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呢,是有很多“大招”的。所謂大招,就是一些突破常規的訓練法,這些訓練法,能讓你的訓練效果更上一層樓。
這些訓練法之所以很有效,一方面是健身平時就需要有所改變。另一方面,也確實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比如我們曾經介紹過得“大招”超級組,就是一種把主動肌和拮抗肌放到一起的訓練方法,能大大增加訓練的效率和重量。簡單說,就是把推的肌肉和拉的肌肉一起練,讓一個關節伸直的肌肉和讓同個關節彎曲的肌肉一起練。
修煉就有用!死吧!
相關實驗↓ 實驗者讓受試的健身男性在單位時間內,進行了兩組測試,一組使用超級組(胸背循環),另一組則使用傳統訓練。 最后結果發現,超級組的單位時間內舉起重量和總重量都比傳統訓練大很多,其中臥拉重量與效率高出傳統組21%左右,臥推高出了約27%①。
今天呢,我們就再介紹一種這幾年被討論的訓練方式:集群訓練法。
集群訓練法,高效提升力量
所謂集群訓練法,你可以看作是有短暫休息的高負荷、高重量訓練。
比如一般的力量訓練方式,都是5個一組臥推,一口氣做完,做完再休息1-5分鐘。而集群訓練法,則是5個一組,做一個,休息短暫的25-30秒,然后繼續做,直到五個做完,組間再休息。
怎么樣?簡單吧,就是做每一個休息一小會兒。
訓練的原理,則是通過減弱代謝的急性反應和增強神經適應性,這樣更能達到符合的訓練。
就我理解:我們訓練時會出現很多的急性代謝反應,比如消耗ATP-CP,堆積乳酸等等。這些在5個一組,一口氣做完的傳統訓練中,是很可能快速疊加,從而影響到你的訓練負荷和訓練效果。
而集群訓練法,通過短暫的休息,可以削減這種急性反應。從而能提升負荷,讓你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就對比了4種不同的訓練方式,包括: A:高負荷力量訓練,4組6個85%1RM訓練,組間休息5分鐘。 B:肌肉圍度訓練模式:5組10個70%1RM訓練,組間休息90秒。 C:集群訓練-1:4組6個85%1RM,每個動作短休息25秒,組間休息5分鐘。 D:集群訓練-2:4組6個90%1RM,每個動作短休息25秒,組間休息5分鐘。
而最后研究發現,集群訓練法相對而言,對訓練者產生了更好的力量訓練效果②。
其中,高負荷力量訓練提升了訓練者15.28±1.95kg,肌肉圍度訓練模式提升了訓練者11.07±2.44kg,集群訓練-1提升了訓練者15.84±3.54kg,集群訓練-2提升了訓練者17.22±2.32kg②。
比較遺憾的是,該實驗沒有對比肌肉圍度的增長效果,肌肉圍度訓練的由于低重量高負荷短休息的模式,并不適合提升最大力量,更適合提升肌肉圍度。如果能有對比,將會更有參考性。
什么人適合集群訓練法?
適合人群:著重提升力量,或者希望提升某一訓練動作的重量(深蹲硬拉臥推等),每周訓練頻率較多。
初學者,每個25秒的短休息,可以比較好的減少不適感。可以不用那么大的負荷,增加訓練個數。如果需要減脂,可以減少組間休息時間。
怎么安排集群訓練?
不建議每天都使用集群訓練。雖然集群訓練減少了急性的代謝反應,但是負荷畢竟較大。
可以一周安排1-2次,做1-2個動作(比如4*6的臥推,或者2*6深蹲、2*6硬拉)。
集群訓練組后,不應再安排大重量訓練,應以中小重量的訓練為主。
參考文獻:
①Robbins D W, Young W B, Behm D G.The effect of an upper-body agonist-antagonist resistance training protocol onvolume load and efficiency.[J].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Research, 2010, 24(10):págs. 2632-2640.
②Nicholson, G., T. Ispoglou, and A. Bissas. "Theimpact of repetition mechanics on the adaptations resulting from strength-,hypertrophy-and cluster-type resistance training." European Journal ofApplied Physiology (2016): 1-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