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信息來源:維基百科,安徽網友@皖韻野甲
如果你在河里面釣到個大甲魚,這時候一位老大爺突然跑過來說讓你放生,你是放還是不放?
近期,安徽一位男子在網絡上發視頻,并講述了自己的一段遭遇:今天釣魚釣了個大甲魚,老人說這個起碼50年了,要放生,我就笑笑,珍珠(鱉)就珍珠(鱉),還50年呢?老鐵們,我說的對不對?
從男子發的視頻可以看出,一只體型巨大的甲魚正趴在水里,一口咬著魚鉤掙扎,從它的腦袋大小就能看出,這甲魚個頭真不小,起碼有十多斤重。
圖像來源:安徽網友@皖韻野甲
如果是中華鱉,壽命在30-50年,長到10幾斤可能要十年以上,老大爺說這只甲魚起碼50年,可能有點夸張。
更何況,這只甲魚,有經驗的老手如果瞅一眼它的腦袋,就能判斷它并非中華鱉,而是外來物種——珍珠鱉。
難怪釣魚男子表示:“放生?不存在的,我放生姜!”
這話在一些網友聽起來,可能不太舒服,老大爺讓你放生,你不放也就算了,為啥還要說“放生姜”,這不是氣人嗎?
其實,男子說“放生姜”也并非沒有理由,因為這只甲魚確實是外來物種——珍珠鱉。
雖然它只露出個腦袋,但憑借我多年的釣魚經驗,斷定它絕非中華鱉。因為,二者的腦袋外形有很大的區別。
珍珠鱉的腦袋更寬一點,而中華鱉的腦袋則比較尖。同時,珍珠鱉的皮膚呈現棕紅色,而中華鱉皮膚多為深綠色或者黃色。
同時,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珍珠鱉的背甲前緣,有一排珍珠一樣的顆粒。
雖然男子釣獲的這個大老鱉,看起來有點模糊,但從其寬大的腦袋就可以判斷,這是一只珍珠鱉。
有網友看了視頻后也斷定:“(這是只)珍珠鱉,兩年就這么大,外來物種。”
可能是老大爺被這只老鱉龐大的體型給震撼了,誤認為它是本土的中華鱉,所以要求男子將其放生。
珍珠鱉是一個外來戶,這家伙比咱們本土甲魚生猛多了。
它們的老家在佛羅里達州,隨隨便便都能長到20斤以上,近年來一些地方的街頭,時常有人用木棍栓一個大甲魚,其實這玩意就是珍珠鱉,但它卻常常被冒充為中華鱉,一些心地善良的老人看了于心不忍,就將其高價買了放生。
殊不知,這種做法不但不能行善,還給生態帶來一定隱患。
珍珠鱉兩年就能性成熟,一年能下四窩蛋,每窩少說二三十枚。這個繁殖速度要快于本土甲魚,如果在自然水域安家,無疑是搶占本土龜鱉類生物的生存空間。
隨著這幾年大家對珍珠鱉的科普,不少網友已經認識到了它們的真面目,不再一味地要求放生。
一位湖北網友稱:“放,必須放,多放點姜,辣椒,不然壓不住腥味。”
這位網友的話糙理不糙,對待外來物種,能吃的一定要吃掉,如果不能吃,可以無害化處理。
珍珠鱉雖然生長速度快,但肉質還算可以,不少地方能賣到15-20一斤,如果在野外釣到這么大一只珍珠鱉,拿回家給家人加個餐,也是不錯的。
但放生就算了。
雖說"放生積德"這四個字,是一種傳統美德,但前提是要懂得科學放生才行。
其實,珍珠鱉只是外來物種入侵的冰山一角。你知道嗎?我們國家已經有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球威脅最大的100種入侵物種,已經有50余種入侵我國,它們的到來會嚴重威脅本土物種的生存。
同時,因為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破壞,我國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2000億。
舉幾個例子,就能看得很清楚。比如鱷雀鱔,很多地方為了抓它不惜抽干湖水,這個經濟損失起碼達到百萬元的級別。
而紅火蟻、加拿大一枝黃花、非洲蝸牛、福壽螺等外來物種,已經在我國多個地方安家,等大家發現它們的危害時,再去清理已經來不及了。
更讓人頭疼的是,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
前幾天我刷到個視頻,有人在黃河邊放生十幾條鱷龜,評論區居然有人點贊說 “功德無量”。這些人不知道的是,鱷龜在野外幾乎沒有天敵,它們食量很大,會大量捕食本土魚類,對生態構成一定威脅。
對于外來物種,有一種觀點是只要能吃,就不怕它們泛濫。其實這也是錯誤的看法,羅非魚可以吃,被稱為“白肉三文魚”,但自然水域泛濫的羅非魚,已經讓兩廣一帶的釣友苦不堪言,它們已經完全搶占了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因為——水中能吃的東西都被它們吃光了,其他魚類根本活不下來。
所以,上面那位安徽男子說"我放生姜"的態度,算是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做法。有時候,不要看到大甲魚就說是“百年靈鱉”,更不要隨便要求他人放生,因為保不齊這些東西就是外來物種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