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論壇流傳著這樣一句黑色幽默:"韭菜的盡頭是寶媽?" 這句略帶自嘲的調侃,道出了當代寶媽群體在副業市場中的尷尬處境 —— 從微商、刷單到如今的短劇推廣,這個群體正成為網絡騙局的 "精準靶心"。
一、短劇推廣騙局:披著流量外衣的 "套娃陷阱"
央視新聞曝光的真實案例撕開了行業黑幕:李女士繳納 4880 元加入短劇推廣培訓,忙活一月僅入賬 47.6 元。這類騙局往往遵循 "三步收割法":
甜蜜誘餌:以 "追劇賺錢""0 門檻月入過萬 " 為噱頭,用免費資料吸引寶媽進群;
連環收割:從 1380 元基礎課到 5980 元版權代理,再到 880 元流量包,每個環節都暗藏付費陷阱;
終極榨取:誘導發展下線抽傭,要求新用戶充值 99 元會員且滿 500 元提現,形成閉環割韭菜。
短劇行業的迅猛發展(2024 年用戶近 6 億,2027 年預計千億市場),反而成為騙子們的溫床。所謂 "二創剪輯賺傭金" 的商業模式,在實操中暴露出層層收費、流量造假等致命缺陷。
二、割韭菜流水線:副業騙局的迭代史
寶媽副業市場堪稱網絡詐騙的 "試驗田",騙術迭代速度令人咋舌:
AI 新騙局:Deepseek 故事繪本、數字人帶貨項目,鼓吹 "AI 躺賺" 實則賣課割韭菜;
老套路翻新:有聲書配音培訓(5880 元課程)、刷單返傭(先小額返現后卷款跑路)、充值返利(10 萬充返 12 萬的釣魚游戲),不斷變換馬甲收割焦慮。
某投訴平臺數據顯示,"交 6000 元收入 55 元"" 只催交錢不見收益 " 的案例已成常態,寶媽們在賭徒心理支配下,往往越陷越深。
三、被焦慮裹挾的寶媽:生存困境與破局之道
這個群體的痛點直指當代家庭分工的深層矛盾:既要承擔育兒重任,又渴望經濟獨立。時間靈活的副業看似完美解決方案,卻成為騙子精準狙擊的弱點。
真正靠譜的副業路徑其實存在:
技能變現:視頻剪輯、插畫設計等在正規平臺接單;
服務經濟:陪診師、托管服務、鐘點工等本地需求旺盛;
社區創業:校門口涼菜攤(日入 300 元,毛利 70%)、家庭托管(月收 500 元 / 人);
免費培訓:社區聯合機構提供的烘焙、AI 技能課程。
正如財經作家吳曉波所言:"所有暴利承諾都是危險信號。" 寶媽們需要建立 "價值匹配" 的理性認知 —— 與其追逐虛幻的 "躺賺神話",不如立足真實技能,在社區場景中尋找可持續的收入增長點。
那些腳踏實地的副業實踐證明:真正的經濟獨立,從來不是靠投機取巧,而是用專業價值換取對等回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