冷雨夜,預警短信像炸雷般在居民手機里炸開:“立即撤離沿海!
”當地漁民回憶,警報響起時,碼頭的潮水突然退下去好幾米,露出平時看不見的礁石,老人們直喊“海龍王發怒了”。中國地震臺網和歐洲機構幾乎同時通報震情,可震級數據卻有點“打架”,一個說7.4級,一個報7.
5級,讓關注的人心里直犯嘀咕。
更讓人緊張的是,智利大學地震中心提到威廉姆斯港也有強震,這地方離震中不過百公里,會不會是連鎖反應?
國家預警發布中心隨后發聲,說地震可能引發局地海嘯,卻特意強調“不會影響我國沿岸”,這話讓守在電視前的漁民老李松了口氣。但智利那邊的情況可沒這么輕松,麥哲倫大區的沿海公路上,車燈連成一條長龍,老人抱著毛毯,孩子攥著玩具,往高處轉移。
有當地居民在社交平臺發視頻,海水退去時,沙灘上橫七豎八躺著缺氧的魚,可半小時后,海浪又轟隆隆地卷回來,比平時高了不少。這就讓人想不明白,德雷克海峽遠離大陸,為啥智利要這么緊張?
原來這海峽北邊就是南美大陸最南端,海嘯波跑起來可不管水深水淺。
我國海嘯預警中心的專家打了個比方,說震源深度10公里的淺源地震,就像往水盆里扔大石頭,濺起的水花就近厲害,遠處就沒啥浪了。可老百姓更關心的是,這種遠在南極邊上的地震,會不會偷偷影響咱們的天氣?
畢竟海洋和大氣是連著的,老輩人都說“海動必有妖”。數據顯示,德雷克海峽的海況向來影響南半球西風帶,可這次地震發生在秋末,南半球即將入冬,會不會讓南極的冷空氣提前串門?智利的防災部門倒是很干脆,直接讓沿海萬人撤離,寧可多跑幾趟,也不冒半點風險,這種“寧可十防九空”的做法,引來不少點贊。
但也有人嘀咕,兩次地震間隔才11分鐘,是不是屬于“前震-主震”模式,后面會不會還有更大的?這問號懸在當地人心里,一時半會兒落不下。
我國自然資源部的通報里,反復提到“局地海嘯”,可“局地”到底多大范圍?是幾百公里還是上千公里?
信息留白讓不少人忍不住琢磨。從地圖上看,德雷克海峽像道天然水閘,西邊是太平洋,東邊是大西洋,這么劇烈的震動,會不會讓兩大洋的水流“打架”,影響全球海洋環流?
我個人覺得,面對這種遠海強震,咱們普通人既要相信科學預警,也得留個心眼,多關注后續的海洋監測數據,畢竟大自然的脾氣,誰也摸不透。
就像智利那些連夜撤離的居民,雖然折騰了一宿,第二天發現沒啥大事,但防災意識強總比事后后悔好,這道理擱哪兒都適用。地震后的第三天,德雷克海峽的風浪漸漸平息,可關于這次地震的討論還在繼續:深海地震的監測能不能更精準?跨國預警機制還能怎么優化?
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答案,但有一點很清楚: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類永遠得保持敬畏,多一分準備,就少一分風險。
說到底,地球打個“噴嚏”,咱們就得跟著“擦鼻涕”,只有把預警網織得更密,把防災課學得更透,才能在天災面前多些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