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一類慢性病,是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在上海,伴隨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癌癥負擔持續加重。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新發癌癥病例9.29萬例,發病率為625/10萬,發病前三位的癌癥依次是肺癌、大腸癌和甲狀腺癌;2021年全市有3.85萬人因癌癥而死亡,死亡率為259/10萬,癌癥仍是上海居民的第二位死因。
上海癌癥防治核心指標穩步提升,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提升至42.8%,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已達61.6%,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在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
暨中國抗癌日到來之際
上海市抗癌協會聯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發布了
《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2025版)》
最新版新增了鼻咽癌、腎癌、子宮內膜癌的篩查和預防建議,對2024版中的輻射與腫瘤、腫瘤心理、疫苗可預防癌癥、胃癌、膀胱癌、兒童腫瘤、口腔癌等內容進行了修訂。
2025版“推薦”共涉及24個瘤種,涵蓋目前全國人口94%、上海市居民95%以上的惡性腫瘤新發病例;“推薦”中還包含兒童腫瘤、遺傳性癌癥和疫苗可預防癌癥等三個癌癥專題,提供了七個降低常見癌癥風險的專業建議,以及一張分性別和年齡段的癌癥篩查推薦時間表,為公眾提供了全面、科學的防癌指導。
新增三大癌種篩查建議
早診早治是關鍵
1.鼻咽癌:對于華南等高發地區人群及高危人群,推薦從30歲開始篩查,采用EB病毒抗體檢測,陽性者聯合鼻咽鏡檢查。
2.腎癌:建議55歲以上高危人群(如長期吸煙、肥胖者、慢性腎病患者)定期進行腎臟超聲和尿常規檢查。
3.子宮內膜癌:絕經后女性及肥胖、糖尿病等高危人群應關注異常陰道出血,必要時行超聲或內膜活檢。
重點更新內容:
輻射、心理與疫苗防癌
·輻射與腫瘤:輻射無從不在,我們在談論輻射時,必須要掌握輻射劑量的限值,不能脫離劑量來談毒性。大劑量的輻射才會導致腫瘤風險的增加。正常醫療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使用的輻射,劑量較低且嚴格控制在安全范圍內,致癌風險極低,對患者的益處遠大于潛在風險,不能因噎廢食。
·腫瘤心理干預:在癌癥預防和康復需重視心理健康的作用,推薦重點關注某些關鍵時點如首次確診后、手術前或化療啟動等治療計劃調整時、出現副作用時等的壓力管理,推薦尋求專業心理咨詢。
·疫苗可預防癌癥:HPV疫苗新增9-26歲男性接種,男女性雙向保護更易形成“群體免疫屏障”,還可預防更多的致癌型別和癌種(陰莖癌、肛門癌及口咽癌等)。男性接種,保護自己,保護另一半,保護全社會。
科學防癌,人人行動
上海市抗癌協會理事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陳震教授表示:腫瘤防治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也不單純是醫院的責任,惡性腫瘤可防可治,需要個人、家庭、醫療機構、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期待我們共同努力、《推薦》的每年更新和發布能真正推動防癌知識走進千家萬戶。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鄭瑩教授指出: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超400萬,但50%的癌癥是可通過科學的手段預防和避免的。2025新版《推薦》結合最新循證醫學證據,希望幫助公眾建立“早預防、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的健康意識。今年是國家衛健委倡導的“體重管理年”,超重和肥胖與20%的癌癥風險增高相關,維持健康體重,可以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胰腺癌、賁門癌、肝癌、腎癌以及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13種常見癌癥風險。
七旬老齡夫妻同患腸癌
早篩早治獲新生
2024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與徐匯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開展的癌癥“風險評估+健康科普+精準篩查”三位一體防治服務中,成功發現一對七旬老年夫妻同時罹患早期大腸癌。
得益于及時篩查和規范治療,兩位老人通過手術已完全康復,無需進一步化療。這一典型案例印證了“癌癥早篩”對挽救生命、提高生活質量有著關鍵的作用。目前兩位已康復的老人成為了社區防癌宣傳志愿者,呼吁社區居民:別怕篩查,及早評估癌癥風險,獲得早發現的機會,真的能救命!
公眾可登錄上海抗癌協會微信公眾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微信公眾號,免費進行“癌癥風險評估”。
新民晚報
記者:左妍
通訊員:鄭瑩 沈潔 周昌明
編輯:龔紫珺
編審:陳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