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金山上》相信不少人都聽過,
對于老一輩人來說,
它就是直接代表了一整個時代。
但是你能想象到這首歌竟然跟著名歌唱家、慈善家韓紅還能扯上關系么?
原來韓紅的母親雍西曾是這首歌的首唱者。
在1964年,周總理甚至還為這首歌改過詞。
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吧!
一、《北京的金山上》起源
自從新中國建立之后,整個社會的面貌都煥然一新了。
一時間社會上涌現出大量歌頌新中國、歌頌共產黨、歌頌毛主席的紅色贊歌。
其中尤屬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數量最多,質量也最為精良。
畢竟那個時候新中國剛剛建立,人民群眾的自信心受到了極大地鼓舞,他們做什么都充滿了一種勁頭。
在這當中,還是要屬《北京的金山上》這首歌傳唱度最為廣泛。
對于那一輩的人來說,這首歌的旋律似乎早已扎根于他們的時代記憶。
只要這首歌一播放,思緒就能被立馬帶回到那個春風吹、戰鼓擂的年代。
藝術作品從來都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它扎根于人民的血和肉。
也只有如此,藝術作品才能擁有靈魂,成為經典,經久不衰。
《北京的金山上》這首歌也不例外。
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說,
這首歌曲的誕生與傳播就是承載著西藏社會變革的縮影與民族文藝創作的智慧。
雖然這首歌的傳唱度非常之廣,但是它其實最開始是藏族人民的自創作品。
這首歌曲的源頭可以追溯至西藏山南地區的傳統祝酒歌《山南古酒歌》。
這種在宗教儀式中傳唱的民歌,原本主要是為了表達對神靈的敬畏和自然的歌頌。
新中國于1949年建國,
但是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復雜的當地情況還未能得到解放,
數百萬的農奴還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
1951年,西藏地區終于迎來了和平解放,接著黨中央又對其進行了民主改革與農奴解放。
整個西藏地區的社會面貌煥然一新,百萬農奴直接翻身把歌唱。
這個時候民眾們對于新中國和黨中央充滿了無盡的感激之情,他們迫切需要一個宣泄口來進行情感抒發。?
于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藏族老藝人扎西為之前提到的那首古調填上新詞,創作出《北京的金山上》。
歌詞中“吹起金色號角”等意象,也暗喻著新時代的到來。
但是此時,歌曲只有藏語版本,傳唱度并不算太高。
于是在1961年,援藏音樂家常留柱與作曲家馬倬對歌曲進行關鍵性改編。
他們為旋律添加前奏,并將藏語歌詞翻譯為漢語。
最終形成了“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陽”的經典段落。
但是這一改編并非簡單的語言翻譯,而是將藏族音樂與漢語韻律巧妙融合。
馬倬曾回憶道,他們在創作時需反復琢磨漢藏語言的音調對應。
既要保留藏歌的悠揚高亢,還得在漢語演唱時保持流暢自然。
二、周總理為韓紅母親改詞
在1964年的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18歲的藏族裁縫女工即韓紅的母親雍西被選中演唱此曲。
仔細考慮下雍西的身份,我們其實就會發現這個選擇極具象征意義。
首先是作為昌都被服廠的一名普通工人,雍西代表著百萬剛獲解放的農奴群體。
同時這也體現了我黨對于普通勞動人民的親切關懷。
此外這其中也是有一段緣分在的。
馬倬之前在藏族地區采風時發現,
雍西雖然由于自身教育的原因并不認識樂譜,但是她的天分極高。
這也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少數民族的人生來就是能歌善舞的。
其嗓音仿若靈動的溪流,清澈而明亮;
音域恰似廣袤的蒼穹,寬廣無垠;
情感猶如澎湃的浪潮,洶涌而熱烈。
每每開嗓演唱,雍西總能精準地捕捉歌曲中的情感。
最終雍西呈現出的演唱質樸而熱烈。
當唱出“我們邁步走向社會主義幸福的天堂”時,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起身鼓掌。
此幕感染力極強,足以發人深省——
昔日的農奴后代,此刻正站在國家最高舞臺上歌唱新生。
對此周總理還親自與雍西握手,盛贊其演唱極為出色。
可是在演出當晚,雍西卻接到周總理的親自致電——
他想把歌詞的最后一句給改一下。
原來是原詞中的“天堂”二字引起了周總理注意。
他仔細琢磨過后,認為這個詞并不好,不適合出現在這首贊歌當中。
他主要認為這個詞帶有宗教色彩,而且還帶有一定的幻想意味。
如今西藏地區的解放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社會主義建設也早已從過去時轉化為進行時。
“天堂”和“走向”這兩個詞屬于一種對于事物還沒有實現的想象,而且還烙有舊時代的深刻印記,
不符合我們如今社會的現實狀況。
不妨將最后一句改為“我們邁步走在社會主義幸福的大道上”,
這樣就能賦予歌曲更為強烈的現實感召力。
其實此次修改和毛主席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增添“新”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兩件事都展現出了咱們領導人對文藝作品政治性的敏銳把握,
而這一切又都體現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核心思想。
周總理曾有言:“藝術無小事。”
據《黨史縱覽》記載,他曾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
“歌詞是唱給千萬人聽的,每個字都要經得起推敲。”
這種嚴謹態度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也還被我黨的領導人好好傳承并且踐行著。
三、才旦卓瑪的全新演繹
1972年,才旦卓瑪對歌曲進行了再次創作。
她在歌曲中加入了藏語復唱段落。
才旦卓瑪在漢語演唱后突然轉為藏語,比如每個小段結尾的“巴扎嘿”。
這種爆發式的唱法,將藏腔的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時之間,聽到這首歌演唱的人們都覺得自身仿佛被凈化一般,整個人仿若雪山融水般清冽激越。
其實才旦卓瑪的這種改編不僅增強了歌曲本身的藝術感染力,
而這其中也是印證著民族團結交融的隱喻。
才旦卓瑪在演唱這首歌曲時,可以說是精益求精、費盡心血。
她將藏戲的喉音顫唱與美聲唱法結合,開創了一種獨門的高原唱法。
此外她還將個人經歷融入演唱,賦予藝術作品真正的血與肉。
作為農奴之女,她的歌聲自帶歷史厚重感。
在流量至上的當下,這首經典給予我們深刻啟示:
真正的文藝精品既要把握時代脈搏,又要深植文化土壤。
正如馬倬所言:
“藝術可以改編,但靈魂不能篡改。”
當韓紅將母親演唱的版本融入流行編曲時,
她所延續的,不單單是家族記憶,更是民族文化基因與現代的表達。
時至今日,《北京的金山上》被一代人又一代的人好好傳承著:
馬倬、雍西、才旦卓瑪、李谷一、韓紅,
你喜歡哪個版本的演繹呢?
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