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鞋子、食品、象牙、珊瑚、數碼產品……不少旅客從國外帶回來的東西五花八門,甚至還有人寄回來一些長相奇特、無法直視的活體動物當寵物,殊不知背后存在巨大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危害國門生物安全。
國門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5年4月15日是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今年一季度北京海關截獲外來物種同比增長55.4%,其中就包括“異寵”在內的活體昆蟲和其他活體動物等。
作為防范外來物種入侵的第一道防線,海關的火眼金睛是怎么煉成的?北青報記者來到北京海關所屬北京郵局海關(以下簡稱“北京郵局海關”)進行了探訪。
北京海關成國門安全法治教育基地
“運過來的如果是普通活體動物,會怎么處理它們?”“郵寄的活體動物如果是瀕危物種,又該怎么辦?”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前夕,北京海關國門安全法治教育基地首次面向公眾舉辦對外開放日活動,不少前來參觀的人好奇地提問。
近日,來自北京新府學外國語學校的近百名師生,參觀了北京海關國門安全法治教育基地的禁限物品、國門生物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展區,近距離觀看了海關截獲的各類動植物標本、象牙及其制品等禁止攜帶寄遞物品,并參觀了北京郵局海關郵遞物品監管現場和有害生物及外來物種初篩鑒定室,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教育課。
“以前我并不知道有這么多東西都不能郵寄入境,也不清楚到國外留學、旅游回國時隨身攜帶的行李物品還有這么多要求。”北京新府學外國語學校溫以安同學說,“通過這次參觀學習,我進一步了解了《海關法》《生物安全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等法律法規,也增長了見識,今后進出境的時候會嚴格遵守海關規定,努力維護國門安全。”
生物安全無小事,維護國門生物安全人人有責。北京海關法規處處長何綺紋介紹:“去年,北京海關在北京郵局海關新順國際郵件監管中心精心籌建國門安全法治教育基地,并被納入‘北京市法治宣傳教育實踐中心’名錄。這次我們首次組織開展對外開放日活動,就是希望借助此次活動讓更多公眾特別是青少年了解海關法律法規和執法工作,增強國門安全意識和法治意識,共同守護國門安全。”
廣泛宣傳“異寵”等外來物種的危害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北京郵局海關在監管現場機檢查驗區同步建設了初篩鑒定室。該鑒定室設置初篩準備室、鑒定室、設備室和標本室四個功能區,能夠完成“樣本接收——保存——鑒定——后續處置(標本制作)”的閉環操作。
北京郵局海關副關長王欣月介紹:“如果在郵包中發現疑似外來物種或有害生物,可以第一時間移送到初篩鑒定室,進行快速檢測和鑒定。這樣的設置有效解決了口岸截獲的有害生物送檢耗時長、送檢途中存在逃逸風險的問題,檢測時間從過去的一周壓縮至1—2天,實現對有害生物的快速處置,大大提升了現場監管效率。”
初篩鑒定室以甲蟲類“異寵”鑒定為特色,現有通過總署能力核定的鑒定人員7名,其中5人具有動植檢專家查驗崗位資質。目前具備長戟犀金龜、毛象碩犀金龜、高卡薩斯南洋犀金龜等18種鞘翅目昆蟲的鑒定能力。對于核定能力范圍以外的項目,鑒定室會結合遠程專家協助、智能鑒定設備等智慧化手段,在初篩鑒定室進行快速初篩和樣品的前處理,助力后續進一步檢測。
目前,初篩鑒定室依托北京郵局海關監管成果展廳,積極開展“國門生物安全”宣傳活動。鑒定室現有各類動植物標本共計65種207件,通過展示活體昆蟲(如長戟犀金龜)、植物種子標本,向公眾廣泛宣傳“異寵”等外來物種的危害,宣講國門生物安全法律法規。
嚴防外來物種入侵用上高科技
海關是防范外來物種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加強“異寵”等外來物種監管是海關堅守國門的職責所在。近年來,北京海關為筑牢國門安全防線,按照海關總署部署,大力推進“智慧海關”建設,采用智能審圖等高科技手段提高監管能力。
以北京郵局海關為例,據統計,2023—2024年共截獲“異寵”等禁止進境動植物及其產品1384批次,在此過程中高科技手段的應用功不可沒。北京郵局海關郵遞物品監管科副科長李金鵬介紹:“一是利用海關總署智能審圖算法,對禁限物品、‘異寵’等檢疫禁止進境物品發出智能預警提示,結合實時機檢圖像和郵件申報信息進行同屏比對,全方位提高海關機檢查驗能力;二是開發郵遞物品智慧監管平臺,集成CT機智能審圖、同屏比對、智慧攔截等功能模塊,輔助提升現場判圖效率和準確率;三是深入推進智慧海關建設,運用大數據模型,提升人工智能在海關工作中的應用,以科技賦能實現高效監管與便捷服務。”
非法引進“異寵”可能是在犯罪
近年來,寵物種類越來越多,飼養蛇、蜥蜴、角蛙等長相奇特、色彩斑斕的“異寵”成為了一股熱潮。但“異寵”帶來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不容小覷,一旦發生逸散定殖,在沒有天敵的情形下會迅速繁殖擴散,擠占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嚴重影響我國生態環境安全。
據統計,2025年一季度,北京海關截獲外來物種300種次,同比增長55.4%,主要包括種子、苗木,以及“異寵”在內的活體昆蟲和其他活動物等,其中肝葉饅頭蟹、紅斑瓢蟹、條紋細螯寄居蟹、蘭綠細螯寄居蟹、雜色蜑螺等均系北京口岸首次截獲。
北青報記者從海關披露的典型案件中發現,有人在進境申報時故意偽報瞞報,甚至以“盒子”“工藝品”“飲料”等名稱掩人耳目,企圖蒙混過關。
比如,北京郵局海關曾在進境郵件中查獲“異寵”活體火蠑螈和意大利壁蜥。現場關員在對進境郵件進行監管時,發現某申報為“工藝品”的郵件異常,內部物品與面單申報不符,且機檢圖像顯示疑似夾藏有活體動物;開拆查驗發現,郵件內共計藏有動物15只。經鑒定,其中10只為火蠑螈,為北京口岸第二次查獲;另外5只為意大利壁蜥,為北京口岸首次查獲。這兩類物種在我國均無自然分布,屬外來物種,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異寵”。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海關還與多部門溝通協作形成合力,重拳打擊引進外來物種的違法行為。關于外來物種涉罪已有判例。2024年9月19日,廣東省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拱北海關緝私局立案偵辦的易某某非法引進外來入侵物種紅耳彩龜一案進行一審公開宣判,對被告人易某某以非法引進外來入侵物種罪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對扣押在案的1760只紅耳彩龜,予以沒收。易某某當庭表示服從法院判決,不上訴。這是全國首例公開宣判的非法引進外來入侵物種罪案。
海關呼吁廣大民眾,守護國門生物安全,人人有責、人人可為,切勿購買非法引入的小動物,切勿讓個人的喜愛變成對大自然的傷害。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宋霞
編輯/馬曉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