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杜卓濱
“對我來說美好生活就是不用外出打工。”
這是四川內江90后王馮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內江近年“產城融合”發展的深入推進,已讓美好發生。
王馮(中)陪著雙胞胎兒子玩游戲(攝影:黃曉慶)
4月14日,封面新聞首席記者團深入內江,用鏡頭與筆觸捕捉這座千年甜城為“甜”字寫下的新時代釋義。
王馮是內江經開區靖民鎮人,2015年,老家征地拆遷后,她和家人一起搬進了安置小區——雙雁小區,成為了新城鎮居民。十年來,小區周邊從一片空地到廠房林立,交通更加便利,教育、醫療、商業等配套日益完善,一家人的生活也隨著城市發展悄然變化。
4月15日早上7點半,王馮從家出發,先送女兒到學校,然后到公司,整個過程耗費了20分鐘左右。
而這一切放到十年前,王馮想都不敢想。
2015年,王馮一家7口剛搬進雙雁小區時,周邊企業并不多,就業機會少,如果到主城區上班,坐公交車得近一個小時。無奈之下,王馮和丈夫一起到了浙江的工廠打工。
2018年,不想在外漂泊的王馮萌生了回鄉就業的想法。“原以為工作不好找,沒想到,回家不久,就在一家電子信息企業找到了工作。”王馮介紹,因為上夜班,無法照顧家庭,她又跳槽到了一家醫藥公司做內勤,5天8小時工作制,騎電瓶車10分鐘就可以到公司。
如今,已經成為城里人十年的王馮,不住地感嘆:還是搬到城里來好。
“以前住老房子,要走半個小時到壽溪橋才能買日用品。現在,小區門口有菜市場、超市,買東西都很方便。”王馮告訴記者,不只是就業方便,城里的生活也很便捷,并且征地拆遷后,她的父母都買了社保,如今也都領到了退休金。
更讓王馮欣慰的是,她的3個孩子都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大女兒在內江經開區實驗小學就讀,新學校教學環境好,中午還有校園餐。兩個兒子在一家公立幼兒園上學,早晚有校車接送。看病就醫也很方便,小區附近有幾家診所,到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開車也只需要10分鐘左右。
正如王馮的經歷一樣,內江市的發展重塑著每個人的生活軌跡,而每個個體的就業選擇、消費習慣等又為城市發展提供著支撐和動力。
以內江經開區為例,從1992年10月成立,到2013年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32年來,轄區面積不斷拓展,優質企業紛至沓來。從“城郊農村”到“產城融合”的跨越期間,當地群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視野再放大,近年來內江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堅定不移推進“做大工業、做強物流、美鄉優城、共同富裕”,壯大先進制造業、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蓬勃發展,帶動著老百姓生活改善和致富增收,2024年新增城鎮就業2.98萬人。
如今,內江的街頭巷尾、公園廣場,處處可見樓宇林立、道路暢通、綠地綿延……市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變得觸手可及,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甜蜜之城在甜城湖畔熠熠生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