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線全程約1700多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是從中印緬交界至中印不丹交界,長約650公里;中段從西藏普蘭縣至扎達縣6795高地,長約450公里;西段從扎達縣6795高地至喀喇昆侖山口,長約600公里。中印邊界至今尚未明確,主要有兩點原因。
其一為地形因素。橫亙在中印之間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過去測繪技術落后,要在山脈間畫出一條雙方都認可的邊界線極為困難。其二是印度的態度問題。正常劃界,雙方應圍繞各自利益進行談判協商,從而確定邊界線。但印度卻不遵循這一常規方式,它秉持 “不要你覺得,只要我覺得” 的理念,單方面認定某些地區屬于自己,便拒絕談判。正因如此,中印三段邊界均存在沖突,其中最主要的爭議區域有兩塊:東段的藏南地區和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
藏南問題的根源是“麥克馬洪線”。1914年,當時的英屬印度外務大臣、英國人麥克馬洪組織召開了西姆拉會議,欺騙了中國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私自在地圖上畫出一條線,將中國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約9萬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劃給了印度,這一面積大致相當于浙江省。
西段爭議源于“約翰遜線”。1865年,英屬印度測量官員約翰遜來到中國阿克賽欽周邊,在未詢問中國任何人、未召開任何會議的情況下,擅自將約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當時的印度。顯然,這兩條線毫無依據,中國從未承認過,北洋政府和中華民國時期未承認,如今更不可能承認。
自上世紀50年代起,印度就在藏南地區不斷進行小動作。當時中國正忙于抗美援朝,加之國際形勢復雜,對此只能有所容忍。而在阿克賽欽地區,在1956年之前,印度既未在意也未涉足此地,其地圖甚至都未將該地區列為領土。但1956年后,印度突然宣稱阿克賽欽是其領土。這一轉變的原因是中國于1951年開始修建新藏公路,也就是219 國道,印度起初并不知曉,后來從中國電臺廣播中得知此事,急忙找出當年約翰遜繪制的地圖。由于新藏公路經過阿克賽欽,印度認為這侵犯了其所謂“領土”,于是開始采取行動。
1958年9月9日,新藏公路線上的中國執勤部隊在阿基蘭干附近俘獲7名印度軍人,經審訊得知,還有8名印軍在克茲勒干區域活動,他們是來偵察的。中國部隊秉持友好態度解除其武裝并將他們驅逐出境。此時,印度意識到中國已實際控制阿克賽欽,頓時慌了神。因為阿克賽欽高地緊鄰印度首都新德里,距離新德里僅約400多公里,一旦發生沖突,極易遭受火箭彈襲擊。若真開戰,中國憑借阿克賽欽居高臨下的優勢,重裝甲集團可從新疆、西藏兩個方向同時出擊,能在24小時內直抵印度首都新德里,并順勢南下橫掃孟買,印度的經濟中心區將遭受重創,國家面臨崩潰。所以阿克賽欽在中國手中,讓印度如芒在背。
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正式向中國提交一份備忘錄,對阿克賽欽提出領土要求,還聲稱其15個偵察小分隊在中國失蹤,詢問中國是否知曉。中國隨即回函,指出這些偵察小分隊是入侵中國領土已被驅逐,其失蹤與中國無關。1958年12月,印度總理尼赫魯致信周恩來總理,堅稱阿克賽欽是印度領土,不存在任何爭端。從1958年到1960年,印度飛機侵入中國阿里地區達84架次之多,其中絕大多數為軍用飛機,企圖偵察中國邊防軍行動、兵力部署,并對新藏公路阿克賽欽段目標進行航空測量和空中攝影。盡管中國始終從友好原則出發,保持克制忍讓態度,但印度卻愈發猖獗。
自1959年起,印度不斷向邊境增兵。其陸軍第四師、第五旅、第七旅分別從中印邊境傳統習慣線推進至阿朗和旺達地區。到1959年8月,印軍在中印邊境東段的兵力從1958年底的2000余人增至4000余人,翻了一倍,據點從25個增加到61個,增長兩倍多。
1960 年,尼赫魯推行“前進政策”,即印軍盡可能在中國控制地區建立哨所,以此改變阿克賽欽地區的軍事力量對比,并在中國哨所附近建立印度哨所和巡邏隊,遏制中國補給線,妄圖最終憑借優勢趕走中國軍隊。尼赫魯之所以敢如此行事,一是認為當時中國處于60年代,經濟建設面臨困難,且中蘇關系惡化,東南沿海局勢緊張,無暇顧及中印邊境;二是印度盲目自大,自認為打了許多勝仗,在南亞號稱“小霸王”。
“前進政策”指令下達后,1961年4月,印軍從其非法占領的巴里加斯地區繼續向中國境內推進。6月底在扎普河4400高地設立兩個據點,直接威脅中國庫爾達克堡。7月又越過卓普河到卡爾果一帶非法巡邏。中國秉持和平原則一忍再忍,這讓駐守邊疆的戰士們極為艱難,不僅要克制與印軍作戰的沖動,還要忍受惡劣自然環境。
到1962年4月,印度在中印邊境西段先后設立43個軍事據點。印度政府當時侵占中國領土的野心比當年英國帝國主義有過之而無不及,宣稱在東段要將中國軍隊趕回2英里,在西段全線向前推進。當時印度國內對尼赫魯此舉評價頗高,稱之為“拿破侖式的大膽規劃所取得的獨一無二的勝利”。
1962年10月2日,印度政府甚至聲稱要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要將中國軍隊從印軍侵占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言辭極為囂張。駐守在新疆邊防線上的步兵第二團和阿里支隊,目睹印軍不斷蠶食入侵中國領土,面對印軍的據點和槍口,戰士們無不咬牙切齒、氣憤難忍。廣大指戰員紛紛請戰,干部要求停止休假,戰士要求停止復員,正常換防取消,機動分隊上山,剛從內地調來的干部和新兵也踴躍奔赴邊防線。戰士們表示:“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國事當前,此時后退,等同于臨陣脫逃。”
10月5日,印度國防部宣布在東部軍區下設立新軍團第四軍,其麾下有王牌部隊第四師。該師在印度軍隊中堪稱最有錢、裝備最優良的部隊,所有印度師都以其為標準,向其學習靠攏。印度人普遍認為,派這支部隊到邊境,必然所向披靡。這徹底激怒了中國軍隊,正所謂“什么他娘的精銳,老子打的就是精銳”。
10月20日,印軍向中國發動大規模進攻,中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戰斗打響后,中國軍隊首戰告捷,一舉殲滅印度第四軍第七旅,旅長達爾維被俘。達爾維被俘后慚愧的說道:“你們在24小時之內消滅一個旅,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你說都被逼到這份上了,能不打嗎?是可忍孰不可忍,欺人太甚,不得不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